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之后,中印两国的关系一直紧张不已。
但出人意料的是,时隔4年后,,中印双方如今竟然达成了边境协议,而且还是印度"主动求和"。是什么改变了印度总理莫迪的心态?
印度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提出了一项新的战略,那就是将产业转移的重心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腹地。为什么要这么做,外界议论纷纷。
有观点认为,既然在印度赚不到钱,不如把这些产业留在自己的腹地,让中西部地区也能分享到这些产业红利。
可以说,这一战略转变,彻底打击了印度的侥幸心理。印度曾经奢望,通过打压中国企业来掌握主动权,结果却是,中国干脆不去了,反而将产业转移到了自己的腹地。这下,印度哪里还有谈判的筹码?只能主动求和,祈求中国能够再次给予它以发展机会。
紧接着,10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开幕。这次印度一改以往态度,开始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寻求合作,拥抱中国。他们仿佛意识到抱中国的大腿,才能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金砖峰会前,中印还达成了中印达成边境协议,也就是在边境上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换句话说,印度终于主动向中国"求和"了。
为什么印度会做出这样的重大让步呢?关键在于,印度已经意识到,只有拥抱中国,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越南、印尼等国家都已经主动拥抱中国,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比如,越南正在全面推进中越铁路的接轨,而印尼也引入了中国高铁技术,率先进入了高铁时代。相比之下,印度的产业升级和本土制造业发展就显得十分滞后。
这种局面,必然会让印度感到十分焦虑。尤其是在美国"印太战略"的推动下,印度曾一度与中国产生激烈对抗。但结果却是,印度本土工业化进程受挫,而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到了2024年,对于印度来说,时不我待了。金砖峰会即将召开,这无疑为莫迪政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于是,印度主动释放了善意,提前与中国达成了边境协议,表达了愿意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
但这并非印度的主动选择,而是被迫无奈之举。因为,中国早已改变了前些年对待印度的做法。
这还要从2020年那场边境冲突说起,这件事让中印关系跌入冰点,也让印度失去了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说白了,这几年印度就没能从中国市场赚到钱。
拜登莫迪联手对华说到这场中印边境冲突,我们不得不提到2020年发生在加勒万河谷的边境冲突。那次冲突中,中方损失了4名英勇的战士。而印度那边,则有20多人阵亡,还有50多人被俘虏。
然而,就在此后,印度政府似乎并没有吸取这一教训。在美国的怂恿下,印度政府竟然开始采取一系列打压中国企业的举措。这些行为无疑是在向中国挑衅,试图通过打压中国企业来获得对中国的优势地位。
可惜的是,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印度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印度自身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跨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开始急剧下降。
富士康、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纷纷选择了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土耳其、伊朗等作为新的投资目的地,而放弃了进入印度市场的计划。就连比亚迪也中途叫停了原先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这种"自伤"行为,自然也打击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不愿再投资印度,这意味着印度本土工业化进程也遭到了严重拖慢。与此同时,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屡创新高,超过了1000亿美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场中印边境协议的达成,实际上是印度的一种被动求和。莫迪政府终于意识到,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梦想。但可惜的是,印度的这种觉醒,似乎来得有些太晚了。
中国已经不再对印度一味迁就,而是开始把自己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内地。这种变化,无疑改变了双方的博弈格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外交部证实:中印双方已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