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其他条件不吹不擂,日本的小型月球探测器误差只有55米,实际上真的算很精准了。但真要说日本航空航天水平达到世界顶尖却还是有失偏颇。
实际上,日本这次的SLIM探测器的精准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的预期,甚至刷新了三项世界纪录。
首先是SLIM以“龟式着陆法”姿态着陆月面,这样的方式虽然滑稽,但却意外的没有完全损坏机体——最起码可以与地球通信,并且着陆器配置的导航相机与多光谱相机也实现了开机运行,成功获取了月面图像。
其次,就是SLIM探测器装载的可变型月球机器人LEV-2本身。LEV-2由于自身重量极为有限,不具备与地球直接通信功能,所以它所拍摄的图像数据,是通过LEV-1进行接力中继传输的。这也是极具价值的创新——世界首次在月面实现多台机器人的自主联网通信。
最后,日本SLIM探月智能着陆器实现了100米以内偏差的着陆精度。
航空航天确实是一项精细到极点的庞大工程,但巨大的运算量伴随的是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仅航天器自身的设定和状况会直接影响,甚至大气层、空气湿度等因素都会造成误差。
这么说可能不是很直观。由于登月探测器方面我国的侧重点更偏向于综合性能,就先拿去年我国的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来说——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辅助下,各个阶段几乎都是表现完美。
发射时的入轨精度很高,返回时的轨道和落点也都被精确预报,第一次预报落点和实际落点的坐标测算,两者误差为1580米。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数据几乎是命中十环靶心了。
载人航天相较于小型探测器而言需要考量的更多,难度也更大,可能比较起来也没有特别明显。再拿“航天新贵”的印度引以为傲的“月船三号”作为参考:月船三号着陆器的着陆精度约360米,已经属于相当精准的水平了。
这些实际案例足以验证日本这次的小型月球探测器SLIM按照标准确实算得上“精准”着陆。不过“精准”着陆,并不是意味着“圆满成功”。
就登月精度以及创新的小型探测器携带更多的传感器和仪器俩个目标来说,SLIM的确是成功的。但其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位置而提出的“龟式着陆法”反倒显的太过显眼了。
其不足之处正在于日本骄傲的“精准”着陆过程中太阳能帆板受损出现故障,无法发电,探测器很快就耗尽了电池电量,彻底失联。
登月探索的重点是探索,登月成功没探索就坏了到底算不算成功还是有所争议的。也因此,日本方面宣称的自己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之后第五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还是任重道远。
就目的而言,日本的SLIM无疑是成功的。但就整体航天航空的水平而言,这次成功也只不过是日本达成世界航天强国成就的一块碎片。日本的航天事业尚且任重道远。
月船三号误差太大,是随机着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