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禹
8月2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在深圳开幕。
在8月30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指导的“全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以《加快实现微短剧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迭代升级》为题发表主旨讲话,认为当前行业生态日渐清朗,发展总体态势明显好转,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进入了转型迭代、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另外,微短剧在内容质量、商业模式、精品创作和传播效果上,距离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差距。同时,广电总局网络司从4个维度布局微短剧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并对微短剧精品创作提出了最新要求和发展方向。
(一)
主旨讲话首先从七个方面诠释了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在精品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当前,微短剧的负面内容大幅减少,违规剧集直线下降;作品水平明显提升,一批优秀微短剧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积极赋能千行百业,“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实现微短剧与文旅互惠双赢;有力拉动线上经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头部电商平台以及链家、美团等生活服务平台均积极布局发展微短剧;出现资源人才聚集效应,各类主体踊跃参与;高新技术加速应用,微短剧为AIGC提供了重要应用场景;海外市场稳定向好,全球用户稳中有升。
应当讲,微短剧的异军突起,并成为当下传播最为广泛的视听艺术形式和影视行业最大的风口,为全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样存在着泥沙俱下等现象,这是所有艺术形式均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广电总局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创作,多措并举实施正向引导,在坚持系统观念的同时,强化顶层设计,从而让微短剧行业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可以说,目前微短剧赛道已经进入到转型迭代、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主旨讲话直言不讳指出当前微短剧所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内容质量上,仍然参差不齐,‘次品’不时冒头;商业模式上,唯流量的‘产品’思维一时难以扭转;创作上,盗版侵权、收费不规范等问题突出,有价值和艺术追求的‘作品’发展空间受限、利益受损;在传播效果上,出圈‘精品’还不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以说,对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短板所进行的阐述,既开诚布公,又直言不讳,以实事求是、不护短的态度还原了微短剧当前的行业生态,显然,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对于厘清行业发展脉络,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在对成绩与问题进行了充分分析之后,主旨讲话从4个维度阐释了微短剧迭代升级的实践逻辑和创作方向,并描摹了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实践路径,具有极强的行业指导性和实践性。
——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传播不良价值观的微短剧“次品”,坚决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坚持系统观念,一直是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在推动微短剧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方法论。也就是在谋划微短剧管理工作时,始终站在网络视听行业甚至是广播电视行业全局视角设计和策划微短剧行业发展路线图,从而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其中,坚持正向引导与强化监管双管齐下是重要手段之一。从现实层面来讲,微短剧行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着动力转换与供给侧创新的现实逻辑,其主要表现在传统创作手段与微短剧多元化表现形式上的不匹配,高数量作品与精品之作间的不平衡等。而要逐步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两年来,广电管理部门坚持实施“黑名单、黄名单、白名单”机制,持续强化对违规有害内容的监看处置,督导平台自查自纠,对违规内容、违规小程序或账号、违规小程序主体、小程序分发平台、内容制作主体等,及时严肃处置并通报。根据行业自查及第三方监测数据,市场中发现和处置违规微短剧的数量已经从半年前的单月200多部直线下降到如今的单月30余部。
尽管目前“次品”数量不大,但危害性极强,特别是小程序类微短剧是重灾区,低俗庸俗、色情擦边等“次品”不时出现,传播又很快,这会极大败坏整体向上向好的行业形象。
严格来讲,正是广电总局通过采取持续整治“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优化创作环境等创新举措,从而为微短剧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也是冯胜勇所谈到的“必须严厉打击、毫不手软,而且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坚决把违规作品打压下去,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去,不给‘次品’发展空间”的题中之义。
——大力推动平台“反哺”,让流量向好内容倾斜,坚决扭转买量投流的“产品”思维。
无论表现形成和呈现方式如何变化,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新形态,创作本质仍然需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这也是广电总局坚持“规范+引导”双护航,推动微短剧逐步成为精品创作和主流价值观传播阵地的使命所在。
