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制造业的产能,也在山西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近很出圈的一款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里面有不少场景都是在山西取景,比如小西天、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佛光寺等。
从创意打卡照到深度研学游,历经多年修缮保护的云冈石窟,穿越千年时光,与世界游客相遇。然而,现在的游客也许很难想象,这座瑰丽无比的艺术殿堂,在过去是另一副模样。
总台记者 宋文植:从“老山门”往上走50米,就能一睹石窟造像的真容。我脚下的这片广场前,曾经有一条烟尘漫天的运煤专线。
过去,随着大同市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距离云冈石窟仅350米的109国道云冈段车流量与日俱增。每天经过这条道路的大型运煤车有16000辆,由此造成的粉尘和废气污染十分严重。
总台记者 宋文植:这是通过虚拟技术复原的当年云冈石窟外的景象。远处的运煤车川流不息、尘土飞扬,近处的村庄和棚户区上空煤烟弥漫。云冈石窟造像的光华,逐渐被煤尘掩盖。
煤灰带来的危害不只有石像身上的这身“黑色袈裟”,它其中夹杂的硫元素,会与岩石发生反应,加快石像被侵蚀的速度。
为了保住云冈石窟,当地建设了一条运输新线,将石窟周围来来往往的运煤车辆分流到1500米以外,之后,随着进一步的环境整治,石窟周边的住宅区被改造成景区,原有公路也绕道至石窟背后,昔日的煤烟滚滚才变成今天的林海茫茫。
在封闭保养的石窟内,文保人员搭起脚手架,拿起软毛刷,为一尊尊造像擦去灰尘,让石窟光华重现世间。然而,除尘清理只是石窟保养的一小步,文保人员需要面对的还有空鼓、起翘、开裂等13种病害。其中,很多病害肉眼难辨,只有借助专业的检测仪器才能做出科学诊断。
总台记者 宋文植:在石窟的很多角落里,摆放着这样的环境监测仪,它们能够将温度湿度等40多种不同的数据,实时上传到后台,为我们科学化保护石窟提供更多参考。
在修复实体文物的同时,文保人员还会用3D扫描技术,为每一个文物建立数字档案。
云冈研究院数字中心技术员 王家鑫:现在采集的数据都在毫米跟亚毫米的级别,进行全窟高精度复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样高精度的数据是为了记录文物现状,用于以后文物的修复,包括展览。
通过VR设备和3D打印技术,原本不可移动的佛像就能“活”起来、“动”起来,云冈之美的传播由此打破时空界限。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成果还不止于此。在云冈石窟这座最著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西侧,有一座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坍塌的立佛。为了重现佛像原貌,云冈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依据在石窟周围考古发掘出的130块残石,利用AI技术进行拼接重组。
总台记者 宋文植:那么这尊在地下深埋了一千五百年的佛像,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呢?通过虚拟复原,第20窟西立佛在数字世界里得以重新矗立,原本残缺的石窟也重现了昔日的恢宏。
云冈石窟从历史走向新生的背后,是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尽心守护。多年来,一代代云冈人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深入挖掘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内涵。昔日的“小云冈”已经蜕变成一条宏阔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这就是文物大省山西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交出的答卷。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