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不满王恩茂地委副书记的任命,邓公:调南京任副政委

花开无田 2023-08-04 00:19:54

在战争年代,有不少优秀的将领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经过了血与火的锤炼后,其中更是有不少人即使后来因为国家需要调任到多地多岗位,甚至于转而投身到建设生产中也仍旧是一把好手,也为地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位干部,便是典型。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他带领之下,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让新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他被卷入了风波之后,被迫离开新疆,两年后关于他的任命又只是被调到了地方担任地委副书记。

心中一直记挂着国家大事的他实在是不甘心,1975年便主动给毛主席写了信。毛主席在收到信后得知了他的境遇,随即生气到“王恩茂怎么只是个地委书记?”

如此之下,他才被调任南京军区担任副政委。他就是开国中将王恩茂。

毛主席为什么对王恩茂特别重视?这和王恩茂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1913年,当时的中国刚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历史进入了民国时代。可是动荡混乱仍在,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地方上的也是匪患丛生,老百姓的生活可谓是水深火热。

这一年,王恩茂出生在江西永新县禾川镇北门村。年少时候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早早就树立了坚决要斗争的理想信念。因此,只有15岁的他听说红军的消息后,果断在家乡报名参军,后来加入了共青团,并经介绍入党。

1933年,他成为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的秘书。1934年,21岁的王恩茂跟着红六军团远离家乡江西,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他眼看着很多战士在炮火中牺牲,但这些没能让他放弃斗争目标,相反却备受鼓舞,一边和敌人作战,一边总结经验,带领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跟着大部队到达了陕北,成为一名值得信任且久经考验的战士。

抗战打响后,组织上安排他去120师359旅政治部任职,担任宣传教育科科长和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充分体现了组织对他的信任。

为了进一步培养他,1941年,组织安排他去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拔高了认识。学业结束后,他开始担任更多重要的职务。

1944年,组织上经过讨论,决定将359旅改编为南下支队,由王震担任司令员,他担任副政委,带领部队奔赴华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战场打击日寇。但南下的路途并不顺利,在敌人的不断阻击下,部队冲破了重重危险,终于西渡黄河同新四军会师。

随着国内抗战形势的逐渐好转,王震和他带领着队伍向湘中地区挺进,按照组织的安排,他们以衡山为中心,建立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他和王震指挥的队伍重新恢复359旅的番号,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升为政委。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人们以为打跑日本人后可以休养生息的时候,蒋某人又发动了内战。

1946年,蒋某人调集重兵向中原军区发起了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和王震临危受命,指挥少量部队和大量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搏,成功突出重围,返回延安。

一提起延安和359旅,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南泥湾。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无人烟且种不出任何粮食的地方。但他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他带着359旅南泥湾一锤子一镐子的辛勤劳动,让南泥湾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民歌里的那句“塞北的好江南”。

对于这件事,毛主席特别赞赏,南泥湾的事情拍成电影后,毛主席亲自为电影题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鼓励广大干部学习南泥湾精神,勤勤恳恳自力更生。

1949年3月,他担任了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的政委,他和军长郭鹏按照司令员王震的要求,率领部队进军大西北作战。

面对蒋军的主力部队胡宗南集团,他们取得了大胜, 之后再接再厉,把长期盘踞在青海的“西北三马”中的“两马”马步芳和马鸿逵打到了老家,直接攻克临夏,彻底端掉了马家军的老巢。

拿下临夏后,他带着部队继续向高原进发, 9月抵达西宁和第一军胜利会合,之后大部队进入祁连山南麓。

面对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他一边走一边想办法,带领大家攻下了民乐和张掖等县城。同第二兵团会师后,兵锋直指蒋军西北长官公署总部,敌军两个师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决定起义,大西北局面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为了稳固新疆大局,他和郭鹏率第二军进入新疆,面对复杂的局面,他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妥善的处理了各种矛盾和危机。

局势稳定后,他带领部队在天山脚下安营扎寨,带领20多万人,在艰苦的高海拔地区从0开始搞建设。

这么多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每天的各种开销都很大,粮食供应都很困难。一开始部队只能依赖外地输送粮食,时间长了,运输难度越来越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再次发扬南泥湾精神,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自力更生。最紧张的时候,每天他和战士们一起在地里干活16个小时,手上的血泡磨破了多少次。

除了干活,一有时间他就下基层考察,和当地百姓们坐在一起,听取大家的建议,推动土改,让很多没有土地的农民有了土地。经过长期努力,粮食供给基本实现了平衡,社会也稳定了。

1960年,面对自然灾害,拜城县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他得知消息后立刻赶赴县城考察,得知县城的实际粮食产量是7000万斤,而上报要交1亿斤。这显然是高调定额,用百姓的血汗去邀功,他对此气愤不已,果断处理了不少官员,提拔了一批办实事的人。

自然灾害期间,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地区秩序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再加上苏联派特工渗透破坏,出现了一些恶性事件,甚至有干部被策反。面对各种挑战,他一边请示毛主席,一边灵活妥善处理危机。他认为必须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稳定了,其他问题才能解决,于是提出了“五好标准”,要求大家按照标准去建设农村。

1969年的时候,国内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被调离新疆,先是被安排到北京一家工厂工作,后来又被安排到安徽芜湖担任地委副书记。虽然受了委屈,但他毫无怨言,在地委副书记任上也是勤勤恳恳,但每次想到大西北的事情,他就放不下心,总想再做点什么。

1975年,借着军队大整顿的机会,他下决心给毛主席写信,谈了他对生产建设的一些建议,希望自己能够回部队继续工作。

毛主席得知他的情况后,大感意外,直接表示了不悦,说凭借他的能力,怎么只是个地委书记?于是立刻同邓公商量他的事情,认为应该在军区里给他安排个更重要的工作,于是他被安排到南京军区担任副政委。

1981年,为了推动新疆快速发展,邓公又想到了他,派他回新疆主持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新疆的建设步入了正轨。

2001年,王恩茂去世,终年88岁。他作为一个江西人,走过长征路,转战南北,但却把自己后半生都奉献给了遥远的大西北,这份平淡而真挚的家国情怀,值得后辈铭记。

8 阅读:2981

花开无田

简介:观点,看法,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