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辉能固态电池都来了,我们车企还在扎堆做增程,该清醒了

史海纪实 2024-10-29 09:45:01

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今年的巴黎车展上,辉能公司带来的100%硅复合负极电池震撼全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启了固态电池新时代。要知道,在电池技术的赛道上,硅复合负极并非新概念,但辉能此番将这一技术推向量产应用,堪称一场创新的突破。

这款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高达321Wh/kg,还突破了现有技术在充电速度上的极限:在短短5分钟内,从5%充至60%的电量。充电12分钟后,电动车的续航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1000公里。这种性能意味着什么?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动车不再只是“慢充慢行”的代名词,而是可以在喝杯咖啡的时间里恢复满电,尽情享受远距离驾驶。

辉能的技术带来的不只是参数上的惊艳,更是重新定义了市场对电池的期望。传统电池常用的磷酸铁锂、镍钴锰材料虽然稳定,但能量密度有限,充电速度也远不如硅复合负极电池。而这次辉能的技术升级不仅击碎了技术的“天花板”,更是为固态电池的未来奠定了现实基础。

人们不禁开始设想:如果未来几年内,这样的电池能够实现广泛应用,是否意味着电动车的“充电焦虑”将成为历史?是否意味着电动车普及的速度会因电池革命而飞跃?

辉能的这款电池的影响,不只是对台湾企业的进步标志,更是一记警钟。无论是日韩的电池巨头,还是欧美的创新公司,或是中国本土的新能源巨头,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这场“技术地震”。全球电池市场的格局似乎正在重新洗牌,而新技术带来的这场浪潮,会将新能源市场引向何方?

辉能公司的全新电池技术无疑给电动车市场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这款100%硅复合负极电池将电池能量密度推升至321Wh/kg,预计到明年可达355Wh/kg,仅这一参数,就足以让现有磷酸铁锂和镍钴锰电池望尘莫及。传统电池的密度问题使得电动车续航受限,不过辉能的新电池可不一样,它能让用户在轻便的电池组里获得超持久的续航体验。

而且它在充电速度方面有了重大突破,5 分钟就能充至 60% 的电量,12 分钟就能达到 1000 公里续航。对于那些希望短暂停留就能让车子 “满电复活” 的车主来说,这种电池简直就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宝贝。辉能在技术上重新定义了电池的 “速度与激情” 标准,也让人们对未来的出行方式充满了全新期待。

这场技术革新可不是辉能一家的独角戏,日韩企业也都摩拳擦掌,准备在固态电池的竞赛中闯出一片天地。日本的丰田和日产早就盯上了全固态电池这条赛道,还分别制定了清晰的量产计划。日产宣布在 2025 年进行固态电池试生产,到 2028 年就量产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

丰田也不甘示弱,计划2027年推出充电仅需10分钟、续航高达12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车型。而韩国三星的动作同样值得关注,其最新展示的固态氧化物电池在能源密度、充电速度及耐用性上全面提升,预计2027年也将进入量产。日韩企业的步伐不容小觑,它们从研发到量产的计划如行云流水,仿佛在全固态电池的赛道上精准制导,辉能的步伐是否会激发国内外市场的再一次竞速?

近年来,增程式电动车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热潮,几乎成为主流车企的“标配”。上汽、广汽、长安等纷纷推出各自的增程车型,从中小型到大型车型,涵盖了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增程车的核心在于给电动汽车配备一个小型燃油引擎,用于发电续航,使得电动汽车在电量耗尽时也能继续前行。这一创新应对了中国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即便远程出行遇到充电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也不用担心车辆半路“趴窝”。

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增程车的确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折衷的出行方式,既能享受电动驾驶的低碳与经济性,又解决了长途出行的后顾之忧。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增程车的 “燃油辅助” 模式可能只是个临时办法。跟纯电动车的未来发展走向一比,增程车还得依赖内燃机,在新能源车应有的绿色属性方面打了折扣。

关键是这种折中的方案意味着它没办法从根本上搞定电动汽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长续航和快速充电。虽然增程车在短期内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它的优势肯定有限,很难跟固态电池的彻底创新去较量。固态电池的出现无疑给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仅提高了能量密度,使续航能力大幅提升,还显著减少了充电时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动车现有技术的短板。

相比增程车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固态电池带来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一旦大规模应用,将可能彻底改变用户对电动汽车的期待。然而,当前国内车企在增程车上的投入力度,似乎降低了对固态电池的需求推动。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增程车所需电池容量较小,对续航要求也不高,导致高能量电池的市场需求减弱,进而减缓了技术研发的动力。

国内新能源市场是否会因短期需求而拖累长期创新,继而在技术竞争中落后于他国?

随着固态电池逐渐接近量产应用,它对现有液态锂电池产业链的冲击将不容小觑。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完善的液态电池供应链,从原材料到制造工艺,整个体系紧密协作、环环相扣。要是固态电池成了市场的主流,那些靠液态电池吃饭的供应商和制造商说不定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危机。

对原材料供应商来说,固态电池技术用起来后,可能会减少对传统锂电池材料的需求,传统供应链的好多环节说不定都没法用了。这可不只是意味着产业链上的企业得赶紧转型,还意味着一些本来根基很稳的液态电池供应商得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适应,不然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在这一格局变动中,作为国内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固态电池的革命性潜力。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计划原定于2030年,但近年来面对日韩企业的技术压力和市场预期,其量产计划提前至2027年。这一布局显然是一场战略防御战,旨在确保宁德时代在电池市场中的竞争力。

可固态电池的研发难度远超传统液态电池,从材料选择到工艺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小的技术挑战。即便宁德时代作为国内龙头,也无法轻松在短时间内达到量产需求。而且,固态电池的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仅靠宁德时代单枪匹马来推动整个行业向固态电池转型,面临资金与技术上的双重压力。

这种局面不禁让人疑惑:在固态电池的赛道上,国内产业链能否跟上宁德时代的步伐,与日韩巨头抗衡到底?

以下为信息来源

0 阅读:37

史海纪实

简介:史海沉浮,真相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