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大百科】全球首款参与实战的炮艇机,是为对付中美而生的?

儒雅随和老军迷 2024-11-08 18:54:40

在种类和功能划分繁多的军用飞机中,炮艇机是个很容易被忽略但又确实占据一席之地的机型。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装备炮艇机较多且是成建制装备此类机型的国家仅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从首款制式炮艇机AC-47诞生并参加越南战争开始,美国共开发和列装过3个系列的炮艇机,即AC-47系列、AC-119系列和AC-130系列。在电影《变形金刚》中屡屡发挥重要作用,打得外星机器人抬不起来头的4发涡桨式炮艇机,就是美军现役的AC-130,其有着颇为猛烈的对地火力投射能力。至于说炮艇机的标志性特征,自然就是颇为独特的侧射系统,即从机身侧面伸出的枪管和炮管中对外倾斜火力。

AC-130炮艇机

那么,在AC-47、AC-119和AC-130出现前,人类航空史上就没出现过同样具备炮艇机特征的机型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二战期间,旧日本海军还真就“玩”出过与现代炮艇机思路相同的战机,目的是为了在侵华战场上打击中国军队,以及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击盟国海军舰艇。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小意外?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侧射武器系统

在谈及旧日本海军“歪打正着”搞出来的具备侧射系统的机型时,笔者认为我们或许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和串联,那就是“月光”夜间战斗机、小园安名、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搞清楚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就能大致明白旧日本海军的炮艇机是怎么来的了。先来说说名为“月光”的夜间战斗机。

“月光”攻击B-29的画作

谈及“月光”,其算得上是旧日本海军在战时开发的各类机型中颇为特别且尴尬的一款。原因无他,当“月光”走上战场时,军方高层并未赋予这款战机明确的任务,做出让其参战的决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在实战中为该机找到恰当的定位和任务。请注意,不是因为部队有明确的需求而需要“月光”,而是这款战机的性能和能力都过于平庸,就连军方和研制方都说不好其能做什么,所以才出现了这种近乎“你先上几天班试试,保不齐就能找到恰当岗位”的奇葩现象。而在成为夜间战斗机之前,这款战机还不叫“月光”,其经历过不止一次的“改头换面”。笔者觉得,故事还得从充满罪恶的日本侵华战争说起。

侵华日军轰炸中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都加大了对中国境内目标的轰炸,其中既包括针对南京和武汉等大型城市的战略轰炸,也包括对中国军队驻地、后勤保障设施、抗日根据地和行进转移中的部队的战术类轰炸。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当时的中国空军尚有些许战力,还未出现毁灭性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量过大”,故日军的空袭轰炸行动并非每一次都很成功。尤其是一度被日本海航寄予厚望的96式陆上攻击机出现了较大的损失。

BF-110双发战斗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受到了上世纪30年代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战斗机无论用”的影响,认为高速轰炸机可凭速度突破战斗机的拦截,放松了对高性能战斗机的开发,并在侵华战争初期屡屡派出无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编队执行任务,结果自然没少被中国空军战斗机打下来。而另一方面,则在于当时没有哪款旧日本海军战斗机能为96式陆上攻击机提供全程护航,即战斗机的航程和作战半径不够大。当时间进入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双发多座远程战斗机的概念开始得到流行,如今为很多人熟知的德国BF-110就是那一时期的代表性产物。“紧跟潮流脚步”的旧日本海军,也意识到了这种机型的价值。在增加一台发动机且较大的机身尺寸可容纳更多内油的情况下,这种双发多座远程战斗机将有望为执行远程任务的轰炸机提供全程护航。于是,旧日本海军航空兵本部就在1938年向中岛飞机公司和三菱重工提出了“开发13式双发陆上战斗机”的要求。

三菱重工因忙于开发零战而退出竞争

请各位注意,在1938年时,日后大名鼎鼎的零式战斗机还没走完全部的研发流程,其还顶着“12式舰上战斗机”这一未定型状态下的名头。正因如此,三菱重工以“拆不开人手和精力”为名,放弃并推出了13式陆战的研发项目,中岛飞机公司就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拿下了项目。既然是军方提出的研制意向,那自然会把写有性能要求的规划书给到研制方,而其中的一句话直接决定了该机“平庸了一辈子的飞行性能”,那就是“要求13式陆战使用2台中岛公司的‘荣’式发动机”……

零战大量采用了“荣”系列发动机

说起这“荣”系列发动机,其是从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打满全场的一款航发,出自中岛飞机公司之手。在与中岛相爱相杀多年的三菱零式战斗机中,有约一半都使用了“荣”系列发动机,故其也是军方和部队非常熟悉和惯用的航发。旧日本海军要求13式陆战继续用“荣”式发动机,确实有其道理。但问题在于,即便是上世纪30年代后期马力最大且技术状态最稳定的“荣-22”型发动机,也只是才勉强摸到了1000马力的门槛。以2台“荣”式发动机去驱动一款可搭载3名飞行员,并采用沉重的由7.7毫米口径航空机枪和20毫米口径机炮混搭火力系统的飞机,还是有点费劲的。

