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区别到底在哪?两个大佛“代言人”里藏着答案

虫洞看文化 2024-05-31 09:18:47

看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必去打卡地。

北魏定都平城(大同),皇家开凿了云冈石窟,后来迁都洛阳,修起了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相似点很多,都是北魏时期建的,都是皇家开凿。

按理说,它们的风格应该也一脉相承,可实际上,佛像形象却差别不小。

有人说:“云冈石窟,佛像看着怪怪的,不喜欢。”

有人说:“还是龙门石窟佛像看着顺眼,可惜毁坏的厉害。”

仁者见仁,各有所爱。可奇怪,两处建造时期相同,修建者相同,甚至工匠也是一拨人,为何最后形象会差别那么大?它们有哪些不同?

两个标志性的大佛里,藏满了答案。

1.道武帝与武则天

据推测,云冈石窟标志的20窟露天大佛,是按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形象雕刻的。

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民间开凿项目,都会有很多供养人的塑像,那皇家出资的项目,按皇帝容貌雕刻,体现最大供养人的形象,便很正常。

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与汉族人长得不太一样,他们长脸、长眼、深目高鼻,男的也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等首饰。

云冈石窟13米高的露天大佛,充满了鲜卑族人的特征。

再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虽是北魏迁都后开凿,可另一个辉煌时期在唐代。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据传是按武则天48岁时的容貌雕刻的。

大佛有着武则天“方额广颐,蛾眉凤目”的宁静柔美感。

今天在碑记《大卢舍那像龛记》中,仍可看到: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咸亨三年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

可见武则天当时拿出自己的脂粉钱2万贯,修建大佛,确有其事。

两尊最大佛像的原型不同,道武帝与武则天,一个鲜卑族一个汉族,一男一女,自然相貌相差很多。

2.半露上身与修身长衫

云冈石窟20窟,有着很明显的早期佛像服饰和鲜卑族人服装特点。

鲜卑人的服饰主要以胡服为主,男子通常穿着及膝长袍,有着鲜卑人的粗犷大气。

云冈石窟20窟大佛服装是“偏袒右肩式”。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右胸及右臂都裸露在外。

这是比较早的佛像服装造型,也有很强的外来风格。

到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可以看到服饰已经变了,变成了“通肩式”。

薄薄的长衣贴在身上,随身体起伏形成弧线,领口的披巾,从胸前披向肩后。

这种修身长衫,很符合汉族人的服装特点。

从偏袒右肩式”到“通肩式”,从半裸上身到修身长衫,两尊大佛的服饰,也让我们看到了葱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就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

3.平刀与圆刀

云冈石窟20窟给人感觉粗犷大气,而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则精致很多。

这背后,其实是工艺技术的提升。

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是直平刀法,造型简练概括。徐州汉画像石就是这种雕法,简洁粗犷,但细腻程度要弱一些。

而龙门石窟雕刻手法则主要是圆刀,这种刀法,今天还在用。

圆刀雕刻出的线条,更柔和、自然,没有平直刀那样的生硬,更适合工匠创作。

工具就是生产力。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直平刀法向圆刀刀法转变后,雕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这也才有了,石窟艺术风格上,云冈的浑厚粗犷,变成了龙门的优雅精致。

总结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粗犷大气,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精致细腻。

这背后是中国石窟造像,从“外来和尚”,到“本土僧人”的转变,是佛像的“入乡随俗”。

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发展汉化,石窟中处处可见中国化的过程。

任何文化都来自环境,从云冈石窟浓浓的少数民族鲜卑族风,到龙门石窟中原人的形象,石窟的发展,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这么看,石窟是刻在石头上的记忆,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打算去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朋友,建议多做些功课,这样才不会走马观花,现场体验感更佳。

​​​

0 阅读:593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