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铠甲是士兵和将领的重要防具,能够有效地抵挡敌人的刀剑和箭矢。然而,铠甲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沉重而闷热,尤其是在夏天,穿着铠甲作战,会让人汗流浃背,难以忍受。
因此,有些人在战斗结束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脱掉铠甲,享受一下凉爽的风。但是,这样做却有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那就是卸甲风。
卸甲风,是一种由于战斗后突然脱掉铠甲,导致身体受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引发中风或心脏病的疾病。
这种疾病在古代军中十分常见,也十分危险,很多人因此而丧命。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大将,以勇猛善战而闻名,曾经率领十万军队横扫天下,击败元朝和蒙古的军队,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身体强壮,战功赫赫,深得朱元璋的重用。
元末时期,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国内动荡不安,盗匪和起义军蜂起。
常遇春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他从小就饱受元朝的压迫和剥削,不得不辛苦劳作,却难以养活自己。
他的父亲因为无力交纳重税,被元官吏残酷地杀害,母亲也因为悲痛过度而早逝。常遇春无依无靠,只能四处流浪,寄人篱下,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天无绝人之路。
常遇春天生体魄强健,勇敢善战,不甘于平庸的命运,心中怀有报仇雪恨的志向。他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渴望推翻元朝的统治。
他曾经参加过一些农民起义,但都因为领导无能,或者内部分裂,或者遭到元军的镇压,而以失败告终。常遇春因此深感失望,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直到1355年,常遇春遇到了朱元璋。
他深感朱元璋与其他起义将领的不同,朱元璋的军队训练有素,不会动百姓一分一毫,且他身为主帅,对待士兵将领也像亲兄弟一样。于是常遇春决定投奔朱元璋麾下。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常遇春已经成长为朱元璋军的大将军,这一年,朱元璋派遣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
衢州是浙西的重镇,元朝在此驻有重兵,由足智多谋的元将伯颜不花统领。
当常遇春率领马、步、水三军到达衢州城下时,看到城墙坚固,壁垒森严,固若金汤。
于是,他先派奇兵偷袭南门外的小城,趁元军不备,突入城内,毁其所架之炮,放火烧毁元军的粮草和军械,造成元军的混乱和恐慌。
然后,他又分兵围攻衢州的六门,建造高层的攻城车和攀登器械,用火箭和石弹对城内进行猛烈的轰击,攻围甚急,令元军防不胜防。
元军甲士万人,不久便崩溃下来,衢州沦入了朱元璋的手中。
至明朝建立前,常遇春为朱元璋屡立战功,深得重用。
但这样一个能攻善战的将军,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爱杀俘虏、屠城。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
为此,朱元璋多次多次告诫常遇春,不要杀那么多人,只要土地没有百姓耕种怎么办?
但常遇春还是照杀不误。
《明史·常遇春传》: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常遇春戎马一生,是一个有特别作战特点的将领。他喜欢单枪匹马冲入敌军,斩获敌军首级,但常遇春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士兵了,而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不过,这种行为却也是他年纪轻轻就暴毙的原因之一。
常遇春暴毙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军西征元朝陕西地区,打算彻底消灭元军的残余势力。
当时元朝在陕西的守军将领是李思齐,此时的元军已经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无法与明军抗衡。
明军攻克了凤翔,李思齐带领部下逃往临洮,想要坚守西北。明军紧追不舍,李思齐力竭投降,陕西全境沦入明朝的控制。
元顺帝得知陕西失陷的消息,十分惊慌,担心明军继续西进,威胁到他的根据地上都。他想要趁明军主力在西北的时机,发动一次反攻,夺回北方的失地。
他命丞相也速率领元军精锐,向北平发起进攻,希望能够打一个翻身仗。也速率军沿着大运河南下,一路攻破明军的防线,兵锋直抵通州,距离北平只有一步之遥。
常遇春此时正在北平镇守,他得到元军反攻的情报,立刻向朱元璋报告,并请求增援。
朱元璋立刻派遣大将军李文忠率领步卒八万、骑士一万,与常遇春会合,共同抵御元军。常遇春和李文忠分别率军从北平和保定出发,迎击元军。
元军闻讯,惊慌失措,不敢与明军正面交锋,转而向北逃窜。
常遇春立即率军紧追不放,追杀了千里之遥,斩首数千,俘虏数万,大败元军,也速率军溃不成军,也速率本人也被俘虏。
但常遇春却也疲惫不堪。
战斗结束后,常遇春回到营帐,因为身上的铠甲太热,就立刻脱了下来,想要乘凉。
不料,草原上的寒风一吹,他的身体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他的亲信将他抬回帐中,用热水熏蒸,但已经无济于事。第二天,他就断气了,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的死,让朱元璋十分悲痛,他亲自为他写了祭文,赠予他开平王的封号,还为他修建了庙宇和陵墓,以表彰他的功绩。
常遇春的死,也让后人警醒,卸甲风是一种不可小觑的疾病,古代军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否则就有可能步常遇春的后尘,成为卸甲风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