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140年的战争与和平:北宋每次灭西夏都只差一口气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4-22 14:47:04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弱的一个正统王朝,以至于形成了辽金宋对峙的情况。辽、金、元三朝的民族彪悍、疆域辽阔,宋朝无法击败情有可原,但是宋朝连越国、大理、西夏三国都无法统一,这就成为了历史的笑柄了。而西夏,以区区河西之地,抗衡北宋145年,严重消耗了北宋的国力,加重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本文主要介绍宋朝和西夏140多年的战争与和平。

一,宋太宗失去了统一夏州的千载良机

881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为李,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治夏州,统辖夏、绥(绥德)、银(榆林)、宥(靖边)、静(米脂)五州地区,从此西夏割据政权的基础就已经奠定了。五代时期,夏州总是以“俯首称臣”来换取自己独立的状态,从而得以延续。960年,北宋建立,夏州李氏也照例称臣。

982年,夏州内乱,夏州主李继捧等在权力斗争中失势,索性直接上朝觐见,献上整个夏州地区。这时候的北宋才刚刚结束了十国的分裂局面,对于夏州的主动来投,宋太宗那是十分高兴。的确此次也是北宋统一河西地区的千载良机。

但是,宋太宗的政策太过于着急了。他将夏州李氏全部迁徙到京城,再授予其他州的节度使一职。北宋在“杯酒释兵权”后,节度使早已沦为虚职。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夏州李氏的不满。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则“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从此,北宋和夏州的战争就爆发了。

战争初期,李继迁虽然获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是西北的总体形势还是被北宋大军所控制。在战争中,李继迁先后三次惨败于宋军,每一次都陷入了绝境。但李继迁总是能够转危为安,卷土重来。在多次失败后,李继迁选择“倚辽抗宋”,被辽国册封为“夏国王”。在辽国的支撑下,李继迁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屡战屡胜。

宋太宗无法在军事上取胜,转而选择经济制裁,推行“禁盐令”。但经济制裁并未阻止李继迁的继续进攻,关中地区也遭到了侵犯。由于关陇地区的汉人也难以吃到盐,使得西北局势不稳定。无奈之下,宋太宗最终禁盐令,经济封锁宣告失败。接着,李继迁又采取游击战,不断抢夺宋军的粮草,让宋军疲于奔命。

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宋真宗认为李继迁割据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于是册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享有五州之地。而李继迁则野心膨胀,企图入主中原。他制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四处扩张,积蓄力量。

正当李继迁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吐蕃的番罗支突然进攻夏州,李继迁中箭身亡。其子李德明即位后,改变了之前的扩张政策,转而和平发展。1006年,李德明向宋朝求和,宋真宗也不想再战,于是双方达成了和平协定。之后,宋夏战争就停止了一段时间。

二,李元昊的称帝之战,北宋颜面尽失

宋真宗时期,夏州和北宋保持着和平的局面,正如范仲淹所说:“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这种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是好的方面。然而,和平的局面也让宋朝的军队失去了战斗力,所谓“国家承平日久,失于训练……疲弱不可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在这时候逐渐形成了。

1032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宋朝册封为“西平王”。但是李元昊并不满于称王,他自称为“青天子”,称呼宋朝皇帝为“黄天子”,并建立年号,试图建立与北宋平级的政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第二年,李元昊遣使入京,要求北宋承认他的帝号。此举遭到了宋仁宗的拒绝,于是李元昊开始侵犯边疆,宋夏战争再次爆发。

李元昊像

战争初期,西夏进攻保安寨、承平寨,遭到了卢守懃、许怀德、狄青等将领的顽强阻止。李元昊随即改变战术,采取假和真袭。随后,西夏军队在三川口之战和延州之战中大胜宋军。两战的失败,给北宋王朝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随后,北宋立即对西北军事布局做了大调整,一是在采取韩琦提出的放弃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的方针;二是调整人员,范仲淹被调任为延州知州。范仲淹对延州军制进行了调整,他将管辖内的18000多军队分为六部分,分别由六大将领进行训练,这实际上就是后来王安石“将兵法”的前身。西夏得到范仲淹调到延州,就转而进攻他处。西夏人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雍)老子可欺也”。

