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即将大败,紧急找来白发老者,诸葛亮:姜维!我必死无疑了

汉史钩沉 2023-05-16 22:59:34

兵家说“以正合,以奇胜”,正与奇的博弈,在诸葛亮与司马懿这对宿敌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葛亮用兵讲究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出祁山,十年如一日的定军山练兵,隔着渭水屯兵五丈原逼司马懿决战。而司马懿用兵讲究权谋善变,他可以八天奔袭千里斩杀孟达,也可以数月围城擒获公孙渊、平定辽东。

有人信阳谋无敌,有人说阴谋奇效,诸葛亮无疑奉前者为真理!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对手是曹真,第二次被郝昭挡在了陈仓城外,第三次帮陈式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是唯一一次与司马懿展开的巅峰对决。

又是四平八稳的出祁山,吸取前几次粮草不足的教训,诸葛亮这次还带来了他的新发明——木牛流马。他坚信,只要克服了蜀道运粮的难题,没有人能够挡住他诸葛亮的北伐大军。

怀着同样自信的还有司马懿,八天奔袭千里,携着直扑新城、斩杀孟达的余威,他要一击打垮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两个不世英才第一次战场上的正面碰撞,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不约而同选择了主力决战、野战!

在司马懿做出决战决定后,张郃曾经谏言:让司马懿以主帅之重,率领后军驻扎雍城、眉县,自己带前军与诸葛亮野战,司马懿于后相机接应,兵分两路、前后呼应更加稳妥。

司马懿明确拒绝道:“前后分兵两处,如果前军能打胜,按将军的说法自然没问题。但如果前军打不胜,兵分两处就是英布击破楚国三军的翻版”。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晋书》

于是,司马懿只留下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自己则与张郃、郭淮一起,率魏军主力大举进犯。与诸葛亮在卤城爆发决战,诸葛亮指挥魏延、高翔、吴班绝地反击,于野战之中大败司马懿。收获魏军甲士首级3000,铁甲5000套、角弩3100张,魏军损失上万野战精锐,司马懿再不敢与诸葛亮交锋。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三国志》

一直等到深秋时节,秋雨连绵、蜀军运粮困难,李严为避免受责,谎报军情才使诸葛亮撤兵。司马懿为了一雪前耻,严厉督促张郃追击,致使魏国最后一位五子良将被诸葛亮埋伏射杀。

卤城之战的交锋,诸葛亮毫无疑问完胜司马懿 ,他向世人展示了:只要军队训练有素、粮草充足、赏罚分明、上下一心,不需要什么奇思妙计,面对所谓的奇谋、阴谋堂堂正正的碰上去,就没什么碰不过的,这就是诸葛亮的阳谋。

可惜以权谋多变著称的司马懿,可以给诸葛亮一次大胜,却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失败两次。第一次干净利落的决战,是因为双方都不清楚对方实力,不打一次分不清强弱。

既然上次的惨败已经证明,正面决战打不过诸葛亮,那司马懿的做法就是尽可能不决战。决战有决战的理由,不决战也有不决战的理由,司马懿不决战无非就是诸葛亮粮道太长,只要拖下去他迟早退兵。

相反,诸葛亮要想让司马懿出来决战,无外乎攻其所必救。而在关中,司马懿必须要救的地方在哪?当然是长安,无论还于旧都的政治意义,还是平坦肥沃的关中平原,司马懿都不能让诸葛亮攻下关中。

因为长安真丢了,收了关中粮草的诸葛亮更不可能撤兵,这就由不得司马懿不救。既然司马懿野战打不过诸葛亮,那他该如何救呢?

长安南面的渭水,成了天然的防线,作为一条数得上号的大河。在双方都没有正规水师的情况下,小舟、浮桥注定了一次能投送过河的人数很少,战争的规模由此限定。

于是,司马懿的决胜思路来了,大规模战斗不打,主力牵制着诸葛亮主力,派郭淮带人沿着渭水和蜀军打小规模碰撞。诸葛亮不败而败,瞬间陷入两难之地,主力如果移动,司马懿的主力解放出来,肯定不能再搭浮桥过河了。

可主力如果不动,双方无限僵持,崩溃的一定是蜀军粮道。那么诸葛亮能不渡河,全军攻打渭水以南的地区吗?抱歉,关中平原精华都在渭水以北,打渭南很可能收获的还没有蜀军消耗的粮草多,最后又是草草收兵。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 ——《三国志》

