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搞乱新疆?

凝荷看国际 2023-03-02 03:49:00

之前和大家聊过“外蒙是如何独立出去的”,外蒙之所以会独立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央政府始终没有对这块地方形成实际控制,没有实控就无法塑造认同。特别是当中央政权处于弱势的时候,本身的离心倾向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拱火,就很容易产生分裂。

▲新疆面积约占我国领土的六分之一

其实和外蒙类似,近代也有一块地方长期被外国列强惦记,并且差点也独立出来,这就是新疆。那正好这段时间围绕新疆的话题很多啊,要理解当下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其实现在西方围绕新疆搞的一系列分裂活动,100多年前他们已经在做了。但是为什么新疆没有丢呢?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新疆是如何保住的。

关于新疆,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左宗棠收复新疆”。既然叫收复,那就是之前丢掉了?是怎么丢掉的?又是怎么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别着急,咱们先把新疆的历史大致捋一捋。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面积约占我国领土的六分之一,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其实新疆成为我国领土的历史渊源,来自于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称呼——西域。新疆与历史上的西域,在疆界上并不严格等同,但大体上是重合的。

我们都知道,在大航海时代,有以欧洲为中心,以海洋为通路的“地理大发现”。那么,作为重视陆权的农业民族,西域,其实就是古代中国在陆地上的“地理大发现”。那中国人第一次接触这片土地,是我们都知道的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9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国,目的是联络他们夹击匈奴。这次出使,前后历时十三年,虽然并没有达到军事结盟的目的,却意外地“凿空”了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从此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国际视野”。

▲西域是中原王朝向西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通道

为什么说是“国际视野”呢?因为啊,西域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有“西域三十六国”之称,最多的时候可能有五十多个。因为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王朝,比北方游牧民族更强大更发达,更有吸引力,他们基本上都向中原王朝表示臣服。中原王朝在西域设立长史府、都护府,驻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就像今天美国驻海外的军事基地一样,用来维护“国际秩序”,也维持他们的忠诚和中原王朝的权威,同时保证商路的畅通。而且,“军事基地”的费用,都来自于内地或就地屯田,并不由西域各国负担,所以他们就乐于接受中原王朝的庇护了。

这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模式就叫做“羁縻”,就是这些小国或者地方政权,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由当地自行产生的首领统治,只要你效忠,那么中央就承认你的合法性,授予官职或爵位,封以王侯,至于你内部怎么搞,中央通常是不管的,如果你有麻烦,比如遭遇入侵或灾荒,中央还会帮忙。

如果这种统治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不出意外,西域将慢慢的转化为中原王朝的郡县,最后变成实控领土。但这一进程被安史之乱打断了,可能有的粉丝看过中国银联的一则广告: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就是以此为背景。

由于唐朝将西域驻军调回内地平叛,吐蕃乘虚而入,截断了河西走廊,安西四镇成了大唐孤悬境外的飞地,一群老头兵坚持了几十年。公元808年,吐蕃攻陷龟兹,安西四镇全部失陷,从此中原王朝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时间长达951年。951年后是什么时候呢?这是已经清朝乾隆时期了,准确的说,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你可能会奇怪,难道这中间的宋元明居然都没有夺回西域?

整个辽宋金时期,严格来说是中国第二次南北朝。宋朝,我们都知道很弱,连西夏都搞不定,更不要说更西边的西域了。而以疆域广大而著称的元朝,为啥也没有控制西域呢?因为西域的大部分,被划给了成吉思汗的二儿子察合台,是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不归忽必烈的大元管。那明朝基本沿袭了元朝的统治范围,只在哈密设了一个哈密卫,主要军力要用来防备北元,后来又有倭乱和女真崛起,内有农民起义,也无力收复西域。

所以,这个历史任务,最后是轮到大清才完成了。那么清朝是从谁的手里收复了西域呢?答案是准噶尔汗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自从唐朝失去西域后,这片土地上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吐蕃、回鹘、契丹、蒙古各民族轮番上阵,走马灯一样的建立起各种政权。那准噶尔汗国是由蒙古瓦剌部于明末清初建立的帝国,一度非常强大。向西打败过沙俄,向东占领过拉萨。

