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长大后跟父母变得不亲的孩子,往往是经历了一定的童年创伤
他们感受不到爱,也就在缺爱的环境中慢慢失去对爱的期盼与念想
家附近公园的滑滑梯旁,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上个周的周六刚好有时间,就带女儿去公园散散心
由于公园滑滑梯的小朋友太多了,为了安全考虑,我便让女儿在旁边的沙池玩
不一会儿,滑梯处就有个小朋友摔倒了
是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当时男孩应该是摔疼了,他求助地看了看旁边的母亲
可他妈妈并没有理会,只是说了句“赶紧起来”就背过身打电话
看着男孩失落地站起来再拍拍身上的灰土,我突然鼻子一酸
那踉踉跄跄的无助样子,像极了一只被丢弃的小猫
这也让我突然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一个网络名词,叫做“弃猫效应”
所谓的“弃猫效应”,在情感学上是属于不被珍惜时的转场
当你用心用意对一个人好时,可能会被对方视为理所当然,一旦有一次没有满足,那以前的种种好都会被忘记
“弃猫效应”就是让你暂时收起你的热情、与付出,让对方经历了“失去”后才会意识到曾经的宝贵
目睹了男孩摔倒后爬起来这件事,他的妈妈也在事后告诉我:
“儿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时被双方老人捧在手心里疼爱,已经形成了自私又霸道的性格,孩子摔跤后假装不理,也是为了锻炼他的男子汉气质,要不然以后到了社会上怎么生存”
这就是属于“弃猫效应”里的挫折历练,希望通过“假装看不到”让孩子自己靠自己,可“弃猫效应”有利也有弊,用错了方法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恶劣
比如,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就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和父母关系变得冷淡01
威胁:
“不听话就把你扔了”
有人说,生孩子就像是开盲盒
运气好的会碰上孩子来报恩,运气不好的就会被孩子各种虐心
事实上,反过来说不也是一样的吗
孩子的出生何尝不是在开盲盒,遇上脾气好的父母就是幸运,遇上脾气不好的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发小晴晴,在我的印象当中一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性格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轻易地受到周围人或事的影响
就拿冬至吃饺子那天来说,晴晴下班后就往家赶
路上买了饺子皮,到家后就开始制作饺子馅
丈夫刚回家,看到调制好的饺子馅有些不满意地说:“我不爱吃肉馅饺子”
晴晴回答说:“早知道你不吃肉馅,我又准备韭菜鸡蛋馅”
丈夫看了看旁边的饺子皮,又开口提醒:“买的饺子皮,哪有自己擀面做得好”
听完丈夫的话,晴晴忙完饺子陷又开始擀面做饺子皮
原本三十多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一顿饭,也因为丈夫的几句话而不断耽误时间
晴晴向我诉说这件事时,我只感觉她太软弱了
不曾想,她的软弱并不是为了求全,而是没有底气的无助
晴晴呢,有一个脾气特别差又思想顽固的母亲
小的时候就经常警告:“你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给扔了”
有一次走夜路,因为和母亲犟嘴几句,母亲就把她丢在原地离开
那天的夜格外地黑,母亲也比想象中更绝情一些
等了一会,晴晴虽然被母亲接回家了,但那天却是她一直走不出的噩梦
长大后也是如此
和丈夫吵架后也被母亲警告:“你要是离了婚,这个家也没有你落脚的地方”
晴晴知道,她母亲说到做到
即便是母亲是希望她家庭圆满、不希望走向离婚的地步,可晴晴依然释怀不了
所以,父母就是孩子的成长底气,没有孩子接受得了被抛弃,哪怕你是吓唬吓唬孩子,但伤害已经实质性产生了
这就好比你从宠物店带回家一只心爱的猫咪,当养了一段时间猫咪开始拆家、咬人后,为了打击一下猫咪,就把它丢弃了
当你觉得猫咪应该反省自己了,再去捡回来时猫咪就会表现得特别乖巧
这是因为猫咪害怕会再次被丢弃,所以才会拼尽全力变成主人喜欢的样子,以此来获得对方的喜欢和珍视
孩子也是一样,经历了被抛弃事件后也会善于用妥协来保全、委屈自己
很明显,为人父母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那“不听话就把你扔了”的威胁话就不要再说了
02
打击:
“连隔壁妹妹都不如”
我们经常说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一点也不懂得感恩满足
可事实上,有多少孩子生来就懂事满足呢?有的只不过是害怕和无助下的妥协罢了
28岁女孩小野,妈妈早逝,爸爸打工
小时候的她就像是一个皮球一样,被四处踢来踢去
爷爷是单身汉,把自己照顾好就不错了,更别说照顾小孩了
外婆家有好几个孩子要照顾,只能短期借住
大伯母和婶婶家,虽然爸爸给了生活费,但寄人篱下的日子也不好过
爸爸呢,也许是初次为人父,再加上单亲爸爸并不好当,每次小野没有达到理想期望时,总是恨铁不成钢地发牢骚:
“你看看你,连隔壁妹妹都不如”
“就你这样下去,以后还能有什么大的长进,也没指望了”
“以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劝我把你送人,我都没答应,没想到你如此不争气”
就是这种寄人篱下,又时常被父亲打击的生活环境下,小野慢慢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性格,她做什么都要看人脸色行事
还记得小野曾经说过,她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期盼爸爸可以过年早点回家,因为思念、和期待
可长大后又希望可以早点离开家,因为感受不到爱,也失去了留下来的意义
这也是属于心理上的“弃猫效应”
也许我们是希望通过语言激励,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也希望孩子能珍惜当前所拥有的一切
可语言的力量不可估量,孩子理解不了大人的用意,反而更容易被语言所重伤
特别是单亲或留守家庭下的孩子,本身就缺乏完整家庭带来的心理营养,他们也要比其他孩子更渴望、需要被爱
如果寄人篱下的日子久了,或者经常受到父母的语言打击,那原本就缺爱的心理状态下,就会让孩子感受到了被抛弃的无助、与难堪
所以,爱、与期待一定要分开,我们可以对孩子寄予期望,但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也是父母之责
