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部队战士真实的餐食状况,自力更生种菜养猪的情景。

齐鲁赵公看世界 2024-08-19 12:00:59

现在闲来,就想说一说70年代在部队服役时,连队战士们每天的饮食状况。以及训练之余,自力更生,种菜养猪搞生产的那些事。

先说说战士们每天的伙食标准吧。那个年代呀,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0.57元。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条件有限的年代,这已经是部队尽最大努力为战士们提供的伙食保障了。主食一般就是馒头、窝头大米饭、二米饭、玉米面发糕啥的,没餐主食管够,保证你能吃得饱。那时候供应的粗粮细粮各占一半,偶尔的能吃上一顿大包子,都觉得特别满足了。大包子的面皮松软,馅料丰富,一口咬下去,满口的香气和满足,那真是难得的美味。

蔬菜副食方面,主要有白菜、萝卜、土豆这些,夏天可能会有点豆角黄瓜和炊事班自己加工的豆腐。这些蔬菜虽然简单,但都是新鲜采摘,营养丰富,是战士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肉不是天天有,隔上三两天能吃上一顿肉,那可老解馋了。在那个年代,虽然只是青菜里拌有星星点点的肉丝,或者是薄薄的肥肉片,但对战士们来说,那可是难得的美味,能极大地补充体力,让人精神焕发。

这食材的来源啊,粮食是用军用大粮票,到专供军粮的粮库去购买。那时候的粮库,是部队后勤保障的重要一环,确保了战士们的基本口粮供应。蔬菜就是到附近的乡下菜市场或农户田间菜地里去采购。各个连队也有自己开垦的蔬菜地,种植一些时令蔬菜,战士们会在训练之余去挖挖地,给蔬菜浇水施肥,到时候就能收获不少新鲜蔬菜。各个连队也建有养猪栏圈,每年都会养上几头或者十几头猪。平时是舍不得宰杀吃肉的。只能等到改善伙食或者逢年过节,全连队进行会餐的时候,会杀上一头,给大家解解馋,来补充一下营养。

再讲讲咱部队炊事班的日常工作。采购这一块呢,一般都是有专门的给养员去负责,去固定的地方把粮食啊、菜啊买回来。买回来的食材,炊事班的战士们就开始忙活了。洗菜、切菜,那可认真了,一点都不马虎。他们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食材,是战士们一天辛苦训练后的能量来源,所以他们对待每一道工序都极其负责。烹饪的时候,虽然调料不像现在这么多,但炊事班的同志们,总能变着花样做出好吃的味道。早上一般就是馒头咸菜加稀饭。稀饭是用大米或者小米熬制的,香甜可口,咸菜则是用新鲜蔬菜腌制的,既开胃又下饭。中午和晚上有炒菜或炖菜,主食一般都是粗细粮搭配着吃。炒菜的油水虽然不多,但炊事班的同志们总能巧妙地利用有限的食材,做出既营养又美味的菜肴。

这伙食的分配原则呢,就是尽量保证每位士兵都能得到均衡的营养。大家都一样,不分啥高低贵贱。谁也不能多吃多占,都是按人头分的。而且炊事班也会注意搭配,尽量让大家吃得饱还吃得好。那时候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就餐,就觉得特别香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有这样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对于战士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那个年代,炊事班的同志们不仅是做饭的,更是战士们心灵的慰藉。他们用有限的食材,为战士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营养,确保大家在艰苦的训练和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炊事班的战士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为连队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那时候的军营生活,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那份简单、朴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却是最宝贵的财富。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那个年代的军营生活已经远去,但那些温暖的记忆和精神财富,却永远镌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在艰苦岁月中锻造出的坚韧不拔和乐观精神,依然是每一位军人的宝贵财富。后辈们应该向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军人们致敬,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大家前行。

3 阅读:425

齐鲁赵公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