1041年,宋朝派遣泾原、鄜延两路大军进讨西夏。李元昊则再次使出了假求和的计谋。韩琦在巡边的过程中发现了李元昊正准备进攻,于是派遣任福进攻西夏。然而,任福轻敌,中了西夏的诱敌之计,被引进了埋伏圈,遭遇了好水川之战的惨败。

好水川之败,迫使北宋再次做出调整,转进攻为防守。同年,北宋将陕西路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分别由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统领各部兵马。1042年,李元昊进攻泾原,王沿命葛怀敏率军抗击。葛怀敏没有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建议,而是兵分四路的政策。结果,自己在出发后就被西夏大军包围,宋朝大军和西夏军队接战后一触即溃,宋朝再次遭遇惨败,史称“定川寨之战”。

在宋仁宗时期,虽然在西北出现了狄青、范仲淹、韩琦等名将,但是无法挽回局势,遭遇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三场惨败。宋军的惨败充分暴露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困境。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深刻刺激了北宋王朝,随后北宋为了富国强兵,开始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正当北宋失败之际,辽国也向宋朝索要关南十县土地。宋朝只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和辽国重订盟书。西夏方面,连年战争,对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史称西夏“虽屡得胜,然丧和市之利,民甚愁困”。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和西夏又开始了和谈。

1044年,辽国准备进攻西夏。李元昊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于是和北宋达成了和平协议:北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并每年输送西夏绢10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西夏则表示称臣。就这样,宋夏战争的第二阶段结束。如果北宋能够看到国际形势,和辽国一起进攻西夏,那么结果就不是这样子了。

三,熙宁变法,灭西夏就差一口气

经过了王安石变法,北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增加,社会矛盾得以缓解,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初步改变了。这时候,北宋开始扭转对西夏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

宋神宗和王安石为增加国家实力,推行了“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为了消灭西夏,宋神宗采取了王韶的《平戎策》。王韶提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随后,王韶被调遣到了河西,负责开发河湟地区。

王韶到达河湟后,推行“市易法”,筹集到了军费;又对青海的青唐俞龙珂部进行了劝降,俞龙珂率部众十二万人归附。王韶又不断进攻其他吐蕃部落,扩大了北宋的控制范围。在稳定了局势后,王韶对西夏发动了进攻,收复了河州、宕州、岷州、叠州、洮州等地,史称“军行一千八百里,收复五州,拓地二千里。”宋朝也在增加的面积上设置了熙和路。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西夏必亡。

正当北宋准备全面进攻西夏之时,王安石被迫永久辞职了,西北局势开始急转直下。还好的是,宋神宗依然坚持变法,并且在对西夏方面采取了强硬的措施。1081年,西夏发生了政变,梁太后专政。于是宋神宗趁机对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西夏则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此战,最终因为宋军缺乏统一的指挥而失败。1085年,宋神宗再次发动进攻,但是依然遭到了失败。

宋神宗两次征伐西夏,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含恨去世。1085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掌握实权,保守派也纷纷复辟。为了达到打击改革派的目的,司马光不顾众人反对,强行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等宋给了西夏,并废除了熙河路。宋神宗、王安石和王韶一生的奋斗,竟然被司马光败光。

到1093年,高太后病死,宋哲宗得以亲政。宋哲宗试图恢复新法,重用改革派。但是这时候的改革派并没有王安石这样的人物,他们只顾着争权夺利,使得改革成效不大。尽管如此,在西北方面依然取得了成果。1094年,北宋停止了对西夏的妥协政策,恢复了熙宁变法时期的方针。在北宋的强硬进攻下,西夏屡次失败,被司马光割让的土地又被收复了,熙河路得以重新设置。

1098年,西夏梁太后调遣30万大军进攻北宋建立的平夏城。此战,西夏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失败,死伤惨重。不久,梁太后去世,西夏局势岌岌可危。如果这时候北宋能够发动全面的进攻,那就能够顺利消灭西夏了。然而就在关键时刻,宋哲宗同意了西夏的求和请求,宋夏之间又恢复了和平。

结语

总结起来,北宋和西夏对峙了145年,出现了“三战三和”的波折。在三次战争中,北宋都有灭西夏的机会,然而北宋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平。和平,有利于西北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是却更有利于西夏获得喘息之机。西夏是小国,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如果北宋能够一直消耗西夏,那么西夏必亡无疑。

0 阅读:1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