《康熙王朝》里面那个嚣张的葛尔丹,就是准噶尔汗国的首领。从1688年到1759年的70年间,康雍乾三朝,准噶尔汗一直都是清朝的心腹大患。你像康熙大帝亲征漠北,战场是在乌兰布通,离北京就350公里。虽然最后清军击败准噶尔,解除了对北京的威胁,但没有余力灭其国,只是签订条约,以阿尔泰山为界对峙。

等到了1754年,清朝得到情报,准噶尔爆发瘟疫,还有诸子争位,陷入内乱,乾隆决定趁你病要你命,于第二年春出动大军讨伐,唐太宗直呼内行。清军只用半年就灭亡了虚弱的准噶尔汗国,又用了4年时间消灭了几个反复无常的叛乱势力,大小和卓,终于在1759年完全平定天山南北。时隔近千年,西域再次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而且从此有了一个名字,故土新归——新疆。喜欢玩文字狱,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算是为中华民族立了一功。

新疆这个新,其实是对于大清和乾隆而言的,对于中国而言,新疆其实是旧地。那么这块地方怎么治理呢?当然还是用“羁縻”的旧法了,此时那些小国早已不存在了,但是还有许多的部族,这种“委任统治”,“因俗而治”的间接管理模式仍然适用,当然细节上还是区别的。

那么大清管理新疆,主要模式可以概括为军府制 + 伯克制或札萨克制。先来说这个军府制,军府就是“伊犁将军”,全称是“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十四个“驻防将军”之一。“驻防将军”任务是率领八旗军分驻全国各要地,称为“驻防八旗”,比如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吴孟达扮演的角色,就是广州将军,管外蒙的,就是“乌里雅苏台将军”。

一般驻防将军通常只管份内的八旗军,但是在新疆呢,伊犁将军是最高军政长官,下面还管着诸如“伊犁参赞大臣”、“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等军政官员,他们的任务呢,就是负责管理,或者说看住当地的“伯克”和“扎萨克”们。

那什么是“伯克”呢?伯克是音译,意思是“首领”,“扎萨克”意为“旗长”,主要用于蒙古族聚居地。乾隆在平定新疆后,综合各方意见,搞了个伯克官制,由各“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在新疆各部族中检选合适的人员,出任中层或基层官员,品级最高可到三品,要穿大清官服,留辫子,拜孔子,领工资,四品以上要轮流进京朝觐皇帝,而且要回避,就是大伯克不在本城,中小伯克不在本村任职。在经济上,伯克们分配有“养廉田”,由农奴耕种,收入就是伯克们俸禄的一部分。

▲部分清代新疆伯克

相比汉唐,清朝的羁縻力度更大,但本质并没变。这样做的好处呢,是成本低,矛盾小,中央无需大量派员,只需要一个将军,连同其衙门和少量官员,管好几百多个伯克和札萨克,驻点军队屯上田,就能平稳统治,嗯,真香。

但是呢,这种制度也有问题。一是军府制下治军重于民政,司法、文化方面不太重视,留下了思想文化上的空白。二是伯克或札萨克制呢,事实上隔绝了国家与底层人民的联系,老百姓只知有伯克,不知有国家。

伯克和札萨克,有官员的身份,但实际上是世居的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如果遇到那种心术不正,不忠诚不老实的家伙,很有可能出现与清朝官员相勾结,成为地头蛇,鱼肉乡民,无恶不作的情况,然后又会把好事都归于自己,坏事都栽给大清,以转移底层的不满情绪,清政府啊,可能还浑然不知。长此以往,那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啦。如果再有外部势力、极端思想的影响或挑唆,情况就会迅速恶化。

