01
1654年正月十八日,本应春暖花开的广州府,下起了大雪。
瑞雪兆丰年,百姓认为将会是一个丰收、安乐年。
然而,从三月开始,天象却变得诡异起来。
先是旱灾——
自正月十八那场大雪后,两个多月再没有降水,土地干裂,秧苗全部枯死。
接着是河水——
三月下旬,香山县(今广东中山)的石岐河,河水突然变成血色,持续了整整两天。
再是地震——
四月初,香山隔壁,新会县(今广东江门新会区)发生地震,房屋倒塌,百姓死伤,数以百计。
按古代“天人感应”的理论,这是“天象示警”,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难降临......
02
二月中旬,盘踞广西的大西军统帅李定国,率主力50000、战象10余头、火炮数十门,从柳州府出发,开始了第二次进攻广东的战役。
二月二十八日,李定国大军进入广东境内,第一战轻松拿下廉州府(今广西合浦)。
三月初三,再攻高州府,清军守将临阵倒戈,官兵大部投降。
紧接着,清朝的雷州府总兵也宣布反清投明,归顺李定国。
占据了粤西三府之后,李定国就开始谋划东取新会县。
广州沿海州县很多,李定国为什么偏偏瞄上了新会?
这是因为,李定国的水师力量较弱,无法直接攻击珠江入海口。
而新会扼守着西江的入海口,拿下新会后,再和郑成功会师,借助郑成功强大的水师力量,攻击珠江口,溯珠江而上,直捣广州,进而光复恢复整个广东。
03
不仅李定国瞄上了新会,坐镇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也注意到了新会的战略重要性。
尚可喜果断向新会增派了近3000人的驻防兵力(此时广东全省的清军兵力只有不到30000人),同时下令增筑炮台、增设火炮,储备大量火药和箭矢......以防李定国偷塔。
就在清军紧锣密鼓加强新会防御的时候,李定国的行动却停滞了下来。
因为他病了。
高州府吴川县的医生陈舜系,曾在此时为李定国看过病。
据他在《乱离见闻录》中的记载:
四月间,李定国开始大便不通,腹内鼓胀......病情挺严重的,到处抓医生来看病。
五月间,吃了陈舜系的药后,病情有所好转。
六月,刚打算恢复军事行动,大便又不通了,还呕吐不止......
04
病成这样,老李也没闲着。
这几个月里,他一边在高州城里养病,一边派人继续联络郑成功,一边派兵去攻新会。
六月二十九日,李定国部将吴子圣率领的1000多大西军精锐,会同粤西一带的抗清义军王兴部四五千人,配备火炮数门,战象2头,出现在了新会城下。
开始第一次围城之战。
可,亲眼看到新会城后,大西军的将士们都傻眼了——
从地图上看,新会只是个普通的县城,弹丸之地。
李定国出动几千人马,还配了战象和火炮,已经很给新会“面子”了。
但实际呢——
新会县从南朝时期建县,明朝时期为了防倭寇,防御力大大加强,修了外城,挖了宽二丈二尺(约合7米),深一丈五尺(约合5米)的护城河,还建了八座炮台和八座敌楼。
到顺治年间,因各路抗清势力经常攻打,城墙再次加高加固,城墙高达四丈八尺(约合15.5米),周长达到十里又一百五十七丈(约合6公里)。
尚可喜又增筑了5座炮台和5座敌楼,配备了20多门红衣大炮。
县城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内居民近30000,为守城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力。
总之,这样的新会,防御能力之强,放眼当时全国,就是府城甚至省城,能超过它的也屈指可数!
偏偏大西军又不擅长攻坚,毫无意外,在城头猛烈的炮火下,大西军连城墙都没摸到。
2天后,七月十一日,清军援军到了,大西军直接跑路。
05
打得如此窝囊,李定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
八月初,病基本好了。
九月初二,李定国再派吴子圣为前锋,率10000多人围攻新会北面的高明县,目的是先切断广州方面增援新会的陆路通道。
尚可喜闻讯,挥师来救,但走到半路的时候,听说李定国的主力40000多人已经赶到高明。
老尚一咂摸:自己10000多人,对方50000多人,还有战象,刚正面肯定不是对手。
于是率军返回了广州:先保住省城再说,至于高明和新会,那就自求多福了。
九月三十日,攻破高明县城后,李定国亲率主力,直扑新会。
十月初三,大西军对新会的第二次围攻正式打响。
06
一开始,双方互射,炮声日夜不绝。
清军炮台居高临下,射程占据优势。
眼看对射占不到便宜,李定国开始挖地道,挖到北门城墙根,埋上数千斤火药,顿时把北门附近城墙炸出一个大缺口。
“对准缺口,继续轰——”
就在李定国命令既下、炮手装填炸药之际,令人吃惊的一幕上演了:
城内清军驱赶着数十百姓,从缺口内鱼贯而出。
紧接着分为两队:
一队立于炮弹所及之处,明摆着,是当“炮灰”。
另一队,以石匠瓦匠居多,轻车熟路地修补起了缺口。
李定国紧忙更改命令:
“停止炮击!不得伤害百姓!”
李定国随即改用新战术——砍树,先把堑壕和护城河填平,再堆到和城墙一般高,然后冲上城墙......
