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差翰林官员们日夜期盼,一旦谋得,短短数月进账相当于15年俸禄

蜀山史道 2024-09-25 15:30: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古代,翰林院官员们,位高权重,却也有为钱发愁的时候。然而,有一个差事让他们个个梦寐以求,甚至为了得到它,不惜想尽办法。

据说,这个差事短短几个月,进账就相当于15年的俸禄!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能让这些清贵的官员如此疯狂?

是光明正大的机会,还是背后隐藏着无法言说的猫腻?翰林官员们为之争得头破血流,这份差事究竟有多诱人?

穷翰林的烦恼

在清朝的官场中,翰林院可谓是人才济济之地。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们,经过层层选拔,终于踏入了这个令人向往的殿堂。

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初入仕途的翰林们虽然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的处境,犹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令人不禁唏嘘。

大多数新晋翰林只能获得七品小官的职位,如编修或检讨。这些职位不仅升迁机会渺茫,俸禄更是微薄。在寸土寸金的京城,他们的收入远远不够维持体面的生活。

租房、置办行头、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无不需要大笔开支。许多翰林不得不东挪西借,甚至典当家产来维持生计。有些人甚至沦落到靠变卖祖传字画度日的窘境。

这种窘迫的处境让许多翰林感到沮丧和焦虑。他们曾经以为进入翰林院就意味着前程似锦,却没想到还要为柴米油盐发愁。有的翰林甚至萌生了退意,觉得不如回乡当个教书先生来得实在。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咬牙坚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熬过这段艰难时期,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他们的坚持,正如古语所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此念也。"

考差:翰林们的致富捷径

就在翰林们为生计发愁之际,一个名为"考差"的机会,犹如一线希望,照进了他们灰暗的生活。所谓考差,就是朝廷选派翰林官员担任各省乡试的主考官。

这个差事不仅能让翰林们短期内获得丰厚的收入,还能为日后的仕途铺平道路。它就像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让翰林们看到了崭新的未来。

自雍正三年起,朝廷规定乡试主考官必须是进士出身,而且大多从翰林中选拔。这一规定让考差成为翰林们梦寐以求的机会。每年从四月下旬开始,朝廷就会陆续公布各省的主考官人选。

根据各省的远近,考差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云南、贵州等远省最先,而顺天府则要等到八月初才会公布。这种层层递进的公布方式,无疑增加了翰林们的期待和焦虑。

对于那些苦等考差机会的翰林来说,这几个月的时间简直度日如年。他们整日里提心吊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有的翰林甚至整夜失眠,反复推算自己获得考差的可能性。得到差事的人欣喜若狂,而落选的人则愁眉不展。

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当时的官场中广为流传,甚至还有人写了一首诗来形容这种心情:"自从云贵盼山东,盼到山东又落空;学政乡房都过了,团圆家宴月明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翰林们在等待考差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堪称一首"考差等待曲"。

一趟外出抵得上十五年俸禄

那么,考差到底能给翰林们带来多少收益呢?以道光年间的曾国藩为例,我们可以一窥究竟。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获得了四川正考官的差事。

这对当时正处于经济困境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次机会,不仅改变了他的经济状况,更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曾国藩的这趟四川之行,前后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但是,他的收入却相当可观。

其一,朝廷会给予一笔固定的出差费。四川属于远省,出差费为600两银子。这笔钱名义上是路费,但实际上翰林们走的是驿站,几乎不用花钱,所以可以算作额外收入。这600两银子,对于当时的翰林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其二,沿途各省官员也会给予馈赠。虽然这部分收入难以统计,但保守估计也有上千两银子。这些馈赠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珍贵的字画、古籍等,可谓是既丰厚又雅致。

最后,抵达四川后,当地官员和中式举子还会送上"程仪"和"敬师银",加起来约有4000两。这笔钱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衣食无忧数年。

总的来说,曾国藩这趟四川之行的收入至少在6000两银子以上。要知道,这相当于一个普通翰林15年的俸禄!

难怪翰林们对考差如此趋之若鹜,这简直就是一夜暴富的机会啊!这种巨大的经济诱惑,让许多翰林甘愿冒着舟车劳顿的风险,只为博得这一线机会。

考差背后的官场智慧

考差不仅能带来巨额收入,还能为翰林们的仕途带来莫大好处。以曾国藩为例,他在考差回京后的短短两年内,连续升官,最终晋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

这种升迁速度在当时的官场中可谓神速。可以说,考差为他打开了仕途的快车道,让他在官场中脱颖而出。

翰林们深谙此道,因此在考差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认真履行职责,还要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他们要在各省官员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日后的仕途铺路。

同时,他们还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能因为一时得意而得罪人。这种平衡之道,考验着每一个翰林的智慧和处世能力。

在考差过程中,翰林们还要注意维护自己的清廉形象。虽然收受礼物是常事,但他们必须把握分寸,不能贪得无厌。

有些聪明的翰林会将部分礼物转赠给其他官员,既显示了自己的大方,又结交了新的人脉。这种官场智慧,往往是决定一个翰林能否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的关键。

那些能够在考差中脱颖而出的翰林,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经济困境,更为自己的未来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考差中积累的人脉和声望,往往成为他们日后仕途发展的重要资本。

考差制度的利弊

考差制度虽然给翰林们带来了实际利益,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它激励了翰林们努力工作,为科举考试把关;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之风。

有些翰林为了获得考差机会,不惜走后门、送礼物。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主考官,不惜破费重金。

这种风气不仅败坏了官场风气,也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甚至有些考生家长,会提前打探主考官的喜好,以求在考试中获得优待。

我们也不能否认考差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它为朝廷选拔了一批优秀的考官,保证了科举考试的质量。

同时,也为那些有才华但暂时困顿的翰林提供了上升的机会,为官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考差制度也是一种人才流动的机制,让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过去,也能为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在制度设计中既要考虑激励效果,又要防范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

《——【·结语·】——》

清朝的考差制度,既给翰林们带来了经济上的丰厚回报,也为他们的仕途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实,这种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它折射出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官场生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制度都有其利弊,关键在于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7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