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但和平奖这种充满政治考量的奖项,明显不能获得世人的认可。如果特指的是三个诺贝尔硬科学奖,即: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那么韩国人又很难拿到手。
并不是因为他们业务水平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心态不好。《自然》杂志在2019年报道了一篇描述韩国政府启动“诺贝尔奖工程”的文章,大力拨款给科学机构鼓励他们出成果,为国家争个面子。科学工作不是这么搞的,它不能建立在“为国争光”的动机之上,而是建立在挑战全人类智慧极限的开拓精神之上。
总体上还是韩国社会资源不够丰富的结果。韩国的成就绝大部分来自于三个系统的叠加:日满鲜路线,包括昭和式举国体制,儒家宗法社会内卷和解体之后释放的能够融入全球化的劳动力,美国的冷战经济学。
因此韩国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些依赖全球化,最明显的就是韩娱,大部分韩国处于社会歧视链的中层或中下层,虽然收入高于越南菲律宾,但是明显低于东欧。
比如说东欧的网球和古典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和韩娱有相当的类似之处,都是90年代之后全球化体制扩散的一个附属产品,其在本国市场并不大,主要面向西欧和北美,韩娱也主要面向日本和北美;但是其残酷程度和牺牲比例明显低于韩娱,内部生态和结构也要比大公司垄断的韩娱复杂得多。这导致韩国在许多技术领域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其技术都是从其他国家学习、掌握和改进而来,也使得韩国科学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誉和认可。
尽管韩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投入巨大,但有些人认为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一些科研机构没有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从而限制了韩国在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
而且诺奖很明显不是能够立刻投入产出见效的东西,韩国可以学日本搞诺奖计划,但是韩国没有日本那样的根底,因此效果就不够好。这就像苏联的经济政策就是山寨鲁登道夫的,但是俄罗斯东正教社会套上日耳曼社会那一套东西之后水土不服,效率低下很多。这就是社会根底和资源丰沛程度不同导致的。而鲁登道夫之所以要总体战,当然是因为日耳曼社会资源不如大英社会的缘故。
搞科研是旷日持久的事,要么拼家底,要么堆人力。欧美日是老牌发达国家,科研水平领先100年以上,没得比;中国、印度虽然底子薄,但架不住人多,哪怕成才的比例再小,十几亿人里总能卷出一两个天才。
韩国两样都不占,科研水平跟欧美日仍有几十年的差距,又没有那么多人卷,也就很难在诺奖上有所斩获。
任何事都有个过程,就像上个世纪谁也想不到最近二十年日本会井喷式的涌现这么多诺奖获得者不是么?
如果用诺贝尔奖来衡量国家,比的就是国力。小国很难在这种基础科学领域做出太大的贡献。
如果看数学就更明显。而且即使不考虑诺贝尔奖这种顶级荣誉,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次一级奖项评选中,韩国人也非常之少。即使一些小国出过一些牛人,往往也是依赖美国,或者在前殖民地国家取得的成绩。未来小国拿诺贝尔奖其实更难,你的大学在全球化中和顶级名校与科研机构根本无法竞争。
为什么日本是和英法美齐名的西方文学大国,各种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大师层出不穷,日本文学作品畅销世界,而韩国的文学至今几乎没有什么能走出韩语圈的作品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两者的原因是相同的。
韩国的封建性本来就比日本弱得多,所以基础科学文学这种需要长期封建积累的行业要赶超日本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社会的运行机制决定了人的观念不同,选择也不同。
如果是诺贝尔文学奖,只要有个优秀的“英韩”翻译,那么韩国作家拿奖就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是诺贝尔和平奖,跟朝鲜和解,甚至统一的领导人一定能拿得到;至于经济学奖——那个被默达尔、哈耶克与森,都建议取消的奖项——不拿也罢,反正诺贝尔本人也没设置这个奖。
总的来说,韩国在科学领域的发展非常快速,但由于时间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想获得诺贝尔硬科学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完)
偷国都靠偷
诺贝尔奖的笑话。[笑着哭][笑着哭]
心怀宇宙,小小地球犬奖配不上他们。虽然他们先失宇宙霸权,再失银河系,接着失去太阳系,现在地球都失去了,只能缩在半岛一角,可命比纸薄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