结果,好不容易堆到城墙根了,城上守军往下油一泼,火罐以投,被烧了个干干净净。
有人给李定国献计,说:本地的葵树(即蒲葵)耐火,不怕烧。
李定国便下令砍来大量葵树。
守军见火攻不好使了 ,便也祭出地道战术——大西军白天堆葵树,城内守军晚上就通过地道把葵树拉进城。
李定国的新战术又告失败。
就这样攻防了一个多月后,李定国无计可施了,只好停止攻城,改成了长期围城,准备耗到城中粮食耗尽,自己投降。
但长期围城意味着,李定国要先解决自己手下五万人马的吃饭问题。
下令,向新会城外各乡村征发物资。
粮食、草料、盐、蔬菜、牲畜、木柴、布匹......无所不征。
有敢反抗者,杀。
07
和城外比起来,城内的百姓更如深陷地狱——
自五月,平南王尚可喜派出的3000兵力进入新会后,这些大兵就成了县城里的阎王爷。
一进县城,就抢了那些比较好的民房,房子主人被赶出,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按规定,领了衙门发放的口粮,他们不吃,藏起来,转头又向百姓要酒要肉要鸡要鸭。
马吃的,也跟百姓要。
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一顿鞭子。
家境好点的,大兵们直接闯进去,以征粮饷为由,洗劫一空。
“战果”不够,就把子女绑走,拿出赎金来赎人。
所以,李定国围城之前,城内大部分百姓已经被搜刮得家徒四壁了;李定国围城后,城内百姓基本都没有粮了,只好挖老鼠、抓虫子吃。
没多久,老鼠虫子也都吃完了,只好把皮箱子、皮袄煮了吃。
皮箱皮袄吃完了,开始捞水里的浮萍和红虫吃。
甚至把马粪扫回家吃(马粪里还有没消化完的豆料)。
到十一月间,能吃的都吃光了。
怎么办?
你猜到了——还有人。
先吃饿死的尸体,吃着吃着胆子大了,开始杀人来吃,包括自己的妻子、丈夫、孩子、父母!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08
除了少数八旗将领、亲兵,大部分清兵也没粮可吃了,开始“狩猎”——
不要说平头百姓了,什么举人、贡生、秀才也不能幸免。
遇到就抓走......
一时吃不完的就腌制成肉干,保存起来......
新会城中,“残骼委地,不啻万余”。
知县黄之正,实在看不下去了,带着衙役上街阻止。
然无卵用,大兵手里有刀有枪,根本不鸟老黄这个七品芝麻官。
老黄知道,能结束这场劫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等待援军的到来。
可是,广州距离新会不过10天路程,新会被围已近两个月了,但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方面却依然杳无音讯。
老黄果断决定,派人冒死潜出城去,去省城送求援信。
但大西军把新会围得水泄不通,怎么才能出城呢?
09
这时,一个名叫何廷宾的男子,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万分危险的任务。
十二月初一,何廷宾怀揣装有求救书信的蜡丸,趁夜色进入城外的会城河,忍着刺骨河水,潜行了一夜,终于逃出了包围圈。
又踉踉跄跄走了两天,过了西江,才遇到了清军。
此时的尚可喜和耿继茂,正屯兵于三水县,因为畏惧李定国的兵力,对于是否要去援救新会犹豫不决。
终于被何廷宾描述的惨状所打动,尚可喜决心挥师解新会之围。
十二月初八,尚可喜和耿继茂,与清廷派来支援的靖南将军珠马喇会师,全军三万余人,于十二月初十占领高明,迅速击垮沿途大西军的防线,于十二月十四日,进抵新会城北三十里的两山口。
李定国闻讯,亲率主力四万余人北上两山口,与清军会战。
而大西军此时顿兵坚城已经两个多月,粮草不济,师老兵疲,一战下来被清军打得惨败。
李定国只带着二百多亲兵逃离了战场,战象、火炮全部被清军缴获,刀矛弓箭火铳盔甲丢弃如山。
至此,新会终于解围!
然而,城中白骨成堆,腥膻遍地。
少数幸存百姓,也已是“形如鬼魅”、“鸡骨不支”了。
更让人愤慨的是,守军中不少人手里仍有没吃完的粮食,战马的豆料。
10
面对此情此景,两广总督李率泰(汉军旗人,李永芳之子)潸然泪下,怒斥:“你们拼命守住了城池,有功于朝廷,却在还有粮食的情况下大吃百姓,岂能说无罪?!”
但这些兵将都是尚可喜和耿继茂旗下的人,李率泰区区一个总督,还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这些大兵之前抓走的“子女”人质,到此时也不肯放回。
李率泰苦口婆心地劝说。
尚可喜给了老李面子,让手下放人。
但耿继茂深怕得罪“守城有功”的部下,不肯给老李这个面子。
这些人质,最终被卖为奴,流落他乡。
11
第二年的清明节,一位幸存的新会县民,去给祖宗上坟,路上遇到一名清兵,突然朝着清兵俯首便拜。
清兵很惊讶,问道:“咱俩认识吗?你拜我干嘛?”
那人说:“去年您在新会守城,吃了我的妻子。您的肚子就是我妻子的坟墓,我是祭拜我的妻子!”
清兵默默走开……
ps:
因为出身贫苦人家,李定国爱民如子,部队纪律严明。
《明清史料》丙编《吏部题本》:
“兵行五要: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
明朝遗老李寄也在《天香阁随笔》中说:
“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居民不知有兵…”
同样,在此次出征之前,李定国亦严令部下善待百姓,不得扰民,更不准妄杀无辜。
新会清兵恰恰抓牢了他这一弱点,驱赶百姓当了炮灰......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清史列传》、《平南王元功垂范》、《乱离见闻录》、《广州府志》(光绪版)、《新会县志》(乾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