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德政还是暴行?宋朝统治者招募难民为兵,对难民真的好吗?

太仓文史 2023-12-21 17:33:40

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建朝史中,内乱几乎未发生,亡国缘由都是外患。目睹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宋王朝的统治对于内乱的神经十分敏感,导致其政治偏向“御内”,这也导致了宋朝的兵制与其他朝代的兵制有所不同。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兵制也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地更替,秦汉时期的征兵制、魏晋时期的府兵制、两宋时期的募兵制、元明及清朝的世兵制等。除宋朝以外,其他朝代的兵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宋朝自愿招募的兵制有着其独特性质。

宋朝政府募兵的基本方针为“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藉之”,如此政策导致难民也能入伍从军,这政策对于国家和难民本身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

本文将就宋朝募兵制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于宋统治阶层及难民阶层的利与弊。

一、北宋募兵制产生的土壤

1、宋王朝物质基础丰富

募兵制和征兵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不同,募兵制的显著特点为国家养兵,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巨大。

宋朝前的王朝,唐朝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使得募兵制度在中唐时期得以初步发展,但唐朝都城长安的地理位置对于开封而言,稍显偏西,东南丰富的物资难以充足地运送到都城。

到宋代后,宋统治者对于国家安定极为重视,加上原有的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盛,开封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其周边交通网系在宋朝时期已经很具规模。

宋初的汴河已是“横亘中国,首承大河,遭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据史料记载,宋初统治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已经是两倍于唐室。说明宋政府已经具备了招募、供养大批军队的物质基础。

2、募兵制的萌芽生根

宋朝之前的府兵制,其经济基础是均田制。均田制度下,老百姓们至少拥有一块土地,能够为自备从军的物资。

在均田制下,政府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募兵,而随着均田制在逐渐瓦解,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民们没有了能力自备应征的物资,于是,宋朝时期的募兵制产生。

在宋初,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有大批农民失业破产,而宋朝政府采取的“不抑兼并”经济政策,使得土地交易合法化,进而导致更多农民的土地被大地主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充当佃农,被压榨剥削;或不堪重负背井离乡,成为社会底层的流民。

宋人言:“客(户)虽多而转徙不定,终不为官府之用”。四处流浪的失业者,常常属于不受统治政府控制的状态,骚动时有发生,是统治阶级的潜在威胁。

基于上述情形,北宋募兵制应运而生。北宋统治阶级的募兵制度是基于正反两面开展的,一方面,“念取农民以实军伍,盖非良策”,而招募游民为兵,则可以免去废农亩、夺耕民的不当之举,是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募兵的理念是“防患”,“禁军,无赖乃投募,非农民比。尽收无赖而厚养之,又重禄尊爵,养其渠帅,所以饵乱也。”通过招募对朝廷统治存在威胁的难民卫,将其收入于军队麾下,从而防止动乱产生,将其控制于宋廷的统治之下。

3、宋募兵制如何确立发展

募兵制的敲定可能发生在一瞬间,但制度在国家逐渐确立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宋王朝的发展和国内相对统一形势的逐步确定。

为了让宋募兵制能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宋王朝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来确定募兵制的顺利推行。

首先,是确立了适应宋统治的养兵政策。宋太祖言:“吾家之事,惟养兵为百代之利”;“联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这就说明,宋朝的募兵制度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来支出,国家统一招募、供给经费、装备军队,使得招募而来的士兵成为国家供养的职业雇佣军。

其次,将强制征兵的原则改为自愿投募的原则。

宋募兵制军兵的来源,禁军的招募有三种形式,“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饿民以补本城,”还有服刑充军的“配军”形式,“配军”多充给厢军,“或以有罪配隶给役”。“配军”不属招募范围,是触犯封建法律者服刑的表现,这与强制征发平民为兵有原则上的区别。

由此可见,宋朝的募兵政策十分强调自愿为主,除了无人身自由的服刑充军者。

二、北宋募军制的特征

1、雇佣制度

宋朝招募的既然是职业兵,就必须给募来的兵支付生活费和养老保障,并且宋朝的募兵方针为“天下失职犷悍之徒”,这意味着国家财政不得不给予较为丰厚的待遇来笼络安定躁动分子。