不列颠之战证明双发战斗机格斗性能不足

在中岛公司对13式陆战的试飞中,该机虽然在最大飞行速度上满足了军方提出的不低于280节的要求,也能在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飞出2000海里的最大航程,但在对战斗机至关重要的盘旋格斗和爬升率等方面,13式陆战均全面逊于主流的单发战斗机。日后的不列颠之战也证明,曾被德国空军寄予厚望的BF-110根本无法有效应对英国皇家空军“喷火”和“飓风”战斗机的攻击,这款双发战斗机甚至不得不接受来自单发战斗机BF-109的护航,即“战斗机给战斗机护航”,证明了双发多座战斗机不适合执行高烈度格斗空战。

13式陆上战斗机原型机

而在日本这里,当13式陆战展现出平平无奇的试飞性能时,旧日本海军却十分罕见地一改“对性能要求极度苛刻且半步不让,乃至逼迫研制方拿出符合性能合规的产品”的做法,而是没对中岛飞机公司发难。尤其原因,笔者相信各位都猜出来了,那就是三菱重工的12式舰战到位了,即大名鼎鼎的零式战斗机。火力猛、航程远、机动性强的单发战斗机零战,完美地解决了旧日本海军的轰炸机远程护航需求,那继续在13式陆战的身上下功夫,自然就是个没啥必要的事情了。

小园安名

从启动研发到研制完毕,13式陆战一共生产出来了9架原型机供试飞。按理来说,既然“包打天下”的零战开始就位,那综合性能完全比不上零战的13式陆战基本也就没啥可用之处了。但别着急,正所谓一切皆有可能,那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旧日本海军开始向拉包尔部署航空兵战力。本着“不能浪费”和“一切可用资源都要服务于战争需求”的原则,13式陆战也被派上了前线,这就是笔者之前提到的“军方也不知道该机能干什么,故干脆让其上战场试试看”。然后这款几乎已被放弃、充满了“废物利用”色彩的战机,就迎来了角色转变,更遇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唯一的他”——小园安名。

F4F“野猫”战斗机

我们知道,与陆地战场不同,太平洋战场上可供飞机起降的岛屿机场数量有限,很多岛屿之间的距离也很远,这就对飞机的大航程飞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旧日本海军当时使用的多款陆基侦察机均显示出了力有不逮的一面。不仅如此,在面对美国海军航空兵于那一时期的主力战斗机F4F“野猫”时,日本海航的98式陆上侦察机基本甩不掉对手,很容易被最大飞行速度可达515公里/小时的前者追上并击落。相比之下,13式陆战不仅有着较大的飞行航程和航空侦察范围,还能在最大速度方面和F4F基本打个平手,有着较大的逃脱概率。发现这一点后,旧日本海军高层决定干脆拆掉13式陆战复杂的枪炮武器系统,就让其转职成为一款陆基侦察机,于是该机就转变角色成为了2式陆上侦察机。也就是在这时,其才终于正式定型并获得了来自军方的命名,并在此前的9架原型机的基础上,获得了来自旧日本海军更多的订单。

P-38战斗机

只不过呢,这2式陆侦其实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当期在1942年获得订单并交付前线部队使用后不久,美国陆军航空队的P-38和美国海军航空兵的F6F就逐步出现在了太平洋上空,它们都是最大速度超过600公里/小时且火力不俗的美军新型战机,而体型庞大且飞行速度还远未到600公里/小时的2式陆侦,也体会到了98式陆侦当时的滋味——打也打不过,跑又跑不掉。装备这款侦察机的日本海航251航空队,就为此而吃了不少苦头……到了1942年11月,251空奉命返回日本本土休整,但时任该部队副队长的小园安名的脑子却没闲着,其在思考着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该如何更好地对付那些飞行高度很高、自卫火力凶猛且机体抗毁能力不俗的美军四发大型轰炸机。

形容盟军四发大型轰炸机难以被摧毁的漫画

说起小园安名,可能很多粉丝朋友们对他的了解仅局限于“此人是个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洗脑的死硬分子”。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当时已官至大佐并指挥旧日本海军第302航空队的小园安名,固执地认为所谓的“投降诏书”是“美英鬼畜”的骗术,还称“天皇绝不会投降”,他和他的部下甚至以暴力手段对抗前来劝降的日本军方高层。闹了足足一个星期,包括小园安名在内的多名旧日本海航指挥官和飞行员被监禁关押后,302空才终于执行了“解除武装并投降”的命令。小园安名本人则因抗命罪而被逮捕和锒铛入狱,从1945年10月入狱到1952年处于,这个曾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向中国军民和盟军投下炸弹的战争罪人,足足吃了7年的牢饭。

德国夜间战斗机攻击盟军轰炸机

而在1942年从拉包尔前线返回日本之后,小园安名在1943年初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一个初步构想,那就是在飞机机身上方加装可向斜上方开火的航空机枪或机炮,让自身无需爬升到大型轰炸机飞行高度的情况下,对诸如B-17和B-24这样的四发大型轰炸机的机腹发动攻击。没错,纳粹德国空军在二战期间为夜间战斗机安装的“斜乐曲”系统,就是被用来干这个的。当德军夜间战斗机位于盟军轰炸机下方100~150米,且后者位于前者65~70度的斜上方时,就是“斜乐曲”系统可发挥最大作战效能之时。凭借这种向斜上方倾泻航炮炮弹的装备,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对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在小园安名提出相关构想时,大多数参会的其他航空队主官和横须贺海军工厂的技术军官们却都并不看好这个点子,毕竟这玩意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还是太新鲜和陌生了。