时间来到19世纪60年代初,此时的大清,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折腾,江淮一带还有捻军,已经进入没落期。内部官僚腐败懈怠,外有列强环伺。地广人稀的西北,正是英国和沙俄的侵略目标,几十年来上下其手,总想找机会搞事占便宜。

林则徐为鸦片战争背锅,被道光帝发配新疆。林则徐在新疆三年,通过考察,得出结论,“此(指英国)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这个“君”是谁呢?就是左宗棠!他这番话,正是说给左宗棠听的。

果然,从1862年开始,一场席卷西北的大动乱突然来临。这场大乱起自陕西,蔓延至新疆。1864年,即同治三年的四月,新疆库车发生暴动,清朝派驻的办事大臣和当地的伯克被杀,然后在几个月内,暴动遍及全疆。暴动的原因,主要是大清因为连年战争,财政吃紧,给新疆的“转移支付”没有了,大小伯克乘机任意摊派,总之就是要加钱,不断加钱,最后民怨沸腾,清朝驻军弹压不住,甚至清军自己还有乘机造反的,导致了大乱。

这一暴动,大清官员死的死逃的逃,军队或战死或溃散,清朝的统治不存在了,于是就出现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势力,自称苏丹、哈里发、大汗、帕夏,基本上都是政教合一,而且啊,还陷入相互攻伐和民族仇杀当中。紧接着,又来了两拔入侵者。第一个,就是浩罕汗国。浩罕是个地名,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浩罕汗国是18世纪初在中亚建立的一个小国,原本是清朝的藩属,看到大清衰落,新疆动荡,就开始蠢蠢欲动。1864年底,一股叛乱势力攻打喀什不成,就向浩罕汗国求援。浩罕汗国正愁没借口,于是乘势出兵,派遣了一个叫阿古柏的头目,带着一帮亡命之徒入侵新疆。

这个阿古柏呢,在浩罕汗国也算是个人物,从底层“舞男”发迹,善于阴谋诡计,有点类似于袁世凯,军事能力还是有的。他在占领喀什后迅速向纵深进军,将通过暴动建立起来的诸多势力各个击破,手段也很残暴,曾经在和田屠城一月,受害者达5万余人。阿古柏的统治暴虐无道,他组建了六万多人的常备武装,利用宗教极端思想,大搞神权统治,征收赋税的比例高达80%,新疆人民苦不堪言,怒斥阿古柏“把七层地皮都卖光了”。阿古柏甚至还干起了贩奴的勾当,在新疆掠夺青壮年,卖到中亚,甚至土耳其,自己呢,有好几百姬妾,三千奴隶,十分的荒淫无耻。

▲阿古柏

1867年2月,已经占领南疆的阿古柏,扶植傀儡买买提明,宣布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后来又感觉用不着傀儡了,毒死了买买提明,改国号为“洪福汗国”,自立为王。1870年又向北疆进犯,夺取了达坂城、吐鲁番、乌鲁木齐,几乎整个新疆都落入其手。

那后一拔入侵者是谁呢?沙俄和英国,英俄两国本来都在打新疆的主意,阿古柏的入侵让这两个列强都感觉意外,但又觉得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英国使出一贯的平衡手段,对阿古柏予以“外交承认”,提供军火、物资方面的支持,试图以利诱之,好让阿古柏占住新疆,顶住沙俄,给英国向西藏发展打掩护。

沙俄的操作则是简单粗暴,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打新疆?嘿,我正好干你啊!就在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同时,沙俄开始攻打浩罕汗国,到1876年,浩罕汗国被沙俄彻底灭亡。阿古柏建立伪政权,大概也有这个原因——沙俄抄了自己老家,干脆自己建个国当土皇帝算了。

沙俄打浩罕只是顺手,下一个目标是新疆。其实,早在1864年暴乱刚起之时,沙俄就乘机入侵了塔城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强迫清朝签订了《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走了外西北。到了1871年,沙俄一看,哟,大清这一摊子越来越乱了,那还不接着占便宜?于是,继续进军,直接占领了伊犁九城,理由很“高尚”——我帮你们中国先收复失地哈,等你们平定内乱了,我再还给你。

归还,这有可能吗?其实沙皇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因为当时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北,实力受损,所以才搞出这个外交辞令,真正的想法是,估计你大清是收不回新疆了,那这伊犁不就自然归我了吗?然后,再拿下阿古柏,新疆不就归我了吗?

