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高考改革实施的第十年。作为一名父母,我想和你们聊聊这个有着十年历史的教育政策变化,以及它带来的种种喜与忧。
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正在读大学,小的还在高中。大儿子参加的是传统高考,而小女儿则赶上了新高考改革。所以,我们家正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对比非常明显。
我记得大儿子那时候,高考就是一次性决胜负。每天都能听到孩子和同学们互相打气的声音,“抓紧最后冲刺,考好一次就能轻松一生”。一考定终身,对孩子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好在,儿子争气,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然而,小女儿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新高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科,外语等科目还可以多次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女儿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感觉好多了,不会被迫学那些不喜欢的科目。不过,也正因为可以选科,和报志愿相关的复杂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自由选科,看似是个好事,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因为选科的自由意味着需要精心去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方向。这是一场“自由选择”的博弈,报志愿也成了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家为了帮小女儿选科和报志愿,查阅了大量资料,咨询了不少专家。虽然可以多次考试,但每次考试的准备和压力丝毫不亚于传统高考。
说到这里,我必须提到张雪峰。他是我们这代高考家长的“救星”。网络上的调侃说他是“矮大紧的反面”,这句话真有点道理。矮大紧谈学校总是站在娱乐的角度说,他的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可张雪峰不同,他在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方面的见解真的是从研究和实践中得来的。
举个例子,我们家曾经在外语选科上纠结很久。在张雪峰的一次讲座中,他详细分析了不同语言的就业前景、大学课程设置以及各个专业的适配性,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了选科的实际意义。结果,女儿最后选的第三外语真是帮了大忙,不仅让她在高考上轻松一些,也为将来的留学和就业开拓了更多可能。
不过,张雪峰他毕竟也是个个例,市场上确实充斥着各类五花八门的“志愿填报专家”,有些人其实卖的是焦虑而不是服务。我们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次付了不少钱让某个自称是“志愿填报专家”的人给意见,结果那些建议根本就是套话,一点实质性的帮助也没有。
而且,新高考的自由选科和多次考试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的困惑,学校和老师也在调整中不断适应。我们的小区里有个邻居家的孩子,上学期因为学校课程跟不上,他的历史选科课就被迫换成了政治。这种情况下,孩子和父母只能无奈接受。如果学校能够有更全面的课程安排和资源,可能这一情况会有所改善。
在社会热点事件方面,我还想分享我们家长圈常谈的话题,就是在新高考改革下,是否真的是靠“公平”来打破“阶层固化”。虽然政策更灵活,考试机会更多,但有些家长怀疑,最终获益的还是那些能得到更多资源辅导和支持的孩子。毕竟,城市里有条件的家庭总能找到更好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渠道,而在农村的孩子和家庭,他们希望借高考改变命运的路径依然艰难。
我的大儿子大学同学中的一个真实案例,他来自一个偏远的农村,家里条件不好,但他成绩优异,通过传统高考考上了好大学。现在新高考改革了,他的弟弟面临的就是新高考,他们家为了了解选科信息和志愿填报动用了所有可以找到的资源,但还是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场信息战,资源的匮乏让他们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也在不断调整应对改革带来的变化。我女儿的班主任就击中了“抢跑”的例子。一些学校和家长在选科时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即便孩子并不喜欢某一门学科,只要这门学科看起来对将来的填报志愿有帮助,家长们也会坚持让孩子选。
然而,孩子对于所学科目的喜爱和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例子便是我们邻居家的儿子,他从小对历史有着无限热爱,可是在选科时,他的父母认为理科更有助于将来考好大学,就劝说他选了物理和化学。
结果,这孩子在学习理科的时候失去了兴趣,成绩不断下滑,最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最后还是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重新调整了选科方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历史课程,成绩才逐渐提升,并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新高考能够真正发挥其设计初衷,让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科目,减轻他们的心理和学业负担。我们也期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尤其是在选科和志愿填报方面,能够有专业的老师辅导,让孩子们能够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些都需要我们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我们在支持孩子们追梦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理解、耐心和专业指导,让他们能够在充满希望的未来道路上更加自由、自信地前行。
作为父母,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天赋和梦想。无论是传统高考还是新高考,最终的目标都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不断完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