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在《大秦帝国》里,讲述了战国时期两百多年的风云际会,秦国历经160多年,六代君王的变法图强,才完成了华夏一统。
这里面的故事,很多都是根据史料来的,有野史,也有正史。
秦国统一山东六国之后,实施“书同文”时,组建的文字研制小组里,重用了三位你意想不到的,一位是坐了十年牢的县丞程邈,一位是非常憎恨秦国的王次仲,一位就是赵高。
程邈坐牢的原因其实也荒唐,因为字写得太好,而被人错认了,勘审官却又找不到他触犯了哪条法律,只能将他先羁押在狱里。
程邈本来是下邽县的县丞,在秦灭韩时,他被派去任粮秣司马,把本应送到宜阳的粮草,因为他写的字,被运粮草的送去了南阳,认人将“宜”字误认成了“南”字,运粮队多走了三百多里,宜阳军队因此断粮,还饿死了三个人。
因为无法决断程邈触犯了哪条法律,这事就报到了廷尉府,也无法决断,只能先让他下狱待决。
程邈一直喊冤,说自己没写错,是他人认错,于他何干?
这件又报给了秦王嬴政,程邈被关到了云阳国狱,这一关就是十年光阴倏忽而过。
程邈有一项本领,字认得多,写得快,对于各国的文字和字体,他都能辨认出来。
当他还是县丞时,遇到了一位知音,两人因书法结缘,他就是王次仲,后来两人成了秦王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功臣。
王次仲修学期间,经常帮一些官吏誊抄文书,写得又快又好,很快成了大梁的一名才具之士,如果按既定规划,王次仲一定会步入了仕途,可惜,他父亲不幸去世,他回家继承家业,做了一名商旅客。
王次仲经商的第三年,第一次来到秦国,与程邈发生了一些不快。
程邈训斥王次仲的照相贴,也就是身份证上的字不合秦制,因为很难辨认,还贬低他这隶书太差,王次仲不服,说程邈自己水平有限,不认得。程邈也不服气,当场提笔就写了几个字,王次仲一见,果然服气,遂提笔也写下几个字来。
两人互看对方的字后,不约而同地笑了,都放低姿态,愿拜对方为师。
痛饮一番后,两人成了一辈子的挚友。
本来相约十年后,两人一起去游四海,写遍天下崖石,谁料,程邈却莫名下狱了。
王次仲起尽办法救程邈而不得入门,痛苦之下,将他俩这些年写下的所有竹帛悉数全部烧毁,王次仲也绝尘而遁世山林,恨死了秦国。
在程邈入狱十年期间,他不停地在墙上写字,这是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件事,这墙不知被刮过多少遍了,程邈早已经放弃了能重见天日的希望,但突然之间,他被放了出来,还是皇帝特诏,奉常大人胡毋敬亲自来接。胡毋敬就是小胡亥的外师。
程邈住进了咸阳最好的驿馆庭院,吃喝洗浴一番后,整整睡了五天五夜,方才真正回了魂。
一个月之后,秦始皇登临程邈门上,任程邈为御史,专一监察文字改制事,隶属御史大夫府。
程邈得闻后,哭得一塌糊涂,他知道,他终于靠着他的那个特长,有了用武之地了。
改制文字,书同文的四人组就这样组建起来了,丞相李斯任总揽决断,奉常胡毋敬、中车府令赵高、御史程邈三人副之。程邈任文字改制的日常事务。
大家很好奇,这里面为什么会有赵高?恐怕很多人不知道,赵高的书法了得,与李斯的书法相媲美,而且赵高十分熟悉秦国法典。
当时还有一则赵高因方才受赏的小故事:
李斯、胡毋敬、赵高三人,分别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写一篇一千字的文,里面的字避免重复。
赵高拿到的题目的《爱历篇》,李斯是《仓颉篇》,胡毋敬是《博学篇》。
当秦始皇听到赵高念出自己写的这篇《爱历篇》时,大大惊叹,似从未知赵高的写作水平还如此了得,于是当场下诏,给赵高的食邑增加了两百户。
赵高写道:“天地日月,周而复始,寒来暑往,乾坤阴阳,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耕耘生计,爰历参商……”
唉,这听着,怎么那么像《千字文》呢?
不过《千字文》成书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晚于秦朝,难道是周兴嗣借鉴了赵高的文本?
这么看来,秦始皇宠赵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关于赵高的故事,单独做文一篇另讲。
说回正题。
秦国将小篆定为通行正式文字,隶书为日常书写文字后,程邈又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王次仲,一同作隶书创制。
当程邈在山间找到王次仲后,王次仲对秦国是有着满满敌意的,但被程邈以秦王的胸襟和气度说服了,同意加入了书同文小组。
七国文字在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魏国:共有21600多字,常用2100多字;
赵国:共有21300多字,常用1300多字;
韩国:共有23900多字,常用2160多字;
燕国:共有18000多字,常用1800多字;
楚国:共有21000多字,常用1900多字;
齐国:共有21000多字,常用2100多字;
秦国:共有11662字,常用1350多字。
所以,华夏文字总共是近三万。
在这样浩大的文字工程基础上,这四人小组要研制出一套全新的流通于整个华夏的通行文书,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影响却又是多么深远,让后世受益无穷。
王次仲给秦始皇举了个隶书创制后的例子,一个“安”字。
大篆的“安”字,像廊下男女相拥之象;
改变后的小篆,去掉了男子,屋里住着女子,女子长裙拖曳;
再看隶书的“安”字,像一名女子跪于坐在屋里的长案边。
秦始皇听后,大呼“神妙”。他悟到了文字对于华夏文明无可估量的深远效用,只要有这方块文字恒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