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美国人拍摄的成都龙泉驿集市:商品花样繁多,茶馆人满为患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9-26 12:25:07

杰克·威尔克斯是美国《生活》杂志的一名记者,1941年夏日天,他拿着照相机来到了简阳县龙泉驿(今成都龙泉驿区),在逛集市时拍摄下了数十张照片,生动地记录下抗战大后方百姓们安宁的生活景象。

去镇子

一大早,龙泉驿周边乡村的百姓们便挑着新鲜的蔬菜,走在前往镇子里的路上了。那时候很多人还习惯光着脚走路,是实实在在地“赤足走在田埂上”。

魁星楼

图中高耸的建筑是龙泉驿镇的西门魁星楼,看到这个高大的城门,便知是龙泉驿镇到了。

魁星楼下

魁星楼内侧的路边商铺,是连着两家的成衣铺子,两层的木楼,店头前挂满了各种样式各种花色的衣服。

主街道

龙泉驿的主街道是一条差不多三里长的石板路。1927年,随着成渝公路的建设,龙泉驿镇得以迅猛发展, 其繁华程度很快超越了成都东门一街七巷的洛带镇。

歇脚

一名中年妇女很随意地坐在长条凳上,守着面前的几筐蔬菜。她的身后坐着一些歇脚的女子,因为脚小,又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她们必须坐下来休息一会再逛街。

穷人

这几名女子很早就起床了,挑着箩筐一路来到镇子里,实在太累了,便坐在箩筐上休息。很奇怪她们所出售的东西,很像一些树叶。

辣椒

这是一家蔬菜收购点,店里的蔬菜都是从镇子周边菜农手里收过来的。此时,几名妇女正在坐在门前的地上清理小山一样的辣椒。

水果摊

不得不说,当地的女子非常能干,她们和男人一样,用扁担挑着货物来到集市上,然后在街边摆摊销售。

生猪

两名男子用抬着一头生猪走在主街上。那时候还没有从国外引进速成的肉猪,大家还饲养者传统的黑猪,虽然出栏比较慢,但肉的确香。

杂货摊

这是主街上的一家杂货铺,各种商品摆满了整个店面。从挂着的招牌可知,他们不但经营“福建桂圆”等经售品,还代售”天府藕粉和叙州糟蛋“等代销品。

陶器店

这是一家专门卖陶器的商铺。老板娘一早起就忙着做生意,还没来得及吃早饭,此时正一边端着碗,一边和顾客讨价还价。

铁器

穿着白衬衫的男子守着他的铁器摊,摊上整齐地摆放着菜刀、铲子以及撅头等生产生活用铁器。有意思的是,在男子身边的店铺前立着一块“泰山石敢当”,说明这家店铺面对可能是一座桥梁或者巷子口。

酒坊

这家是卖酒的铺子,柜台上设有小围栏,非常别致。门前的招牌上写着“资阳乾酒”和“东山花酒”的字样。当年人们打酒都拎着一把小瓷壶,特别有味道。

叶子烟

这是一家卖叶子烟的铺子,掌柜的摆着八字脚,坐在桌子后面抽着烟袋,好像做广告一般。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出现在画面中。

唱本

街边的书摊。 所出售的多是一些唱本,比如“桂花亭”、“小放牛”、“九里山”等等,都是一些价格很便宜的小册子,但深受一些识字百姓的欢迎 。

看布告

布告栏前,一名男子正在阅读墙上的告示。当时龙泉驿是简阳县的第三区,区长名叫熊伯达,因此告示上才有了“区长熊令”的字样。

布匹

卖布匹的摊子上的多为机制布匹,比起手工纺织的粗布来说,花色更多,也更加轻薄。那时候,赶集的时候能扯几尺花布回来,会让一家老小都欢天喜地,因为有新衣服穿了。

鞋子

从衣着上看,当年龙泉驿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即便如此,布鞋对于很多人来说依旧是件奢侈品,很多人都是穿着草鞋甚至光着脚。

买棉花

一个年轻的女子准备买一些棉花回去纺线, 身上的穿着以及手里的团扇说明她是一个镇上的居民。之所以买的数量很少,可能只是把纺线当做一种爱好,而不像乡下妇女那样,需要每天纺线然后拿到镇子上换钱以维持生计。

线铺

两名妇女坐在一家卖线的摊位前,正在和摊主交谈。她们的后脑勺上挽着发髻,用一根金属簪子别着,这是当年乡下妇女最常见的发型。

游商

除了店铺和地摊之外,这种挑着担子来回穿梭于街市间叫卖的游商也不少。架子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小物件,有小刀、烟袋锅、剪刀以及毛刷等等。

捏面人

在主街上,有一片小天地是专门属于孩子们的,便是这里的面人摊。孩子们仰着脑袋,都被惟妙惟肖的成品吸引住了。有没有发现,当地小孩子留着的秃脑门很可爱。

饭铺

一家饭铺的门前景象,店头上挂着大鹅和强油做招牌,各种食材摆满了整整几个桌案,看着让人食欲大增。尤其让人惊奇地是,操勺的竟然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少年。

茶馆

在主街的和平医院旁边,是一家很大的茶馆,这里总是人满为患,以至于茶桌不得不摆到街面上来。品茶、聊天“摆龙门阵”,是当地百姓早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0 阅读:2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