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被上海88岁独居老人将300万房产赠送给水果摊店主的事震惊到了。
这位老先生姓马,原本是一名退休工人,老伴去世得早,只有他和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相依为命。没想到马老先生的儿子有一天意外猝死,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后,便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实际上成为独居老人后马先生家门庭若市,不是有同小区的老太太找上门,就是有亲戚频繁来探望。可惜,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安了好心的。前者想住进老先生家里狠狠捞钱,捞到满意了就走人。后者只想着哄他写遗嘱,把财产留给自己。
老先生严词拒绝了不怀好意的老太太,也跟没有半点温情的亲戚断绝了来往。
刚好老先生小区楼下有个水果摊,店主名叫小游今年35岁,三年前一家五口从河南到上海卖水果,就住在水果摊旁边的简易棚里。
孤独的老人平时不爱说话,唯独喜欢孩子,他隔三差五就会买零食和玩具给小游的三个孩子,时间长了就跟小游一家熟悉起来。
老先生儿子半夜三更在房间猝死时,他没有人可以求助,只好跌跌撞撞去找小游。儿子的葬礼没有一个亲戚到场,是小游帮他捧着儿子骨灰盒,陪他买墓地将儿子安葬。
后来老人摔跤昏迷不醒,也是小游将他送进医院,没有一个亲戚前来探望,只有小游从头到尾陪夜看护,直到老人康复出院。出院后的老人主动邀请小游一家搬到自己家中,与自己共同生活。
从那以后老人不再孤独,有热饭热菜吃,有干净衣服穿,有孩子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叫爷爷,他终于享受到了儿孙满堂的家庭温暖……
02 人到晚年财产都是身外物很多人都担心老先生被小游欺骗。实际上小游并不知道老先生会将房产赠与自己,只是纯粹地想为老人尽点心。从老先生的谈吐和举止能看出来,他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有很强的防御心理,不会轻易相信他人。
老先生不仅将300万房产以意定监护的方式赠予小游,还把自己的存折、银行卡以及儿子的遗物全部交给小游,并且把小游名字报到单位。以后丧葬费由小游领取、身后事由小游处理。
他还叮嘱小游,不要给自己买好的骨灰盒,留钱给孩子买糖吃,人死了就是死了,不知道了。
小游觉得遇到老先生获得这么多意料之外的财富,是自己走远。但老先生却认为,遇到小游得以安享晚年是自己走远,对于他来说,钱和房子都是身外之物,死了带不走的。
这是纪录片《和陌生人说话》最新一期《余生只信陌生人》中的真实故事,让人感动落泪的同时,也让很多中老年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晚年,毕竟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谁都逃不掉。
六七十年代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孩子大了分布在各个城市,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有些没有条件跟父母共同居住,有些有条件的儿女也不愿意跟老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有老伴的还可以相依为命,万一老伴先走一步,就剩自己孤零零一个人。还有部分家庭失独,或者孩子患有各种疾病,更是面临着晚年凄凉的空巢局面。
03 老年人最大的绝症是孤独在浙江省的玉环海山乡,有位叫黄赛英的老人就是一位空巢老人。黄赛英今年85岁,有三个子女都在外地打拼,他们已经两三年没有回家了。
黄赛英的身体不好,长年累月饱受病痛折磨,因为行动不方便,她每天不做早饭,午饭和晚饭一起做连吃两顿。
她的饭菜很简单,通常都是一碗米饭一碗汤一份小咸菜外加一份小鱼干。黄赛英说孤独的煎熬是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我的家中没有一只鸟飞过,没有一个人来看我"。
远行的孩子能早日归来,就是黄赛英最大的心愿。而黄赛英又是无数空巢老人的缩影,也是部分即将步入晚年生活的中老年人的未来……
老年人最大的绝症,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缺乏亲密关系的陪伴,所以就有一种鳏寡效应。鳏寡效应指的就是许多人在配偶逝世的三年内相继去世,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天或隔一天就追随另一半而去。
英国社会科学家曾经调查过58000对夫妻,发现至少有12个人在丧偶的当天死亡,另外40个人在丧偶10天内死亡,还有更多人在丧偶6个月内死亡。他们死亡的原因包括癌症、心脏病、自杀等。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预防自杀——全球要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10万名70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超过51名选择自杀。
