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世人称我“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

妹菡寻史 2022-10-04 17:17:40
说在前

我叫欧阳修,后世称我为一代文宗,但其实我也只不过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罢了。

我家是书香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曾经在朝中为官。但是父亲早逝,悲伤的母亲带着年仅四岁的我去投奔在随州为官的叔父。

虽然年幼丧父,但是我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好母亲,也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好叔父,他们为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告诉我要做一个像父亲和叔父那样正直的人。

一、仕途坎坷,努力上进

我出生在官本位的大宋王朝,而我的家人也大多入仕。作为这个大时代的一员,我自然也想通过科举,成为一名好官。

十七岁那年,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是失败了,不过我不会放弃我的梦想的。

直到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我才中了进士,但是却只是小小的二甲及第,其实我心里是有些不服气的,我觉得我可以获得更好的排名。

进入官场以后,朝廷给了我西京守备推官的差遣,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实职,我将在那里开始我的职场生涯。在西京,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和我有着一样的兴趣。

我从小在是在叔父的教育下长大,我并不喜欢现在奢靡文风。大宋承平日久,连写文章都是奢靡糜烂的骈文,早已没有了秦汉时的豪迈,这不应该是我大宋男儿该写的东西。我想改变现状,改变这个在和平中逐渐堕落的大宋,那我就先从大宋的文风开始吧。

我和朋友们潜心研究古文,只为有一天可以将秦汉古风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我在西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个国家繁荣和贫穷并存,忠诚与腐败纠葛在一起。我们的国家没有我想的那样繁荣昌盛。就算是这西京洛阳府,也在表面的繁华之下埋藏着太多的黑暗。

对此感到十分的愤怒,但是也同样无可奈何。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人微言轻,又能做什么呢。现在只能是努力研究学问,看看能不能改变这浮夸,奢靡的文风。

后来的我被调回东京开封府,朝廷又给了我一个差遣,让我去编书。编书也好,清净啊,正好我可以安心的去研究古文,去实现我的梦想。但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改变我了一生的人,他的名字叫范仲淹。

范仲淹对事情总是充满了热情,他正直,但是又不缺乏灵活,我在他的身上完全没有看见其他士大夫的那种慵懒,骄傲的感觉。我在诗里写道:"煌煌七星文,照曜三尺冰。此剑有人间,百妖夜收形。"而范仲淹就像是我诗中的那把利剑,要斩尽这些影响着大宋国运的魑魅魍魉。

二、支持变法,崇尚新风

在回到京师以后,我被派遣前去修书。在崇文馆我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这里我和未来的战友范仲淹一起起居,讨论。年轻的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感情越来越深,发现原来我两是一类人,我们想做出改变,改变大宋王朝的现状。

我们对当前的大宋现状感到十分的担忧,国家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大,土地兼并也愈发严重。

大宋的很多官员都是靠着祖辈的光荣荫补上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而当今圣上,还很年轻。我们想改变,想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我们又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上书皇帝,最后我们的政策得到了陛下的支持,他支持我们去改变这个逐渐堕落的王朝。于是,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我们将满腔的热血投入到了改革之中,我们果然遇到了阻力。改革触及到了太多太多人的利益,他们对我们群起攻之,想要致我们于死地,他们诋毁我们,谩骂我们,但是我们不会放弃的,我们要拯救这个伟大的国家。

但是我做错事了,反对者向皇帝上书说我们是在搞党争,在祸乱朝纲。我想为朋友们上书,于是写了一篇《朋党论》,上奏给皇帝,我在里面写道:"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我觉得我们都是君子,我们做事怎能称作结党呢,只有小人才会结党。但是我没想到皇帝在这个关键时刻顶不住压力,他放弃了我们,我们的改革,就此失败了。

我和范兄,还有其他人,一个个被排挤出了朝堂,我作为改革派的一员,被贬到了滁州当知州。

心灰意冷了,我们为新政拼尽了全力,我们是真的想改变这个国家,但是来自反对派的打击,和皇帝对我们的背叛,让我觉得还能怎么样呢。失败了,我们的尝试最后还是失败了。范兄被贬到西北,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那个我们曾经努力拼搏和奋斗过的开封城。

在滁州城,我总算清闲下来,我在这里写下了传世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我好像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热血了,但是从小的教导,让我哪怕慵懒,却也将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我不能因为自己的颓废,怠慢政事。

三、重回朝廷,主考科举

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热血,大宋的保守派势力太多强大,他们根植在整个大宋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就算是皇帝本人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我被召回了朝廷,回到了这座令我们怀念又愤恨的开封城。皇帝任命我修唐书,这次我不会再那么草率的去反抗,我要慢慢的通过努力改变这个王朝,那就从梦想开始的地方,变更大宋的文风。

嘉祐二年,皇帝任命我当礼部科举主考官,主持当年的科举,作为本次主考官我自然要反对那些不实用的文风,这是我好不容易才获得的机会,我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士子们的文士风气。

当时的有个很著名的写作派别叫做太学体,就是通过在做策论的时候在自己的考试文章中加入很多的生僻字,最后连考官都认不出来,让考官误以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很高,以达到高中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文章大多浮夸,没有实物。而我一向推崇武实,自然对这种文体深恶痛绝。

作为本次的主考官,我有权利决定谁将高中,谁将落榜。我将这次考试的只要使用太学体的生员全部戳落,没有一个写太学体的考生可以躲过我的法眼。

我成功了,经过了这次的科举,再也没有人去关注那些浮夸的文体,考生的策论也逐渐偏向于物实,大宋的文风由此大振。

随后不久,我先后坐上了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高位。但是现在的我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我只能在任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这个国家可以变得更好吧。

熙宁二年,后辈王安石再起变法,但是他的改革太过激进了,哪怕是我也无法认同。我毕竟已经老了,在我这一生中见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可能连我自己的思想也变得保守了起来。我已经没有办法再为大宋做更多的事情了,我知道我离邮件灯枯已经不远了。

四、辞官退职,安享晚年

我的年纪大了,已经不能再做更多的事情了。熙宁年间我数次辞官都被朝廷拒绝了。直到熙宁四年,我终于如愿以偿的退休了。

离开了朝堂的我来到了颍州定居,在这里我终于安稳下来,不用再考虑那些政事国事,有的只有属于我一个人的清净。退休后的我其实很想去游览游览大宋的大好山河,但是我的时间却不多了。我是多么的想去看看这天下的美景啊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这样的生活才是我现在想要的。

熙宁五年,我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个我为其忙碌了一生的大宋。

我的一生有着波澜壮阔但是也有着平淡如水。我为大宋留下的大多只有一篇篇的华丽诗词,这是我最大的财富了吧。

结语

欧阳修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波澜。从幼年丧父到长大成人,他的母亲和叔父都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年轻时候的欧阳修也不是一个守旧和传统的人,他对外来充满激情和想法,和范仲淹等人一起变法图新,虽然失败了,但是依旧值得敬佩。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看出问题,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敢于去改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呢?所以欧阳修同样值得人们敬佩。

他的一生交出来很多的弟子,这些人大多都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例如曾巩。接连后来接过了改革大旗的王安石也曾受到欧阳修的提携。而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也非同一般,他不但留下了许多的传世佳作,更是改变了当时宋代延续唐末的浮夸,形式主义至上的文风。欧阳修为后来宋朝的文化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洵曾经这样评价过欧阳修:“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回顾欧阳修的一生,是无与伦比的潇洒。

1 阅读:13

妹菡寻史

简介: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