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建安年间,有七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也就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但可惜,一人被杀,一人早逝,其余五人死于瘟疫。
可以说,在建安时期,这七位才子可以代表曹氏父子之外的,所有的文学成就。
既然学了满腹经纶,自然想着要一展才华。特别是在乱世,更是展现才能的良好时机。
若是在太平年月,想要出人头地,就得熬资历,攀关系,站队……做完这些之后才有可能出头。但乱世就不一样了,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会有人重用你。
但问题也随之到来,这毕竟是群雄逐鹿、诸侯混战的局面。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活着都不是件容易事。想要施展才华?要么你就是诸侯,要不然,只能去投奔一方诸侯。
很显然,建安七子算不上平民,但更算不上诸侯。想要出人头地,最先要做的,就是找个靠谱的主公。
可这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若是随意选一个,没准自己的小命就保不住了。好在诸侯中有人出头,给了天下才子一个投奔的目标。
没错,这个人就是出兵讨董,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曹操本身就不弱,名声鹊起后,天下士子都以他为楷模。建安七子,也投入了曹操的怀抱。
当然,虽然最后也是依附于曹操,但陈琳最开始可是跟袁绍的。
东汉末年的时候,陈琳在朝廷里干活,没等到汉室中兴,反倒等来了董卓。董卓肆虐洛阳,朝中官吏能跑则跑,陈琳就投奔袁绍,请求避难。而后,也就跟着袁绍干了。
虽然袁绍官渡大败,但前期还是一副明主之相的,陈琳在他手下也是尽心尽力。
在官渡之战时,还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怒斥曹操的罪行。传言,在看过这篇檄文后,曹操冷汗直冒,连头疼都忘记了。
后来,袁绍官渡一战大败而归,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袁绍死后,陈琳就跟随袁尚。
等到后来邺城失守,陈琳才被曹操俘获。曹操当时因檄文而怒,但也知道是各为其主。曹操是出了名的爱才,也就任陈琳为司空军谋祭酒。
此后,陈琳在曹操手下不但要管自己的事,还要负责写檄文。曹操征讨四方的檄文,几乎都是陈琳所作。传言说,曹操观陈琳的檄文,觉得一个字都不能改,浑然天成。、
但可惜,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丁酉大疫爆发。陈琳不幸染病,死在了这场瘟疫中。
和陈琳一样,孔融也是个另类的角色。但不同点在于,陈琳是转投的曹操,而孔融则是被曹操所杀。
作为我们幼年就知道的人,孔融以“让梨”一事名扬天下。而作为“建安七子”中最出名的人,孔融在汉末也是宾朋满座。
平日里,除了处理政务,孔融最喜欢的就是宴饮。因为热情好客又是出名的士人,孔融的名望相当的高。基本可以说,但凡是个读书人,就没有不知道孔融的。
但是,孔融刚直不阿,又有士子的傲慢。因此在面对曹操时,常常有轻侮之举。曹操虽然爱才,但也不是宽宏大量的人,心中难免记恨。
孔融退休后,在家闲的没事干,就大摆酒席,招待有名士人和年轻才子。
日复一日,曹操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可能是手下看出曹操心意,便上书,诬告孔融“欲图不轨”。
众所周知,曹操除了爱才之外,最出名的就是多疑。孔融招待这么多人,名望还高,但凡有点心思,肯定会弄出大乱子。更别说,曹操心中还隐隐记恨孔融。
于是,曹操当即派兵,以”欲图不轨”、“谤议朝廷”等罪名将孔融逮捕,并株连全家,终年五十六岁。
王粲的死因,和陈琳是一样的,都是亡于丁酉大疫。
王粲早年在刘表手下,但并不得重用。因此,在曹操南征荆州时,王粲就找准了机会,前来投奔曹操。
在曹操手下,王粲被封为“关内侯”。要知道,这是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封号。
可能是因为知遇之恩,王粲和曹家的关系尤为亲近。和曹丕、曹植都结下了深厚情谊。但可惜,在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在从军途中不幸染病,病逝在路上。
徐干,字伟长,北海郡人。和其他转投的人不一样,徐干一开始就在曹操手下干活。
