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因地处渭水之南而得名,是陕西省地级市。截至2021年,渭南市辖临渭、华州2个区,有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个县,代管韩城、华阴两个省辖市。
《新续渭南县志》
(十二卷·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十二月初五日,煮五色豆食小儿,名曰“已痘毒”。初八日,以肉、菜和米煮粥相送,谓之“腊八粥”。二十三日晚,设果饼、米糖“祀灶”。是日后,嫁娶不择吉。“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联,悬长钱,爆竹辟邪,具酒群饮,曰“守岁”。
正月“元旦”,五更焚香祀神,设果肴献祖先,拜尊长。出谒亲族邻里,远近率五日内交相展庆。“立春”前一日,职官迎春于东郊,街民捧盒酒献官长。士庶食春饼、春盘,谓之“咬春”。
五日,束纸人,五更送掷门外,谓之“送穷”。十日,名“鼠嫁”。是夜,家人熄烛早寝。
十一日,夜不张灯;十二日,厨不动刀,谓之“鼠忌”。
“元宵”前后三夕,家门张灯,室之内外布散灯盏,用米粉、面、菜、果食之,名曰“元宵茶”。
十六日,妇女出散步,谓之“游百病”。
二十一日,掷面饼于屋上,谓之“补天”。《珍珠船》曰:“池阳以正月二十一日为天穿,以红线系饼饵掷屋补天。”
《富平县志》
(十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十二月五日,食五豆粥,避瘟。八日,肉、国作粥,名“腊八粥”。是日作酒,曰“腊脚”,石冻春此日造。二十四日,“祀灶”用鸡。“除夕”,家各会饮,曰“守岁”。
正月“春节”。“元日”黎明时,家设香火、牲果,盛服拜天地,次拜灶,次祖考茔中,然后拜父母,见兄长,曰“贺年”。每族溯宗祖数世者共为画像,名曰“神轴”,“元日”子孙拜会。礼迄,醵金([jù jīn];集资,凑钱。)会侧欢饮之,曰“节坐”,固会食意。
二日,各亲党以面食、豚(猪)肉相赠,曰“拜节”。五日,作纸妇持帚负杂谷袋,弃之周行,曰“送穷”。
“元宵”张灯,伴以面茧,曰“灯节”。
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
二十三日,少年作百戏状,沿街而行,若狂者然,曰“摆社福”,又曰“过不当”,亦一日泽遗意也。晦日,各以斧斤斫梨、枣,冀其实繁,曰“挞枣”。以火照桑树,谓其无虫。曰“燎桑”。
同州,清代直隶州,即今渭南市大荔县,周初,为古同国。辖8县1散州1散厅:大荔县、朝邑县、澄城县、郃阳县、韩城县、白水县、蒲城县、华阴县、华州、潼关厅。“二华关渭水,三城朝郃阳”是对同州区域包含的大抵概括,其中二华指华阴、华县,关即潼关,水为白水。三城指韩城、澄城、蒲城,朝为当时的朝邑县,余郃阳县用全名,恰到好处。同州府历史上也曾称左冯翊。
《同州府志》
(二十卷·清乾隆五年刻本)
十二月季冬五日,煮食五色豆,曰疗五毒。“腊八日”,为幼男女剃头,设果肉粥于通衢,以饭贫者。二十四日晚“祀灶”,亦有前一日者。“除夕”聚饮,曰“守岁”。是日多嫁娶,言与“寒食日”葬,皆不择也。
正月元日,缚麻秸、木炭置门,贴画鸡,以灰木拦门外。夙兴,具祭品、香烛,焚草爆竹,谒神祀先,巳拜尊长、戚友。立春,啖生菜、春饼,彩画牛角。(《同州府志》)
五日,忌出门。以新肉置釜中,炭火炙之,或以麻豆,名曰“崩穷”。(《澄城县志》)
九日,炙谷皮于阈[yù](门坎),以祛灾。十二日,不燃灯,燃则鼠啮衣。十五日,煮面茧,盖袭古卜茧之道(遗)。(《同州府志》)
十六日,游女都集柏树下。十七,以残炬送道旁,谓之“送毒虫”。(《韩城县志》)
二十日,作蒸饼投屋上,曰“补天”。惟仰阳以二十三日祀佛,剪纸人贴门上,禁不得食米,或三四日,惧病疳。(《同州府志》)
二十二日,剪纸车轮贴门上,为招财进宝。二十三日,作佛事,忌用刀斧,恐伤佛。(《韩城县志》)
朝邑一名始于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因其城西朝坂而得名。1958年12月,大荔、朝邑两县合并后为朝邑公社。1983年,更名为朝邑镇。
《朝邑县志》
(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
十二月腊月五日,食五色煮豆,豆者毒也,食之已五毒。
正月元日,树纸竿,接天神;以麻缚木炭置门上,云吉利。二日,婿往拜妇家。五日,以故彩纸为妇人,戊夜乃出妇人,送穷。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
《澄城县志》
(三十卷·清咸丰元年刻本)
十二月冬季五日,煮食五色豆,曰疗五毒。八日,啖“腊八粥”,好施者仍设之通衢,以饭贫。为男幼女剃头。二十四日晚“祀灶”,用糖饼,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亦有前一日者。是日多嫁娶,以术家言,与“寒食日”葬,皆不卜也。“除夕”,贴画鸡。
正月“元日”,夙兴吉服,具祭品、香烛、爆竹,谒神邸、拜祖先,以次拜父兄、师长、尊族;或绘宗图,轮置酒食而合祭之,相叙拜,名曰“拜神子”。“元旦”至“元宵”,春硙(ái,同“皑皑”,形容霜或雪洁白的颜色。)不事,交易不行,贫者亦过破五(农历初五)。