加装斜射机炮的“月光”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小园安名是吃多了撑的”,少数几名基层军官和海军工厂技术军官认为“这事能办”,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因机体较大而有着良好改装潜力的13式陆战原型机和2式陆侦。受时间紧迫和不敢对制式装备搞私自改装的影响,这几个人“放过”了2式陆侦,仅对3架13式陆战原型机进行了改动,拆掉了其原本的武器系统,转而在机身上部和下部各安装了两门20毫米机炮,炮管与机身呈30度夹角,分别指向斜上方和斜下方,13式陆战原型机就此成了旧日本武装力量中第一款搭载斜向武器的机型。

美军检查缴获的“月光”

而在回到太平洋战争前线后,小园安名的想法终于被证明是个好主意。飞行性能平平无奇的13式陆战原型机改进型,竟在首次夜间实战中一举击落了2架被认为“极其难以被击毁”的美军B-17轰炸机,轰动了旧日本海军高层,这种私自改装后的飞机被军方正式命名为“月光”,成为了旧日本海军负责夜间作战的“丙型战斗机”中的开山之作。从13式陆战到2式陆侦,再到“月光”夜间战斗机,要不是遇到了小园安名,这款平庸之作估计不可能迎来如此巨大的命运转变。

小园安名(左)

好吧,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笔者该说回旧日本海军的炮艇机了。没错,既然小园安名都把机炮装到机身上方和下方,使飞机能对前侧斜上方和前侧斜下方开火了,那把机炮装到机身侧面,让其可向侧下方开火又有何不可呢?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战后诞生的炮艇机的特征吗?即侧射武器系统。而推动这一想法成真的人,自然还是“月光”夜间战斗机“心爱的男人”——小园安名。

“月光”夜间战斗机

得益于“月光”的成功,小园安名获得了名为“斜铳”的绰号。那些在1943年初的研讨会上对他的主意进行反驳和嘲讽的很多军官,尤其是旧日本海军航空兵航空技术厂的技术类军官们,终于再也不敢小看这个人。而在“月光”之后,原本身为作战部队主官的小园安名,仿佛点开了名为“技术大拿”的科技线,开始寻思着在更多的任务类型中发挥斜射武器的效能。从战后的部分原空技厂技术类军官的回忆录和报道中来看,小园安名曾根据自己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所获得的经验,尤其是对地对海攻击任务经验中,提出了一项构想,那就是在“月光”夜间战斗机的机身下方安装一门炮口指向左下方的机炮。

炮艇机仅需盘旋即可攻击目标

如此一来,在对诸如地面阵地、大规模集结的部队和水面舰艇实施攻击时,飞行员就无需以传统的“压低机头、俯冲、开火、拉起机头爬升、盘旋、再度俯冲攻击”的低效率流程展开进攻了。而是只需稳定处于某一飞行高度,以逆时针盘旋的方式让指向左下方的机炮进行连续射击即可。这样就能对诸如侵华战争陆地战场、太平洋战争岛礁战场,以及盟军水面舰艇展开“轻而易举”的攻击。

炮艇机内的枪炮武器有俯仰角度

咱就是说哈,仅从原理上来说,这确实和日后美军提出的思路是一样的,即以带有侧射武器系统的飞机实施“灯塔盘旋”攻击。但是呢,今天的好主意放在当年,却是个不怎么样的馊主意,问题就出在机炮安装方式上。相信各位粉丝朋友们都知道,在AC-47、AC-119和早期型AC-130炮艇机这里,它们的侧射武器可不是完全的固定式安装,而是有着可调整俯仰角度的枪架和炮架,人员在机内操纵这些枪炮类武器射击,至于如今的美军AC-130炮艇机,更加装了精密的火控系统和炮身俯仰调节装置,可根据目标位置、运动方向和飞机的飞行姿态,自行让炮口实时对准目标。

AC-119炮艇机的武器系统

但在二战时期,别说是没有此类精密的射击辅助系统了,就连小园安名也只是简单地想到了把机炮与战机机身“刚性固定到一起”,而没有考虑到因飞行姿态变化和目标位置移动等因素,所带来的命中难度增加。有记载称,空技厂曾按照小园安名的思路改装了一架安装有侧向机炮的“月光”并送往前线,但该机的实战表现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攻击那些速度快且转弯性能强的美军鱼雷艇时,几乎完全没有命中率可言,故这一思路被就此放弃,成为现代炮艇机雏形的搭载侧射武器的“月光”也止步于此。

AC-130炮艇机内的炮手

笔者觉得,对于小园安名来说,或许可用“智止于此”来形容。真正意义上的炮艇机,绝不是当年的日本人能轻易“玩”出来的。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儒雅随和老军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