宋朝招募而来的兵没有强制服兵役的义务,兵和政府之间存在的是雇佣关系,而为了令募兵指哪打哪,则需加强二者之间的纽带关系,也即给予士兵更为丰厚的物资。

宋禁军除了每月领取的钱粮外,“凡三岁大祀,有赐赉,有优赐。每岁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之差。”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补贴,就连最低级的配军,也是“请给甚厚”,还可以携带家属。

对于招募兵的家属,除了正常的供养外,在军人去世后,还有较为丰厚的抚恤。“父母年七十以上无子孙者,给衣廪之半,终其身。”

综上,宋朝的募兵制度对于招募兵的待遇丰厚,这就导致通过从军谋利现象频生,有豪右子弟、市井之人冒名从军,使得军队的人员成分更为复杂,从而对于军队的管理是巨大的挑战,宋军骄矜之风日盛。

2、宋政府以军赏笼络募兵

宋朝政府对于募兵的笼络 ,突出地体现在军赏问题上。

苏轼曾言:“国家养兵,异于前世,今三年一郊,顷竭努藏,犹恐不足。”在北宋太祖后,皇帝每三年举办南郊祀天活动,每次举办都大行赏赐军队,奖赏恩及每个士兵,每次的奖赏十分优渥,是一笔巨大财政支出。

除了财政负担加重,募兵也变得骄肆起来,形成了“兵富则骄”,“兵骄而益厚其赐”的恶性循环,募兵为国家出力,国家为募兵提供衣食保障,本应是雇佣人和雇佣者之间正常的利益关系,却逐渐演化变形为赏如行贿、受如诈取的现象。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收天下材用以备禁旅,赖赐予廪给而已!”总之,宋廷对于募兵的管理方式就像是一宗用钱财来换取政治安全的交易。

虽然宋朝政府给予募兵的待遇十分优厚,但却出现养兵不敢使用的情况。

这根源还出在雇佣军队的特性上,宋政府“竭国力以养兵,奉之若骄子”则必然导致“用之若佣人”的现象。

如欧阳修所言:“今厢禁之军,有司不敢役。”竟然还出现过“和雇禁军”的怪事,即出钱雇佣禁军服役。

而当兵作战本应该是军人本职,但在以金钱为中心的雇佣制度中,量钱出战竟也成为当时常态。

优待士兵的俸禄,仅仅只能做到养兵;优厚士兵的赏赐,仅仅中农做到贿赂士兵,这常常导致用兵的艰难,用兵,反而另须佣金。

统治阶层用兵之间得依靠金钱来联系,军法军纪变得松弛,不得不承认这种募兵制和国家用兵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总结

宋初确立和健全了募兵制,这是随着宋初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使得兵农分离,军人的职业化,使得士农工商又新添加了一个职业兵的阶层,这是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封建社会一次较大的社会分工新现象。

从历史进程来看,募兵制度是比府兵制度更向前发展的一种兵制,曾巩曾谈过募兵制的优势:“今兵出于国,故干戈、车乘、马牛亦皆具,而民无预焉。此今之兵又于民为便者也。”募兵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安定内乱、稳固统治有很大作用。

但这都建立在军纪严明、妥善管理的前提之下,宋初时期,该制度的益处尚能得以体现,随着腐败的侵蚀,北宋募兵制变得弊大于利了,农民阶层虽然可以全身心务农,但却要承担更高的赋税来供养国家庞大的军队,这无疑激化了阶级矛盾。

国家军队的问题核心在于管理,若有懂军事、善带兵、严格管理的军官,即使是由“失职犷悍之徒”组成的兵,也有可能训练成为精兵,募兵制的其他弊端,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遏制。

而北宋统治者掌握了兵权,建立了募兵制,却没有将军纪严明作为统兵之策,皇帝也无法直接统兵,在统治者和军队之间漏了军队管理的重要环节。

募兵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难民、失业农民、流民的温饱问题,减轻动乱对统治阶层的威胁,若能训练专业素养强悍的军队,对于宋朝统治是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的。

但管理缺位,造成了士兵对内骄矜,对外不可用的尴尬局面,庞大的军队系统不仅拖垮了宋统治财政,也毒害了募兵制。

参考文献

1、《宋史》

2、《宋朝军制初探》

0 阅读:59

太仓文史

简介:明智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