那么,面对这场大危机,大清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轮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牛人,猛人,左宗棠,出场了!当然,左宗棠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出场了,但他真正的辉煌在新疆。当时,大清朝廷爆发发了一场争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因为东边的海洋,此时同样面临日本的威胁,要建海军,两边都花大钱,财政困难的大清,该先顾哪一头?

李鸿章认为,海防优先,要抗日,钱都给我,搞海军,西北啊干脆就不要了,左宗棠正好相反,认为新疆必保,否则下一个乱的就是蒙古,陕甘,再下一个就是北京。两个阵营争论激烈,甚至都搞起了人身攻击。

最终左宗棠争赢了,1876年,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他率领着八万湘军,经酒泉、哈密入疆,仅用七个月便收复北疆。1877年4月,休整后的湘军向南疆开进,到10月,完全击溃阿古柏,阿古柏服毒自尽,南疆被收复,丢失了13年的新疆,终于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轮到沙俄尴尬了傻眼了,不是说过“代为收复”,只等中国平定内乱就归还伊犁的吗?现在还,还是不还啊?沙俄食言而肥,耍起了流氓,声称要先签条约,划分边界,还要赔偿军费,才能交还伊犁。那就谈吧?大清的第一个代表崇厚,畏俄如虎,竟然将沙俄的“划界、赔款、通商”的不平等条件全部签下。

这个结果,连一向被认为是卖国没商量的慈禧都表示不能忍,不答应,否定了第一版条约,另派外交官曾纪泽,也就是曾国藩的儿子,再去谈判。这一回就相对要硬气多了,因为有左宗棠的大军为武力后盾,沙俄刚刚又跟土耳其打了一仗,虽然赢了,但与英法结怨,外交上很孤立,所以结果是大清成功的要回了伊犁,代价是赔款白银五百万两,霍尔果斯河以西被割走。

虽然还是有损失,但这个结果在大清对列强,特别是对沙俄的交涉当中,已经算是不错了,起码还能从沙俄手里夺回一部分土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疆保住了。但事情还没有结束,这么大一片地方,光夺回来不行,还得继续管。那么左宗棠在各地设立了“善后局”进行管制,相当于军管了。但很显然,这只能算是一个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计。

▲左宗棠西征军

左宗棠在进军时就反复思考,认为这一场大乱的根子,在于制度,要避免再乱,就得进行制度改革。在收复新疆接近尾声的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向朝廷上了一道《遵旨统筹全局摺》,提出要“设行省、改郡县”,废除军府制,伯克制,施行郡县制,才能稳定边疆。

清政府对左宗棠的建议非常犹豫,因为这是一个大手笔改革,不仅要花钱费力,还会牵涉到官僚集团的利益分配。比如,一旦建省,那么必然会起用很多汉族官吏,原来的各驻扎大臣,一直由满族亲贵担任,一建省就没有了,伊犁将军即使保留,权力也会小很多,他们肯定不愿意啊。

所以,左宗棠对这个事盯得很紧,在五年内上了五道长奏折,不仅提方案,还推举治疆人才。直到左宗棠被调走,去当两江总督了,他都还在操心这件事,给朝廷上书,施加压力和影响。最后,就象上一次争论一样,执拗的湖南人左宗棠又赢了。1884年,光绪十年,清政府颁布上谕,任命湘军出身的官员,也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刘锦棠为“甘肃新疆省”巡抚,魏光焘为布政使,标志着新疆正工建省,顺便说一下,这两位都是湖南人。此处亲大家为湖南的湘军兄弟点赞。