但是,徐干是个理想主义的人。虽然被曹操任官,但称病辞职,宁愿在家中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曹操任他为上艾长,他也不去就任。
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徐干觉得天下有望统一,当即去任官。但徐干身子是真的不好,没干几年,就因为生病告退了。
徐干身体本就不好,又常常称病辞职。建安二十二年,徐干身染重疾,病逝于家中。
阮瑀是从蔡邕,在读书时就因才华出众而名动一时。曹操听闻她的消息,想要征召他来作官。
没想到阮瑀不喜官场,也厌烦政务,面对曹操的招揽,他也是一一婉拒。
但一次又一次的招揽下去,阮瑀也怕麻烦。于是就跑到深山,说自己要隐居。
一次又一次地招揽,曹操的胜负心也起来了。眼看阮瑀要跑,曹操也急了。为了逼他出现,曹操放火烧山,才找到这位才子。
因为阮瑀出言不敬,又屡次拒绝,曹操有心敲打他,于是把他放在乐师队伍中。
可能是因为被烧怕了,直到曹操真的会下死手,阮瑀也想通了。相比于死了,还是干活吧。
于是阮瑀并没有说太多,他也知道自己惹怒了曹操。为了表明心意,在一次宴会上,阮瑀抚琴高歌。歌中赞颂曹操功绩,同时表明自己愿为曹公效力。
之前还如此嚣张的阮瑀,现在却称赞自己,曹操自然十分开心。于是,就让阮瑀和陈琳同职,平日里没什么政务,只需要写檄文就好了。
和陈琳一样,阮瑀的文采也是相当出众。有次曹操让阮瑀代笔,为他写一封书信。阮瑀在马上挥笔写下,曹操接过来,仔细端详,却发现无一处能修改的地方,心中大为感叹。
应玚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长辈都是有名的士人。但应玚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因为乱世,不得不四处飘零,可谓是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
但曹操统一北方,又有招贤令,招募天下士人。眼看这里能够安身立命,应玚自然也来到了这里。
到了邺城后,应玚很快就步入官场。曹丕、曹植敬重他的才华,常常邀请他来宴饮,吟诗作赋。
时间一久,曹操也听闻了他的才华,召他作丞相掾属。后来又任他为将军府文学,专掌校点文章典籍。
但是好景不长,应玚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实现自身的抱负,就被那场瘟疫带走了。建安二十二年,应玚病逝。
刘桢,从小就被冠以神童之名,放在别的朝代,肯定是要去做官的。但这毕竟是乱世,在他十七岁那年,因为要躲避战乱,逃到了许昌。
在这里,刘桢结识了曹植。经过交谈后,曹植被刘振的才华震惊,将其领到丞相府。二人日夜交谈,解文作赋,关系日渐亲近。
后来,刘桢又结识了孔融、王粲等人。几人志同道合,又才华相近,常常聚在一起。
等到刘桢成年后,亲眼见过乱世动荡、民不聊生的他,想要一展才华,重现太平盛世。
但官场黑暗腐败,和一群虫豸在一起,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好在有一个曹操,在北方招贤纳士,任人唯才,还能给这些士子一个榜样。
刘桢也来投奔曹操了,和当时的那些有志之士一样,想要来这里大展身手。
建安十六年,刘桢随侍曹丕,常常与曹丕饮酒作赋。但刘桢不拘礼法,性格狂傲。在一次宴会上,冒犯了曹丕夫人。
曹操得知后,要治他的罪。曹丕多次求情,才免去死刑,但终身不得重用。此后,刘桢也是满心忧愤。
和徐干、应玚、陈琳一样,刘桢也是死在了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瘟疫中。
建安七子这一群体,在文学创作领域具有极高的贡献。在他们的文中有一种特质:激昂悲壮与优雅飘逸共存,气势如虹。这种特质被统称为:“建安风骨”。
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都对建安七子有着极高的评价。觉得他们在文学上才华横溢,学识上无所不包,言辞又真实不虚。
继承了曹操爱才的曹丕,自然很欣赏这些人。因此,对于他们的一些冒犯之举,也并不追究。
但是,这建安七子下场却不好。孔融最早被杀,还是株连全家。其余六人也没好到哪去,先后病逝,都能算得上英年早逝。
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大疫爆发。这场瘟疫,葬送了无数百姓,更是带走了这几位文学大家。徐干、王粲、陈琳、应玚、刘桢,这五人都死于那年的瘟疫。
217年死了5个[笑着哭]发生了啥
孔融他吗的父母论真当不得善终
都是嘴巴能干
最惨就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