很多老人即使一个人坚强地活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不便,最后深居简出干脆跟社会脱节,让生命进入一种社会性死亡停滞状态。
虽然目前还年轻力壮,但每当看到如马老先生和黄赛英这样的老人,还是有种唇亡齿寒的感觉,曾经想过等以后老了,几个家庭的老人抱团养老,实在不行就去养老院。
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夫妻二人,实际上养老院才是最好的归宿。
04 儿孙满堂却无依无靠作家戈舟曾经利用一年时间写下二十多个空巢老人的垂暮故事,真实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老人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李老夫妻的故事就是大多数当代老人的写照。
李老夫妻一个七十岁一个六十八岁,都是退休的研究人员,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各自买了一百五十平方的大房子。按理说他们可以分别在两个儿子家生活,然后老夫妻在一起游山玩水,日子过得不要太潇洒。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退休初期老两口还是很逍遥的,但随着年岁增大身体每况愈下,他们一个严重心脏病一个严重高血压,两个人后来只能在家里相依为命了。
其实两个儿子一百五十平米的大房子,无论哪一家老两口住过去都很宽裕,何况他们也有退休金和医保险,根本不会给儿子们造成什么负担,可惜两个儿子没有一个主动开口请他们去住。
现在的年轻夫妻跟老一辈不一样,他们更讲究边界感和私密空间,在北上广生活压力大,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被父母扰乱。
于是李老夫妻想到了请保姆,但是现在的保姆费用高,却给不到应有的服务。而且在家庭这种绝对私密的空间里,两个孱弱的老人面对身强力壮的保姆,始终是弱势群体。
终于在一次老两口共同生病住进医院又出院后,他们决定进养老院。老两口预订了比较正规的,管理相对严格的家庭式养老小公寓,一日三餐有服务员送饭,业务人员会随时巡查老人身体。
去养老院的前段时间,他们整理了儿孙所有的照片。
住进养老院除了养老金卡、身份证以及孩子们的照片,其他的似乎都不需要带了。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决定,那就是如果其中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紧随其后。
05 未雨绸缪珍惜身边人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当人真正老了,没有儿女在身边,就是这么孤苦无依。
有老伴的还好一点,独自一人如上海的马老先生和海山乡的黄赛英老人,就是在熬日子。所以马老先生才感觉到小游的陪伴难能可贵,黄赛英老人活着的信念就是等儿孙们回来看望自己。
人到晚年一直都是非常沉重的一个话题,年龄越大越有感触。
上海的马先生幸好还有一套房产和养老金,李老夫妻也是有房产有一切保障的人,所以他们不至于死在房间无人知。但太多农村空巢老人,只有"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和水儿子(投水)。
这背后是没有孩子照顾,没有好身体,又没有钱进养老院的绝望。
父母将儿女养大,羊羔尚且知道跪乳乌鸦尚且知道反哺,虽然早已不提倡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如今看来养儿防老是最大的骗局,但身为儿女再忙再艰难,也不能将年迈的父母当成负担和麻烦。
有条件的,如李老夫妻的儿子,完全可以将父母接到身边,再请个保姆在家中。没有条件的,如黄赛英老人的儿女,至少要做到经常回家看看。至于无儿无女又没有保障的老人,希望社会能多点关爱。
不过归根结底,求人不如求己。
现在还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一定要未雨绸缪多为养老做打算,多珍惜身边的伴侣,人生路走到尽头陪伴在身边的只有老伴。另外身体是一切的本钱,切记不要在年轻的时候不拿身体当回事,老了后悔就来不及了。
现在老人的人生,就是我们未来的人生,对老人多点孝道和照顾,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文章最后,希望天下老人都老有所依,都能有幸福的晚年。
——END——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人谁都有老的一天 你怎么对待父母 你将来的孩子就怎么对你,言传身教 不管有没有血缘做人不能太薄情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