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诸侯王多以皇子授封,因此无论是出于其皇子身份,还是作为王国的管理者,诸侯王均需接受相应的教育,作为皇室家族的一员,诸侯王在政治、生活等方面,都获得了其他阶层无法比拟的优待。尽管如此,出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需要,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子,自幼便受到严格而正统的教育,两汉王朝也莫能例外。
而统治者对皇室成员的教育十分重视,原因在于以皇子身份授封的诸侯王,作为王国管理者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作为享有种种特权的皇族上层成员,诸侯王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使其作为与其高贵的身份相符合,维护好皇室贵族的形象,赢得官员和民众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整个王朝的稳定发展。
为以皇子身份授封的诸侯王择立合适的教导者,对维护诸侯王与君主关系亦有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对诸侯王的教育十分看重,故诸侯王无论就国与否都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皇子诸侯王在就国时,君主按制度规定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太傅,以便对其进行教育及辅佐。而暂时不能就国的诸侯王,在居留京师时间也需参与相应的教育活动。
比如,西汉景帝时册封刘彻为胶东王,因为他的年纪幼小不能就国,故在未就国期间在京师接受教育。可见,对已册封的皇子诸侯王,实行教育是君主十分重视的事情,未就国的皇子诸侯王也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
在对皇族成员进行教育时,由谁来进行教授也十分重要。诸侯王太傅,是由中央设置的在日常生活中,对诸侯王进行教育的人员。故在诸侯王未就国时就为其选择合适的太傅,使其在未就国时接受教育,也是他们在居留京师期间,日常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皇帝重视对诸侯王的教育,不只是出于管理制度的要求。提高个人素养来避免诸侯王做出违反律法的行为,也是汉代皇帝不放松对诸侯王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因。
这从东汉章帝时期,杨终对卫尉马廖不能教育其子而进行劝诫,以汉初诸侯王不受教育为例,就可见君主对诸侯王的教育问题重视的原因,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体。
正是由于汉初君主一度忽视对诸侯王的教育,导致诸侯王常不按规定行事而酿成祸患,才使得两汉时期君主对选拔有力的诸侯王太傅十分重视。
东汉时期,诸侯王在册封后更是长时间在京师居住。此时期,虽然对王国二千石官员进行削减,但王国太傅依然存在。尤其是诸侯王未就国时,君主还常常召见诸侯王师傅。
由此可见,中央统治者对诸侯王的教育仍十分重视。除了王国太傅承担诸侯王,在京师居留时的日常教育职责外,君主还为皇太子、诸侯王等皇室贵族组织集体性的学习。两汉时期,君主对诸侯王教育十分重视,诸侯王尚未就国时既有相应的教育制度,也有相应的教育人员。
诸侯王作为皇室贵族,参与相应的礼仪活动,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西汉初期,诸侯王在册封后以定时就国为主要表现,其中虽有一些诸侯王由于被册封时,年龄幼小而延缓就国,但基本以尽快就国为授封的最终结果,故关于礼仪活动的记录较少。
随着王国地位的下降,诸侯王在政治制度中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君主开始有意使自己宠爱的皇子诸侯王延缓就国。尤其到了东汉时期,诸侯王在册封后更是在京师长期居住,甚至有终身都不前往封国的例子。所以,在京师居留期间参与礼仪活动,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诸侯王可参与的礼仪性活动,主要是有严格等级规范的宫廷宴饮。其中包括两种,一种是遵照严格礼制规范按等级限制的官方宴会,一种则是君主举办的允许宗室成员参加的私宴。
对于君主举办的官方宴会,在西汉建立之初,叔孙通初置礼仪规范,高祖建都长安举办的首次宴会中,就申明了相关的礼仪,及对各等级官员及贵族的要求。可见,由君主举办的要求各级官员参与的宴会,对于礼仪制度规范有严格的要求。
同时,由君主为至京谢恩的调任官员举办的官方宴饮,诸侯王也需要参与。由此可以看出,由君主举办的宫廷宴会,在礼仪上对各等级人员进严格规范,但此类宴饮却是诸侯王在京师期间,必须参加的礼仪活动。
当然,除了官方宴会,君主有时也会举办私宴以款待宗室成员。例如东汉光武帝时期,安成孝侯刘赐就因为作为宗室而颇有恩信,多次参与光武帝之私宴,以赐有恩信,故亲厚之,数蒙宴私,时幸其第,恩赐特异。
作为刘氏宗室成员,刘赐以恩宠而可常参与君主举办之私宴。但是,这种私宴不像官方宴会要求严格,相比来说应该算是宗室成员与君主交流与娱乐的活动。
除了宫廷宴饮这类有严格限制的礼仪活动外,东汉时期未就国的诸侯王,还参加一些祭祀姓的礼仪活动。比如,章帝子清河孝王刘庆,由于册封之后未就国,因此常有机会参与此类活动,每朝谒陵庙,常夜分严装,衣冠待明。同时,其他未就国的诸侯王也参与这样的礼仪性活动,至冬,从祠章陵,昭假诸侯王羽林骑各四十人。由此可以看出,参与礼仪活动是未就国诸侯王,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