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正本清源、乱治有方

文化老子 2024-05-05 03:40:19

☞锻造能力上的知行合一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统治阶层不崇尚圣贤、不树立榜样,人们就不会竞相效仿;过分推崇则会导致一部分追随者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会导致欺世盗名之徒危害一方,关键是要行止有度。正如社会风气不过分推崇迷恋物质享受、不鬼迷心窍、通常不会诱发人们的贪欲,就不会引起大规模的社会道德滑坡及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牢牢抓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贯彻始终;削弱人们的腐朽思想与意志,弘扬社会正气,使人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常使人们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已经消除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使那些心机重心术不正的聪明人不敢轻举妄动。圣人用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无私之心并且有高深的思想境界作为指导依据客观规律做事、实事求是、不任意妄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解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于不好的事情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什么叫“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对一样事物喜爱没有错,当一个人因执着该事物得不到时而动了盗窃等不正当想法时而犯下过错!“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就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说万恶淫为首,同时也告诉我们行为也是思想的产物,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从根源上解决一些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同时也是在说一个人的影响力与其所处的位置所调动的资源成正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们不论是谁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位高权重实力强大的人更应当如此,更应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平等、公开等基本权利的制度建设和维护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说统治阶层要推行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到藏富于民,削弱人们的负面思想,激发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促使人们身心都健康发展!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说统治阶层如果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那么那些能力强品行差的聪明人即使有违法乱纪的念头也不敢真的去做!

  “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说在正确的方向上 、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什么是“无为”?胸怀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无私之心并且有高深的思想境界作为指导依据客观规律来做这就是“无为”,一句话概括就是: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做到实事求是不任意妄为!本章的落脚点在于“为无为,则无不治。”能力上能够做到,行为上能够落实。

  思维互动: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有道而无术、术尚可求,有术而无道、止于术;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纵使百千劫,果报还自受。我们无论是谁不说每个人都追求趋吉避凶、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这种想法或举动,在我们追求趋吉避凶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对其他人、事、物要么产生有利的影响要么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反过来影响自己,虽然说我们渴望并要做到趋吉避凶、会用尽各种有利的方式方法,然而这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始终胸怀一颗对大势及因果关系的敬畏之心,在此取势的基础上进行优术。《道德经》第一章讲述思想上要做到真知灼见,第二章讲述以身作则初心是止于至善,第三章讲述要在行为能力上落实;也就是说前三章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始于真知灼见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维体系就已经清晰可见了,这便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2 阅读:22
评论列表

文化老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