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的三层境界,多数人活在第二层,你在第几层?

小轩谈过去 2024-01-14 12:21:11

《庄子・知北游》,讲的是一个叫“知”的人向北游玩,遇到了一个叫“无为谓”的得道高人。他向无为谓请教了三个问题:要怎样思考,才能知道天下的“道”;要怎样去做,才能符合“道”;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获得“道”。

这三个问题,知连问了三次,但无为谓都不回答。不久之后,知,又遇到了一个狂屈的人,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狂屈说我知道!但刚想开口解答,却又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后来,知找到了黄帝,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黄帝说:没有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道;没有行动,才能符合道;没有方法,才能获得道。黄帝进而评价道:无为谓,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则是接近于道,因为他虽然知道,却没有说出来,而我,永远不能接近真正的道,因为我什么都知道!

《庄子・知北游》一开篇,知问道于无为谓和狂屈的故事,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道”,也可以理解为宇宙和自然的本源之道;另一个方面,讲的是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与态度。这里我们不讨论“道”,咱们来聊一聊第二点——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与态度。其实庄子的这个故事,讲了人生的三个境界,分别是:无知、知、不知。

人生的第一层境界,是“无知”,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层次,哪怕就是孔子、庄子这样的圣人,小时候也一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所以人在孩童时期,他的求知欲最旺盛,大脑就像是一片空白,需要知识的填补。

知北游中四处问道的“知”,就处于这种境界,因为无知,所以才到处游历,寻求真理,就像三四岁的小孩子,你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反过来,他又会追着你问问题,充满求知欲。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人,会在成年以后脱离这一境界,甚至在学到了一些知识以后,就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尤为突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总觉得自己比父辈懂得东西要更多。这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层——从“无知”到“知”的转变。

小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属于一种天然无知的境界,所以求知欲很强,好奇心很重。当读了小学中学大学以后,血气方刚,觉得自己学有所成什么都知道,甚至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如我有学问,这就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知”的境界。

那么在《庄子・知北游》中,有两个人处于这种境界,第一个,是狂屈,当“知”向他问道的时候,他说我知道答案,但他虽然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第二个,是黄帝,知问了一圈,最后是黄帝给了他很详细的解答,让知明白了什么是道,包括怎样做符合道、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但与此同时,黄帝却说,自己是离道最远的人,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反而是一问三不知的那个人。庄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同时,庄子还有一句名言,叫“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也就是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知”!

什么叫“不知”?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么在庄子知北游的故事中,知问道于无为谓,连问了三次,无为谓都闭口不言,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用言语来将真正的道解释清楚,所以他用什么也不知道的方式来回应。

那么在生活中,多数人活在第二个层次,他们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却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无知”。

小孩子的无知,是天然的无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充满求知欲,但成年人的无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句话听起来虽然很绕,但却也很现实。

而真正活得通透,活得明白的人,就是无为谓那样的人,他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黄帝说他才是最接近于道的人。有句话叫“认知对了,世界就对了”,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自我,看看自己活在人生的哪一个层次。

最后向您推荐著名哲学家傅佩荣先生的《解读庄子》,这本书是以中西哲学相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庄子,既凸显东方智慧,又兼具西方思维,如果你想了解庄子智慧,那么这本书真正能让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5 阅读:200

小轩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