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顶级富少被嘲“傻子”,却获诺贝尔奖,全世界欠他一个人情

盖说社会 2024-09-08 15:35:08

“傻子”、“疯子”、“痴人说梦”——这些嘲讽曾让上海顶级富少高锟备受打击。

谁能想到,这个被同行嗤之以鼻的“疯狂想法”,竟成为改变全球通信方式的革命性发明。

从家中"炸弹实验室"到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的人生堪称传奇。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晚年的两个决定不仅感动世界,更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富二代”成为了全人类的恩人?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文汇】。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光纤革命:从“傻子”到“光纤之父”

1966年,通信领域迎来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当时33岁的高锟,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工作时,提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想法:用纯净的玻璃纤维来传输光信号。

传统的铜线传输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高锟意识到,唯有突破性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学界的强烈质疑。

“纯净玻璃?那是不可能的!”、“光信号在玻璃中传输100公里?简直是痴人说梦!”这样的嘲讽声不绝于耳。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迅速衰减,根本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高锟没有退缩。他深知,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

为了说服同行,他四处奔波,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向同行们解释他的想法。

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而是亲自钻研玻璃制作工艺。

他走访了无数玻璃厂,自学成为了一名玻璃工艺专家,只为找到能够实现他理论的完美材料。

高锟的执着终于在1970年代初见成效。

美国康宁公司受到他理论的启发,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根实用的光纤。

197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利用光纤技术完成了首次电话通话实验。

这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让那些曾经嘲笑高锟是“傻子”的人纷纷改变了看法。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锟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学界的一致认可。

他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这些称号不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精神的最高褒奖。

高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质疑权威、挑战常规的勇气,以及面对质疑时坚持真理的决心。

富家子弟的科学梦

高锟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1933年,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区的一个显赫家族。

高家在当地不仅拥有大量土地,更是以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高锟的祖父高煌是家族第一位举人,父亲高筠则是上海国际法庭的法官。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高家能够保持如此地位,足见其非凡实力。

然而,与许多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不同,年幼的高锟并没有沉溺于优渥生活。

相反,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或许来自于家族的熏陶,也可能是他天生的好奇心使然。

小高锟的“实验室”设在家里三楼,俨然一个小小的科学王国。

那里堆满了各种化学试剂和简陋的实验器材,虽然看起来杂乱无章,却是他探索科学奥秘的天地。

他曾尝试制造“泥丸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合,加水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搓成弹丸。这种看似无害的泥丸在风干后,一旦被扔出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实验虽然让邻居们感到惊慌,但幸运的是没有人员因此受到伤害。

尽管有时会闯祸,但这丝毫没有减少高锟对科学的热爱。

当父母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他继续进行化学实验后,高锟迅速将兴趣转向了无线电领域。

他自学无线电技术,成功制作了5个真空管收音机。

这种自学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快速适应,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

高锟对科学的热爱,最终促使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决定。

1948年,15岁的高锟以优异成绩被香港大学录取。

然而,他发现香港大学当时并没有开设他心仪的无线电或机电工程专业。

在父亲的鼓励下,高锟毅然放弃了香港大学的入学机会,选择远赴英国留学。

他重新参加考试,成功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的录取通知。

这个决定,为他日后在通信领域的革命性贡献埋下了伏笔。

196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传统的电流传输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电话线路拥堵、信号衰减等问题日益突出,通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工作的高锟,开始思考如何突破现有技术的限制。

他敏锐地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这种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最终促使他提出了那个“疯狂”的想法——用光代替电流传输信息,开启了光纤通信的新纪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锟的教育贡献

科研成就斐然的高锟并没有止步于此。

1987年,他回到香港,接受了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邀请。

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在那个年代,从科研界转向教育界并不常见。

然而,高锟却在这个岗位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教育家风范,为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锟以科学家特有的前瞻性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发展。

他雷厉风行地展开改革,新设立了工程学部、教育学部、药剂学部和会计学部等诸多学部,有力地填补了学校先前存在的学科空缺。

此外,他积极推动实行了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度,对所有本科课程予以重新整理,把本科学制调整为三年。

这些改革不仅提升了中文大学的综合实力,也为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表率。

同时,高锟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对未来的重要性。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香港互联网讯息交流的核心。

他还创立了港中文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包括通信编码、光通信和无线通信等。

这些举措不仅让香港中文大学成为了香港第一个接入互联网的大学,也为香港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锟对学生的关怀更是令人动容。

每年,他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学生会和学生报各两万港币,用于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他卸任。即便有学生在学生报上批评他“八年校长一事无成”,他仍坚持这个做法,并且从不因此而对学生心存芥蒂。

199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30周年校庆典礼上,一些学生会干部突然冲上讲台,向高锟递交了一个套着避孕套的中大学生玩偶,抗议学校的教育方式。

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高锟保持冷静,仔细观察了那个玩偶。

事后,当记者询问是否会惩罚这些学生时,高锟回答:“我为什么要惩罚我的学生?教育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人。”

这句话,或许就是高锟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他不仅在科研上追求创新,在教育上也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思考。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香港中文大学成为香港第一所招收内地学生的大学,为促进两地教育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也为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永恒的星光:高锟的荣誉与遗产

2009年,高锟迎来了他科研生涯的巅峰时刻——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命运弄人,此时的高锟已经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无法亲自发表获奖感言。

但这丝毫不影响世人对他贡献的认可。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评价说:“整个世界都欠他一个人情。”

这句话道出了高锟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他的光纤通信技术,为互联网和现代通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彻底改变了全球的通信方式。

即便在晚年,高锟仍心系科技发展。

他将诺贝尔奖金和其他17个重要奖项全部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用于成立“高锟奖学基金”,继续支持科技人才的培养。

高锟的一生,是科学家的一生,也是教育家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智慧点亮了通信的未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如今,天上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远闪耀在浩瀚的星空中,就像他留给世界的光纤技术,永远照亮着人类通信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中国新闻网】——《奥巴马致高锟贺函曝光:世界欠你一个极大人情》

[2] 【中国新闻网】——《诺贝尔奖得主高锟举殡 香港送别“光纤之父”》

[3] 【文汇】——《“光纤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辞世!初提光纤理论时被批痴人说梦》

0 阅读:1

盖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