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9-21 17:18:49

前言

乾隆有个让他非常得意的小爱好,其中一个就是附庸风雅,不得不说,乾隆的艺术细胞实际上是相当惨不忍睹的,奈何人家是皇帝,大臣们也只能奉承。

于是乾隆时不时就喜欢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学”考验官员们,他的近臣不管是和珅还是纪晓岚都是比较常见的“受害者”。

但是除了他们以外,乾隆年间还有另一个受害者,他就是著名的“刘罗锅”刘墉,乾隆甚至上朝也不放过他,于是这对君臣留下了一对非常有意思的对联。

一、初入仕途

要说刘墉与乾隆的关系,那可就不是一代人这么简单了,最初可以追溯到乾隆的重臣刘统勋,也就是刘墉的父亲。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贵族,因此乾隆之前的清朝皇帝都比较喜欢重用旗人,但是到了乾隆的时候却变了个样子,他对汉臣的态度比祖辈要好多了。

正是借此机会,本来自身就很有才能的刘统勋深深地得到了乾隆的信任,多次担任要职,为乾隆朝达到巅峰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绝对算是个大功臣。

刘家出了这样一个朝廷重臣,后代绝对享福,刘墉正是享到了这个祖荫,借着父亲的功绩得到了朝廷的特别关照。

乾隆十六年,刘墉靠着恩荫参加了会试和殿试,但是要知道刘墉虽然出身好但却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就被家中长辈督促着读书学习,因此才华也是相当不错的。

于是在这场殿试中,刘墉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一举考中了二甲进士,以相当不错的成绩开启了他的仕途。

这一年的刘墉已经三十多岁,对于一个当官的来说这正是最好的年纪,因此有爹照顾又有自己才华保障的刘墉很快就在官场中崭露头角。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刘统勋这样一个父亲在前,乾隆对刘墉自然也相当期待,于是不管是在职位升迁还是在对他的培养上都很关注。

因此,刘墉先后被任命为安徽、江苏学政,主管着一地的科举,这在当时绝对是寄托了皇帝厚望的重任,还是个给履历镀金的极佳机会。

要知道当时刘墉自己也刚从科举考出来没多久啊,乾隆甚至还亲自写诗鼓励他,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就是朝廷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二、殿上对对子

但是作为精通权术的皇帝,乾隆虽然重视前途无量的刘墉,但是也没有一味地捧着他,不然很容易让其他官员心里嘀咕不服气,因此也时不时就给刘墉可以找找事,杀杀他的威风。

众所周知刘墉是个驼背,他在娘胎里的时候营养没跟上,导致先天发育不良,生来就弯腰驼背,“刘罗锅”这个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这个称号大部分时候算是一个爱称,人们亲近他才会这么叫他、调侃他,但是也防不住有时候有看他不顺眼的人就会专门拿这名字刻薄他。

乾隆皇帝就是干这事的其中一个人,在一次上朝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刘墉的意见和乾隆有分歧,让恼火的乾隆对这个罗锅横看竖看都不顺眼,于是开始刁难他。

但是乾隆作为一个自称圣明的皇帝总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让人打杀了朝廷重臣,因此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出了个对联,横眉竖目地指着刘墉说:“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

这上联其实也暗含着威胁刘墉的意思,所谓“弯木”指的就是刘墉的罗锅体态,此处就代指了刘墉。

而“难当顶梁柱”的意思在失望之中有暗含了威胁,乾隆表示的就是枉废朕的一颗爱才之心,这么重用你结果你难当大任,既然挑不起来事儿那就赶紧滚!

这句话所表达的帝王之怒已经非常严重了,然而刘墉面对这样的场景却没有手忙脚乱地为自己辩解,而是不卑不亢地对上了这个对联。

刘墉从容不迫地跪了下来,躬身说道:“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这个回答的水平就相当高了。

首先,刘墉用“屈弓”来对应乾隆所说的“弯木”,这两个意象虽然都是用弯的形状代指刘墉,但是很明显好坏程度是不同的。

“弯木”非常平庸甚至可以说无用,但是“弯弓”就是正常的,甚至还能进一步代指良弓,刘墉以“屈弓”自喻,向乾隆表达了自己虽外表不扬但内藏锋芒、能担大任的志向。

不仅如此,后面的“射天狼”还用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典故,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出了刘墉不俗的志气。

三、君臣默契

刘墉对的这一下联确实是让乾隆刮目相看,本来乾隆给他这么一个对子就是想把他的态度表现给群臣看,所以他的话说出口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只是乾隆没想到刘墉的回答能有种成这样,不仅没落于下风,这回答完美得反而让乾隆觉得赞赏不已了,毕竟没有哪个上司不喜欢这种忠诚又有能力的大臣。

所以乾隆与刘墉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又有趣的,他们既有君臣相互倚重的一面,但是也有着皇权之下的微妙暗流。

而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这对君臣还有过另外两次非常有趣的对对子,足以表现出刘墉在乾隆面前的从容。

第一次是在乾隆下江南的路上,当他们行进到了一个沙洲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此时一匹马的身影出现在了漫天黄沙中,让人们颇为新奇。

于是乾隆灵感迸发,吟出了上联“沙马趟沙沙打沙马腿”,这一句的顶针格式要对出来下半句可以说相当难,不仅要注意格式相同,更要关注内涵。

但是刘墉仅仅是环视了一下周围就有了答案,他看到了一头毛驴正驮着草料缓缓走来,背上的草料随着颠簸不断压在驴背上,于是他灵光一闪说道:“草驴驮草草压草驴腰!”

这下联不仅与上联在格式和韵律上完美契合,内容上也与上联相呼应,可以说是对得严丝合缝,内容也生动有趣,让乾隆十分满意。

随后在乾隆游览江南山水的时候又有了灵感,他看着山上古木参天,景色宜人,于是说道:“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是柴。”

这上联在连着用了三次拆字技巧的同时,内容也贴合万物生长规律,还暗含着循环往复的哲理,算得上是一个绝妙的上联。

这个对联不容易,刘墉在沉思的时候无意间瞥到了路上的行人之间有不少女子趁着好天气游玩,于是突然有了灵感,对道:“巾长帐里子女好,少女为妙。”

这下联同样用了三次拆字,对应了上联的手法,但是在内容上又和上联相反,乾隆的上联体现万物衰败,但是刘墉的下联体现年华正好,呈现了相反的意境。

结语

乾隆和刘墉这些对对联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实历史值得商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故事展现了刘墉的智慧与才情,也是清朝官场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才会成为后世的经典。

0 阅读:65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