所以诸葛亮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主力与司马懿对峙,只要能在短时间内攻破渭水防线,打成浮桥让全军渡河,司马懿必败无疑。

于是激战爆发,先是郭淮未雨绸缪,做了诸葛亮必争北原的神预判,成功击退蜀军。巧渡不成,诸葛亮只好派孟琰带着蜀军精锐尝试搭建浮桥,正好渭水水涨,隔断南岸蜀军主力。

司马懿抓住机会,迅速包围住孤军深入的孟琰部蜀军,以求歼灭。诸葛亮见情势危急,亲自指挥步兵搭建浮桥,弩兵同步推进、弓弩掩护。司马懿见蜀军来势凶猛,不得已放弃了全歼孟琰的打算,诸葛亮见情况危急,也顾不得争夺渭水,急忙掩护孟琰回到南岸。

双方之交战激烈可见一斑,如此攻守百日,双方都已明白、渭水就是渭水,天险就是天险,强渡渭水是没有希望了。那就只能从司马懿在南岸,与诸葛亮对峙的魏军主力入手。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晋书》

五丈原上的诸葛亮很清楚,经过上次的大败,让司马懿这种聪明人再出来决战是不可能了。无论如何,当下的战局都骗不了司马懿,但骗不了司马懿不代表骗不了其他人。

只要能让除了司马懿之外,大多数看不清整个战局的魏国将士,感到由衷的羞辱。那么整个愤怒的魏军,就会集体以下克上,逼着主帅司马懿出来决战,再给自己一次复刻卤城之战的机会。

于是,诸葛亮在蜀军数次挑衅之后,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件女子的衣服。一时间,魏军上下怒发冲冠,纷纷请求出战,司马懿苦苦否决,以至于上下离心也难以久持。

此刻大多数人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胜利的要素,仿佛坚守就是一种怯弱,拒绝出战就是女子行径。眼看诸葛亮要用魏军的愤怒,逼得司马懿出来决战,再来一场决定性的大胜,而后一举扑向长安。

这一刻,胜利似乎近在眼前,旧都仿佛不再梦中。就在前方,就在这渭水之南,就在魏军的大营,就在司马懿顶不住众怒之际,就在魏军冲出营寨的那一刻。

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 ——《晋书》

结果,一个手持节杖的白发老者,打破了诸葛亮所有的希望。他是年迈的曹魏重臣,是从袁绍到曹操时代巍然屹立辛毗。他的出现代表着威望,更代表着大魏天子的意志,他是带着曹魏皇帝曹睿不准出战的命令而来。

所以当辛毗到来之后,之前拼了命压制将士不准出战的司马懿,三番两次跳出来请战。辛毗自然心领神会,带着皇帝的旨意全部否决。两人唱足了双簧,司马懿既没有出战,又以多次请战的姿态挽回了军心。

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

姜维得知后,还连连感叹:“可惜辛毗带着曹魏皇帝不准出战的命令来了,司马懿看来是不会再出战了”!

望着尚显稚嫩的姜维,两鬓斑白的诸葛亮无奈说道:“是司马懿根本没有出战的心思,至于屡屡请战,不过是挽回军心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辛毗来之前,他连我送女衣的羞辱都能忍受,又怎么会完全受命于一柄来自千里之外的节杖呢?辛毗、司马懿如此默契,再无决战之可能,北伐事业成空,我也必然要含恨而终、死不瞑目了”!

不久后,蜀汉使者来到魏营,司马懿不问蜀军军情。反而问道:“你们诸葛丞相吃饭香吗?睡眠可充足”?使者敬重得说道:“诸葛丞相每日早早起床,处罚二十杖以上的事情,无一遗漏、务必亲力亲为。吃饭不过几升,一心为国尽忠”。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众将说道:“诸葛亮吃的少,事情还多,没日没夜劳作,又能再活多久呢”?不久之后,诸葛亮病情急剧恶化,星落五丈原,蜀军全限撤退。杨仪、魏延火并,蜀汉本不富裕的人才,再次双双折损。司马懿不胜而胜,诸葛亮不败而败,卤城之战成了两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决战!

所谓阴阳,诸葛亮用卤城之战证明:只要兵精粮足、上下一心,什么千里奇袭、奇思妙计都是白搭;五丈原前,司马懿也证明了:只要不动如山,君主明锐、君臣一心,什么堂堂正正的阳谋也都无计可施;所谓高山流水、棋逢对手,用什么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决不能让你达到你想要的目的!

0 阅读:94

汉史钩沉

简介:专注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