今年以来,广电总局指导重点平台出台“反哺”措施,亦是促进微短剧精品创作的创新举措。该措施通过现金补贴、流量扶持、商业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分配机制由流量推广向内容创作倾斜,改变当前小程序微短剧利润分配倒挂的现象。同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还建立了投流动态监看机制,每周梳理主要平台微短剧投流情况,对投流热度较高的微短剧实施重点监看。
回归优质内容,营造精品创作氛围,并不是管理机构一家之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行业、全产业链拧成一股绳,方能推动微短剧精品创作蔚然成风,显然,广电总局指导推出的“反哺”措施,既是点睛之笔,更是行业风向标。
主旨讲话再次向全行业呼吁,横屏竖屏都要水平,要少念“生意经”、多念“创作经”,防范过度强调商业回报、过度依赖投流运营,减少忽视内涵品质的流水线微短剧。
目前,在监管升级和用户需求升级双重背景下,剧情人设套路化、题材故事同质化和粗制滥造的微短剧“产品”,其市场极度饱和、受众喜好度骤减,希望行业能够清醒面对,多一分创作信念、少一分商业心态,真正把资源投入到打造好作品上来。
严格来讲,上述两项举措均是坚持系统观念施政的重要体现,既是追根溯源之举,也是激浊扬清之策,其根本点就是要构建起精品创作良好氛围和态势。
(三)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营造规范有序的创作环境,让微短剧回归“作品”属性。
有着天然互联网基因属性的微短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其创作、传播、呈现方式等方面既有相通的共性之处,也有富有个性的鲜明表达。
微短剧与其他影视形态一样,内容是根基,“作品”是其根本特征,良好的“作品”形象和创作生态,是行业长久存在和繁荣发展的基础。
严格来讲,广电总局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是推动微短剧发展新局面、新突破的关键一招,其基本内涵是要做到全局和统筹设计,而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则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必然逻辑。
比如,在政策保障上,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结合,坚持管源头、管内容、管机构、管行为、管人员“五管齐下”,出台了“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出台了《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出台了《网络微短剧小程序管理办法》,构建起了微短剧管理的四梁八柱。
另外,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还通过主动命题的方式,积极将微短剧与社会经济发展大势紧密结合,推出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在全国掀起文旅热。与此同时,在本次研讨会上也正式推出“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创作计划。
广电总局还采取了打击盗版侵权、规范收费行为、指导行业协会组建专家队伍和加强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持续优化创作创新环境,共同维护公平有序健康的微短剧生态。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更加坚持创作初心,一大批用心、用情、用功策划制作的微短剧内容不断涌现,微短剧“作品”已经汇聚成为行业主流。
——深化创作提升,加强有效引领,让“精品”理念在新赛道扎根。
强化顶层设计的另一个方面,则体现在政策扶持和正向引领上。比如,广电总局将微短剧纳入到总局精品扶持等工作机制,对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达到较高水准的微短剧,在资金帮扶、播出调控、宣传推广、文艺阅评、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支持,树立行业标杆、增强发展信心。总局还出台了丰富大屏21条举措,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网络视听精品开始进入大屏播出;包括网络微短剧在内的网络文艺,也在逐步纳入全国各类评奖参评范围。
另一方面,则通过持续开展网络视听节目季度、年度推优工作,从源头上狠抓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形成了引导扶持的长期工作机制,指导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微短剧项目,真正起到了明方向、正导向、促创作、抓精品的正向引导作用,行业的精品意识蔚然成风。
微短剧之所以受到更多观众喜爱,在于微短剧回到了讲故事的初心,不管剧情的反转多么戏剧化,被吸引的核心还是在于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这也是微短剧的魅力所在。
广电总局把打造精品微短剧紧紧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建立了重点选题规划前置指导机制,动态制订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重点目录,每季度对重点平台做一轮调度,每周精准指导一家平台。
在此基础上,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还积极倡导和支持13个省(区、市)出台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如上海设立每年5000万微短剧产业引导经费,推出“繁花”“优才”“出海”等一揽子扶持计划,浙江杭州余杭区设立2亿元网络微短剧发展资金和扶持政策“黄金十条”,北京启动“首亮微光”扶持计划,对单部微短剧的奖励资金最高达300万元,山东和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了微短剧影视产业基地等。
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长剧到短剧……微短剧的出现与发展,可以说促进了艺术表达和创作方式的创新,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从4个维度布局微短剧迭代升级的实践逻辑,既有宏观政策导向指引,又有创作和管理的具体举措,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对于引领微短剧精品创作和行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