这是避免“弃猫效应”的基本需求,也是教会孩子懂得感恩的必要条件
03
诉苦: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父母和孩子在成长这条路上本身都是初学者,没有谁比谁强多少、也没有谁比谁差多少
如果我们一开始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地位悬殊,那亲子关系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被这一句话戳中了心声:
“想对所有孩子说,你们的所有决定不应该全部来自父母,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这很重要”
原来,朋友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因为在她成长的那个年代里,父母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诉苦
比如,中考落榜时父母轮流提醒说:“这是你自己上不进学的,你要是但凡有点出息,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把你培养出来…”
实际上呢,但凡你做一件事父母就会干涉,必须要按照他们的意见来做决定
否则就是一句又一句的诉苦:
“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呀”
“当初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你,妈妈也不会放弃工作,现在不知道日子有多好过”
“我们是你的父母,还能害了你吗”
在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控诉下,朋友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因为她知道,如果不按照父母的意思来办,最后看到的将会是他们失望的眼神
说到底,朋友最害怕的就是被放弃了,所以才会把父母的话当成圣旨
那些年,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亲结婚、上班工作、走亲访友
一切看起来都似乎有条有理,可朋友却没有一次是由心快乐的
我问她:“为什么不拒绝”,她回答说:“因为我不想成为罪人”
原来,父母那“都是为了你”的诉苦,在朋友的心中已经形成了深深的负罪感
从小到大,仿佛有一件事情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办,就成了家里不可原谅的罪人
听到这里,我沉默了
这也是属于“弃猫效应”里的一种道德绑架,如果你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我就会对你失望
可以想想,这种诉苦对孩子而言是什么?是威胁、不信任,也是伤人心的“弃猫效应”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一个双向成长的结果形成
即便是孩子只会接受、不懂得付出,即便是孩子普通平凡、没有创造什么成就,那也是父母缺少了正确的引导与帮助
04
“弃猫效应”=爱对孩子
把方法用对才能体现价值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得教育的父母在不断引导和纠正
就拿“弃猫效应”来说,没有家长愿意对孩子说狠话,也没有家长会狠心到把孩子抛弃
只不过在教育这条路上父母都是初学者,当我们发现孩子变得格外叛逆、冷漠、甚至仇视时,内心就失去了方向与方法
我们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找回曾经的和谐时光
于是,成年人情感里的“弃猫效应”就成为了一种网络流行词
我们总希望通过“冷落”、“不珍惜”,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好处,可孩子始终是孩子,哪里有成年人那般理解透彻
特别是父母突然的冷落、和不理睬,对孩子而言根本就是抛弃的置之不理
也需要注意,“弃猫效应”之所以能让不珍惜的人变的珍惜,那也是需要“彼此把对方视为最重要人”的珍视
所谓的珍视,也一定是在美好的意境中怀念,而不是在突然冷漠中让人失爱
特别佩服这样一对夫妇的教育方式
他们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就把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交给老家的奶奶照顾
奶奶是一个特别心疼孩子的老人,不管有什么好东西都省着带回家留给孙子
十年如一日,男孩的父母也放心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可天有不测风云,奶奶重病倒下了
病房内,奶奶插着氧气管说不出话,可心里依然惦记着还在上学的孙子
爸爸二话没说,打算到学校把孩子接到医院多陪陪奶奶
可男孩说什么也不愿意,宁愿放学和同学去打篮球,也不愿意跟爸爸去医院看望奶奶
爸爸知道后批评说:“你奶奶养你这么大,怎么一点感恩心都没有”
男孩回答说:“那是你们的责任,和我有什么关系”
爸爸很想把儿子教训一顿,妈妈拦下了
她把儿子带回家,然后打开一个行李箱,里边装满了各种小礼物
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一些新奇的小玩意
这些东西都是男孩父母在外边淘来的,他们每见到一个新鲜的东西,都想着给老家的儿子留一份
妈妈耐心地介绍每一个物件的由来,儿子也听着听着改变了心态
也不知道哪一个瞬间,男孩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奶奶也是如此待他,什么好东西都省着带回家
当昔日的温暖重回眼前,男孩流下了忏悔的眼泪,他跑到医院守在奶奶的床榻前说了很多话
而夕阳照射在病房内,也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果说“弃猫效应”是为了让孩子珍惜眼前人,那兰妈觉得“弃猫效应”是等于爱对孩子
我们爱孩子,但也要让他们在爱中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比如,孩子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和接受你的好,那就说明我们爱错了方式
“弃猫效应”的真正价值,也是放弃我们用在孩子身上的错误教导,包括威胁、打击、诉苦还有溺爱等等
换一种新的成长方式,把孩子当成你的同类,如果孩子是一只猫,那我们就把自己也当成一只猫
如果孩子害怕流浪、被抛弃,站在喵界里你也能感受这份孤独与无助,直到成为孩子心灵与精神上的救赎
那么,关于“弃猫效应”这个新的育儿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