▲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刘锦棠

你可能注意到了,为啥叫“甘肃新疆省”呢?这个呢,是刘锦棠提的方案,他考虑到新疆东部,在历史上与内地的联系相对更紧密,所以让甘肃省先代管一下,暂时“挂靠”甘肃,给全疆郡县化来一个过渡。后来在台湾建省时,也同样有个“福建台湾省”。

从此,新疆就不再是“特区”了,而是同直隶、江苏这些省份一样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单位,一切事务,司法、征兵、纳税等等,由政府直接管理,不再是伯克们的农奴。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原来的伯克们,本来就在战争中消失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也只是能当士绅乡贤了。

而在至关重要的土地问题上,原来的“养廉田”一律“归官招佃承租,额粮照则收纳”,原来的农奴,就变成了自耕农或佃户,按照地丁合一的标准征收赋税,人民的负担减轻,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举措。同时,又放开移民限制,大批内地百姓迁徙到新疆谋生,传统农业、手工业乃至近代工业,以及先进思想,都输入到了新疆。

文化方面,由于政府直管了嘛,各地的学校也建起来了,叫做“义塾”,给儿童和青少年,教授《千字文》、《百家姓》等通俗读物,还有《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从文化上巩固统一,负责这块儿工作的官员叫做“提学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另外,政治中心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沙俄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位于中心地带的伊犁成了边境,省城就不得不东移到迪化,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这个设置一直延续至今。

▲民族英雄刘锦堂在新疆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有以上政策打底,再加上刘锦堂工作非常认真得力,勤政爱民,政绩斐然。在他任巡抚的五年期间,新疆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出现了繁荣景象。当他离任要返回湖南老家的时候,新疆各族人民,先后有几十万,扶老携幼,来到路旁相送,甚至还有人放声痛哭,希望刘巡抚不要离开新疆,由于人数太多,拥挤到刘锦棠差点真的回不了家。

新疆建省,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因为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中国从传统的,比较模糊的“天下”,向疆界、责权清晰的近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重大转变。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构造,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清晰的主权领域意识,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必须要重新确认自己的主权领域,客观上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共同体的概念。

而从效果上看,建省后的新疆,在法理上成为毫无疑义的中国领土。因为之前的羁縻制度,很容易被帝国主义列强在法理上钻空子,强行解释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殖民”统治,给分裂造势,而设省治理后,这个空子就被堵死了。

清朝灭亡后,新疆在民国时期又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的三代军阀统治,虽然他们各有小算盘,还有苏联的渗透甚至驻军,但没有谁敢明目张胆的叛国,都得认同新疆是中国领土,自己是地方官,只是和中央的关系嘛,得商量商量……就像柳宗元在《封建论》所说的那样,“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将而无叛州”,这正是“郡县制”的最大优点。

那在1944年,经过多年交涉,南京国民政府终于从盛世才手里收回了实际控制权。1949年10月,王震将军率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沿着当年左宗棠的路线向新疆进军,到12月,新疆全部和平解放,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总结一下,新疆没有丢掉,首先是因为有硬实力,虽然大清已经腐朽,但好歹拼了最后一口气,使出全力收复了新疆,这种少见的强硬态度下,列强想打主意,也得掂量掂量,后来的中国政府,在新疆问题上也都是这个态度,基本上断了外国的念想。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建省实控,在法理和现实上都无可争辩地保证了新疆永为中国领土。最后,就是实控之下塑造的认同感,这也是后来统治新疆的军阀无法,也不敢叛国的原因,因为没有群众基础嘛,敢叛,不仅老百姓不认,中央政府更要讨伐,你这军阀就不要当了。

比较一下,外蒙的丢失,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建省太晚了,如果早个五六十年动作,或许情况将完全不一样,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深刻教训。最后再次强调,维护国家领土,一定是凭实力求实控,再以实控塑造认同,三者具备,那么这块土地,谁都拿不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西方的耶稣还没出生前就是,这一点:过去不会改变、现在不会改变,将会更不会改变。

0 阅读:21

凝荷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