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拖着奄奄一息的身体,努力听着宫人说的话,当听到“溥仪”的时候,他的眼珠转了转,眼里饱含无奈与悲苦,他闭了闭眼睛之后,眼角落下一滴清泪,随后说出的两句话,更是让人鼻酸泪涌。这两句是什么呢?光绪帝一生又经历了什么?
光绪即位1871年8月的某一天,此时的北京笼罩在一片热气之下,满天的蝉鸣震得人耳朵生疼。
然而透过太平湖岸边醇王府内那层层叠叠的绿荫以及环环相扣的圆拱门,来到一座透着丝丝凉意的院落前,就能看到进进出出的仆人以及立在门外不停踱步,不时还辅以叹气声的醇郡王。
此时伴着阵阵沁人心脾的凉风,醇郡王并没有因此舒缓心情,因为他的心中焦虑不安,此时,他跟自己的妻子叶赫那拉氏只有一门之隔,同样他的妻子跟阎王殿也有“一门之隔”,因为叶赫那拉氏正在生产。
眼看着他已经从天亮等到天色渐沉,房中迟迟不见喜讯,自己膝下无子,他是多么期盼自己能有一个孩子降生。
也许真的是老天爷听到了他的心声,伴随着一阵银耳的啼哭声,载湉降生了。但命运仿佛与醇郡王开了个玩笑,他也才享受了四年做父亲的快乐,儿子就被慈禧挑中入了宫。
没错,这个孩子就是光绪帝,面对宫中比他高出太多的宫墙,看着头顶上四四方方的天,载湉哭了,刚放出声音,立马就被母亲给捂住嘴巴,他不知道这个到处都是红砖绿瓦充满肃穆庄严的皇宫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看到那些肃穆又神色匆匆的宫人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害怕。
叶赫那拉氏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姐姐慈禧之后,两行清泪就落下来了,她知道希望很小,但还是开口恳求自己的亲姐姐能够看在自己与她的血缘之亲善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怎能对慈禧太后抱有希望呢?她的心向来只看中权利,就是她的亲儿子,慈禧也没有分给他半分的温情和关爱。
在光绪帝的思想当中他不知道什么叫做温暖,他只知道自己听到最多的就是“要听话”,而慈禧唯一需要他做的就是听话。
就这样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诚惶诚恐再到精神麻木,光绪帝一步步走在慈禧为他设计好的路线上,扮演着慈禧希望他成为的表面听政,背后听慈禧的角色。
慈禧让他上课,也是通过老师时刻关注光绪的思想和动向,她不希望再出一个像自己儿子那样排斥学习,沉迷玩乐的的傀儡,因此在同治帝的前车之鉴下,她对光绪帝的要求更加严格且苛刻,这让一个孩童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阴影。
这样亦步亦趋的来到光绪能够亲政的年纪,他当然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并且,当同治帝的悲剧照进光绪帝的人生当中,光绪帝就该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被葬送了。
但是,只要是人被压迫久了就容易产生反抗心理,更何况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在风雨飘摇的形势下。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光绪帝主持的。
在当时列强虎视眈眈,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变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光绪帝在从慈禧那里争取到权利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
但是由于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积弊太深,许多用意良好的政策放到当时的现实当中却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发来了一些地方的官员大肆反抗,民众存世更加艰难。
这个百日维新就在光绪帝如潮水般的圣旨下走向失败,这个结果是可预见的,不管是从光绪帝的能力还是为他所用的官员再到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局面,这简直就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有高瞻远瞩的蓝图,没有上行下效的官员体系,没有合乎实际的计划书,也没有能够挑起大梁的领导人物等等这一切。
其实不怪光绪帝,毋庸置疑他是抱着国家富强的初心做的这件事,不论是他不满求和列强,还是反对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都能看到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有血性的皇帝,但是这些都无关乎能力。
可以说,在慈禧那样的压迫与教育之下,想要培养出一个政治天才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在这场注定失败的变法中,慈禧的阻挠以及维权,也让光绪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此后,慈禧更加极端,直接就限制了他的行动,能走的船被撤走,能走的路被重兵把守,每日除了送餐的宫人简直就活脱像一个孤岛。
溥仪上位这样的日子可以说是暗无天日,虽然活着但也只是在强撑罢了,并没有多少时日了,慈禧此时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此她也开始着手准备立储之事。
挑中的依然是幼童,只不过这个幼童年龄更小,还不足三岁。并且还是光绪帝的侄子---溥仪。
可以说只要慈禧在世,那么对这些皇宫贵族来说,他们的命运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在这个闭环内会一直重复上演傀儡皇帝的悲剧,而同治帝以及光绪帝的人生悲剧将会不断延续。
慈禧下定决心之后,光绪皇帝随即也听到了风声,光绪帝听完却是说:“找一个年岁大的岂不更好?不过也无人敢违背太后的旨意。”这两句话道出了多少心酸、悲苦与无奈。
虽然心疼自己的这个侄子,但是光绪深知一切挣扎都是无济于事,在这样的辛酸之下,光绪帝与世长辞。
这下慈禧也是长舒一口气,因为她绝对不能接受光绪帝比自己活的时间长,让他好有机会真正做皇帝。
但溥仪依旧是没有逃过做傀儡的下场,但是他依然要幸运很多,至少生命没有被迫害,而是自然走到人生结束,这也算是比较安详的离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