“立春”,贴春贴,牛马耳系色布絮。五日,鸣爆竹,扫地“送穷”。十二日,夜不燃灯,燃则鼠啮衣。十五日,蒸面茧,盖袭古卜茧之遗。又粉米,以果、腐、杏仁、麻豆煮和为面茶。蒸荞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前后三夕,遍户牖([yǒu],窗户。)、几榻、罂釜间,皆设灯盏。乡人多以是日傩([nuó],古迎神赛会。)。
“元宵”,迎新嫁女归省,谓之“避灯”。十六日,罢业。二十二日,纸剪车轮,又剪纸人,俱贴门上,禁不得食米,或禁三数日,惧疾疳([gān],又称疳证、疳疾、疳积。是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好发于幼弱小儿。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为特征。)。谚云:“大忌二十三,老君不出庵。”是月也,在昔往往闹社火,极蠢财构怨,比年稍息,然坐物力诎([qū],尽、穷),非知其不可也。
《华阴县续志》
(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十二月五日,煮五色豆食之,曰“吃五豆”。不得其解,或云可除五毒。
八日,煮米粥,投以杂料,谓之“腊八粥”,房族之间为尊者致奉。好善者募敛米面,设粥通衢,以施乞丐、行路之人。新娶者,女家延婿,曰“吃粥”,亦习俗然也。
二十三日,夜陈果饼,供糖饧(xíng)“祀灶”,云二十四日灶爷上天言事,为祖饯也。“除日”,易门神、桃符、贴春联,擂柏枝于门。是夕,炷香于神祗、先考之案,爇([ruò];点燃、焚烧)爆竹,家人设酒“守岁”。
正月“元日”昧爽(拂晓、黎明),男女悉兴。浴洗讫([qì],完毕、截止),设香烛、牲醴([shēng lǐ];指祭祀用的牲口和甜酒)庶品(指众多祭祀品),先祀神祇(qí),次荐先祖,尊卑以奉爵称寿,供(共)食馄饨,盖取一家囫囵之义。黎明谒房族之尊者拜贺,午多合食先祀。
越日,赴亲友家,备仪庆节;仍互相肃柬奉邀,谓之“春酌”。酬酢([chóu zuò],宾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之礼,约十日为率。五日曰“破五”,祀先,忌出行。九日曰“上九”,祀天神。十二日,妇女不针刺,云老鼠嫁女之日,恐伤鼠目。
“上元节”,先于十四日夜点灯,谓之“试灯”。十五日祀先,以麦面蒸作各色食品,有茧儿、眼儿等名,陈于神几,亦祝蚕祈禾之义。及夜张灯,蒸米粉小盏,盛清油燃之,供于家神先主之案,并捧置冢墓以及寝室、院落,前后炫耀,灿若繁星。十六日夜,点放残灯。二十三日,以谷秸分置门旁,云“散疳”,义取禳([ráng,],祈祷消除灾殃)疾。用黄纸剪排联僧像,贴于门楣(门框上端的横木),云作佛事,不得其解也。幼子、童女印小粉圈于面,名曰“点月儿”。晦日作煎饼食之,仍以小饼俟夜间掷于屋上,曰“补天”。
《蒲城县志》
(十五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蒲城县新志》
(十三卷·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十二月腊月五日,食五色豆,“疗五毒”。“腊八日”,啖([dàn];吃、喂)粥,为幼男子剃头;煮粥祀祖。 二十四日 “祭灶”,宰雄鸡、献糖; 制糖如瓜状献之。
“ 除夕 ”,修岁事,陈祀品; 悬祖先影像于中庭,荐肴酒,焚纸币,家饮“守岁”。 自 二十四至是日 (此日,这一天。 )多嫁娶,不用卜,与“寒食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多葬同。
又 正月朔 (农历每月初一称“朔”)二,女归宁(回家省亲。 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拜节,与“元宵”、“七夕”迎新嫁女避节同。
正月“元旦”,缚脂麻秸、木炭于门,挂纸阡。旧贴画鸡,今贴门神,缙绅家易桃符。夜爆竹,除不祥。族绘宗图,轮置酒食合祭之,遂群宴,谓之“节坐”。 二日 ,亲属各诣门([yì mén],上门、登门)拜节。
“立春”,妇女出现,前令禁止,旋仍旧。 五日 ,纸制妇,用香头火点衣,为“送穷”。
“ 元宵 ”,古卜茧期,相袭蒸面茧。 粉(米)煮茶,内外置灯盏,虽几榻、罂釜(yīng fǔ,泛指存米粟贮水酒等的容器。 )不遗。 “ 上元日 ”(元宵节),仿古傩礼([nuó lǐ]; 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 ),逐疫。 夜设灯山,通衢([tōng 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 )光明如昼。 二十日 ,作煎饼投屋上,“补天”。 二十三日 ,妇女游城。 先期剪纸人贴门上避疳,禁食米饭; 又令童子食炒豆,云避瘠驱虫。 自此至晦日,妇女停针工。 晦日 ([huì rì]; 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掷黑豆驱虫,或用灶灰撒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