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打响。
7月中旬,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奉命从原驻地江西南昌进驻河南周家口机场,以支援北方战事。
后情况突变,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
形势紧急
8月14日,第四大队接到正在南京参加军事会议的大队长高志航的电令:“全大队飞机,即刻进驻杭州笕桥待命。”
高志航本人亦由南京直赴杭州。
杭州笕桥,第四大队队员们并不陌生,皆因其全队人员几乎都是从这里的笕桥中央航校毕业,从这里开始启航。
笕桥航校三期部分学生合影.1935年
也是在同一天,日本海军鹿屋航空队,出动十八架九六型轰炸机,每架携带数百公斤炸弹。
分两批各九架从台北出发,由浙江永嘉一带进入中国内陆。
准备空袭安徽广德机场和浙江笕桥机场。
实力悬殊
彼时,中日军力对比差距极大。
就空军而言,中国空军刚重新整合组建成军不久,全军只有三百多架飞机,具有战斗力的不到两百架。
而日本此时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的战机数量是中国数倍以上,比中国的战机先进不说,更是具备自行制造的能力,后备充足。
而中国空军所使用飞机皆为外国购买,且型号不一,消耗一架就少一架。
若发生战争,胜负难料。
高志航所率领的第四大队是空军九个大队中的驱逐(战斗)机大队之一,是主力战斗队伍。
主要装备有美国制造的霍克Ⅲ型双翼战斗机,是当时空军装备的最先进战斗机。
此战机在速度上比起单翼飞机较为逊色,因而作战时以缠斗为主。
空军霍克Ⅲ编队
敌机来袭
8月14日下午,高志航与第四大队中的第二十一中队、二十三中队陆续抵达笕桥,二十二中队于途中降落在安徽广德机场加油,而后才到。
当时正值台风雨季,沿途江浙一带基本狂风大雨,飞机难以航行,抵达笕桥的飞机编队也是几乎油量耗尽。
只是刚到达笕桥的编队,还未来得及给飞机加油,甚至有些还没降落,防空警报已经响彻天空,敌机来袭!
时间紧急,但大部分战机还未加上油,不过第四大队战士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皆磨刀霍霍。
冒着油料将尽的危险登机升空,四处寻找敌机,战斗一触即发。
日本九六式轰炸机(陆上攻击机)
空战爆发
此时天空正下雨,乌云密布,能见度低,只见机场上空敌机不成队形,分散而飞,看似在寻找投弹目标。
中国空军战士驾机升空后,已有多架敌机在投弹,有敌机投完弹后便想逃离,发现情况的中国空军哪能放过此等良机。
二十一中队分队长谭文尾随该敌机并发起射击,而经验丰富的大队长高志航则冒着敌机机枪手密集的火力。
急速接近敌机,进入其侧后方位置,用机载大口径枪连续猛攻,“突突突突突突……”
敌机被击中,起火并坠落在机场半山附近,一时间火光四射。
另一边,也发生激烈交火,其中一架敌机被二十一中队中队长李桂丹协同队员柳哲生和王文骅围攻。
敌人在我方围攻下拼命还击,但无力回天,终被击落。
另有一敌机在逃离时被高志航发现,随即高志航在飞机燃油即将耗尽的情况下驾驶战机追击而去。
猛烈攻击下,该敌机重伤而逃,勉强飞回到日军基地。
当第二十二中队远远向着笕桥机场飞来时,只见机场一些地方因爆炸而燃起熊熊大火,而此刻战斗已经结束。
《八一四笕桥空战》油画.梁又铭
战果惊人
这次空战战果丰硕,日军的行动企图空袭中国空军主力,在笕桥、广德机场,共投下数十枚炸弹。
从结果来看,笕桥机场这边只炸毁了一辆油罐车。
广德机场那边,敌机也因遭到当时刚好从笕桥单独飞行到广德机场的暂编三十四中队队长周庭芳的佯攻袭扰。
因反击周庭芳而延误时机,匆忙投弹后便离开,只炸毁了机场的棚厂。
两地均无人员和飞机被敌人所重创,可以说日军的战果为零。
而中国空军在笕桥机场上空当场击落日军轰炸机两架,至少重创敌机两架和轻伤多架,胜负不言而喻。
但也有不幸的事发生,由于空袭来得突然,大多战机也是刚到达,还未来得及加油就升空迎战。
其中二十一中队队员金安一在起飞中缺油坠机,幸好安全落地,只受轻伤。
而另一队员刘署藩起飞后,在追击敌机时,油量耗尽而被迫降落野外,重伤殉国。
空战后申报报道
热血奉献
全面抗战以来,中国空军在首次空战中就勇挫日本嚣张气焰,打出了惊人的战果,使国人为之振奋。
第四大队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以其全员平均二十出头的年纪,几乎都是刚从航校毕业,实战经验基本为零,但面对敌军时毫不畏惧。
凭着满腔热血的身躯和保家卫国的信念,与敌人勇猛搏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要与国家共存亡。
正如他们母校的校训精神所写:“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飞行员合影.杭州笕桥
“八一四”空战是抗战初期重要的战役之一,不仅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更是壮大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
为了纪念这场空战的胜利,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将八月十四日这天定为空军节。
而后,中国空军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对日作战。
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飞行战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伤亡不计其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文中所描写“八一四”空战的击落敌机的数量和具体时间有争议,仅供参考。
请各位读者多多支持[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