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携带一颗“伟人痣”,眉眼与外公惊人相似

文史风云 2024-08-07 20:30:21

作为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携带一颗“伟人痣”、眉眼与外公毛主席惊人相似,被认为是毛家后代中最像毛主席的人。她曾坦言:我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尽管孔东梅从小就被教育要低调,要避免因家族背景,引发的各种想象和评判,但她却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国内时局动荡,此时的李敏内心忐忑不安。做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并未享受过任何特权,她早早从中南海搬离,过着寻常百姓的普通生活。在动荡的时期,李敏怀着一个孩子,心中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将这个孩子生下来。经过几次挣扎,李敏最后还是去找父亲毛主席。毛主席看到李敏的愁眉苦脸,放下手边的书,让她坐到自己旁边。听到女儿的困扰,他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说得斩钉截铁:“要,生活再困难,也要这个孩子。”于是,孔东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这个世界。毛主席亲自为她取名,“东”代表了毛主席的名字,而“梅”则是他最喜爱的花。孔东梅两岁到六岁时,居住在外婆贺子珍那儿。贺子珍居住的公寓很大很豪华,工作人员也将孔东梅照顾得也好,孔东梅的日子过得舒坦极了,日常还能看看电影做休闲。这种生活,普通的孩子们想都不敢想。可就算这样,孔东梅还是羡慕那些有爸妈、有朋友的孩子。外婆贺子珍生病后,就无暇照顾她,自己的父母工作也很忙,没空去看她,所以孔东梅只能过着跟妈妈李敏小时候差不多的孤独生活。长大点,孔东梅开始喜欢看书。母亲李敏是个读书狂,家里的书琳琅满目,特别是西方的经典文学。孔东梅被书里的世界吸引,还立下宏愿未来要当上中国的海明威。而孔东梅对外公毛主席的印象,都是从妈妈嘴里听说的,或者是从书里看到的,还有别人对他的回忆。大家都觉得毛主席伟大,孔东梅也认同这一点。但孔东梅慢慢发现,毛主席也是个普通人,有喜怒哀乐,有家庭烦恼。母亲李敏总是告诫孔东梅,不要依赖家族背景,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1996年,孔东梅开始上班了,走入成年人的世界。在泰康人寿的那几年,她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工作之后,孔东梅好像特在意名声和利益,想出国的心越来越强。1999年,她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那时候的她离乡背井,远离了毛家的光环,独自在异国他乡展开了新的人生篇章。异国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面对文化差异和孤独,她愈发坚强。就在孔东梅忙于学业的时候,一则噩耗从天而降,父亲孔令华去世了,母亲李敏也接连病重。年轻的孔东梅,毅然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成为了家中的支柱。孔东梅想接手家里的事,对事业和成功更加渴求。但李敏劝她别太看重钱财,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母亲的支持下,孔东梅又回到美国继续学业。回国后,孔东梅继续深造,在北大读博。在燕园学习的过程中,她深深感受到了前人思想的魅力。这些经历,让孔东梅决定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毛家和中国的“红色文化”代表人物。毛主席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创建了新民学会、文化书社等组织。而孔东梅也成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宣传、出版、传媒,做家族传统的传承工作。她还给这个机构,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菊香书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文学创造,她先后撰写出《翻开我家老影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主席与贺子珍》,以及《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主席外交往事》,每一本书都像是她与过去的一次对话。她想用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解读一个真实的毛主席,用现代女性的眼光,展示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一面。她的书和文化事业既是对外公的怀念,也是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为了纪念毛主席,孔东梅继续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继续探索和传承家学传统。2015年,孔东梅创立了东润公益基金会,当担任董事长,通过公益活动宣传红色文化。孔东梅曾坦言,她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所以她用自己的双手打拼,成为毛家后人中唯一一位从商的后代,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孔东梅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她认为历史对于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她就用自己的事业和书籍,把红色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1 阅读:226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