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粮上市,新麦价格就开启了它的“不确定之旅”。一会儿上涨,一会儿又下跌,让人捉摸不透。张荣胜一语道破玄机:“小麦市场再度陷入偏弱调整,这种态势让人头疼。”确实,市场的反复无常,让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
面对市场的动荡,中储粮站了出来。9月5日,中储粮安徽分公司新增了6家小麦收储库点,这一举动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中储粮作为“主心骨”,持续在稳定麦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即便如此,市场的信心似乎还在恢复中,小麦价格依旧在震荡中前行。
小麦价格为何如此反复?说到底还是供需关系在作祟。一方面,秋粮上市临近,不少贸易商忙着腾仓准备收新粮,小麦流通市场上的供应增加了;另一方面,虽然开学、中秋等消费节点到来,但对面粉需求的提振并不明显,制粉企业提价采购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供强需弱的局面,让小麦价格难以找到稳定的方向。
从地区来看,小麦价格也是千差万别。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小麦价格虽有涨跌,但总体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波动。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小幅波动,也让市场参与者们感到焦虑不安。
与普通小麦不同,优质小麦的价格运行相对平稳。像河北的“藁优2018”、山东的“济南17”、河南的“郑麦366”等品种,收购价都保持稳定。这说明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这也反映出普通小麦市场的疲软。
中储粮在小麦主产区累计启动的增储收购库点已达到378个,这无疑是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政策收储在稳定小麦价格、保障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即便如此,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在发挥作用,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仍在继续。
除了中储粮外,各地方也在进行小麦采购。比如海南、北京、甘肃、浙江、广东等地的采购活动虽然对整体市场有所提振,但效果有限。这些采购活动就像是市场里的小浪花,虽然短暂地激起了涟漪,但很快又归于平静。
进入9月,本该是面粉消费的旺季。但现实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开学、中秋等节点的到来并未带来明显的消费提振。制粉企业的出货情况虽略好于上月,但整体仍处于偏弱状态。这让市场对后续的中秋、国庆等消费节点也持怀疑态度。
小麦作为饲料的替代品,其性价比虽然有所好转,但依旧不具备明显增量的优势。饲料企业可选的谷物较多,小麦流入饲用领域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让小麦市场的消费提振效应进一步受限。
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小麦市场显得更加“小打小闹”。近期国际麦价大多上涨,主要原因是欧盟及俄罗斯小麦减产、阿根廷小麦生长面临威胁等。不过澳大利亚小麦有望增产的消息又让国际麦价的反弹高度受到限制。总体来看,国际麦价存在上涨倾向,这对国内小麦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对小麦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前7个月小麦进口量已超配额。虽然下半年进口可能会逐步放缓,但这也反映出国内小麦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性。
从短期来看,小麦价格仍将以区间震荡为主。政策性收储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小麦价格底部,但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难以改变。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秋粮收购的结束和需求的逐步恢复,小麦市场有望逐步走出低谷。
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相关市场主体应保持理性态度。不宜过度期待市场大幅波动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库存和购销以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确保小麦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小麦市场的动态对国内小麦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小麦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以把握市场机遇。
结语:小麦市场虽然让人疲惫不堪但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理性、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稳住脚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本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