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坛酸菜的正宗做法,实证甲骨文是1.1万年前上山文化有虞氏创造

永卓学周易 2024-06-29 09:19:50

商代流行的甲骨文,其实是1.1万年以前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使用的文字,只不过是因为商代时大量刻在甲骨上保存至今。

比如甲骨文里的“鹵”字,就是1.1万年前浙江有虞氏煮海为盐的生动写照。

甲骨文里的“鹵”

所谓“鹵”,就是盐的意思。字形上看就是在田里面晒出来的盐。

《廣韻】就说:

鹵,盐泽也。天生曰鹵,人造曰盐。

人类生存离不开盐,而最容易获得盐的地方,就是海边。

把海水围成田,自然晾晒之后就能得到海盐。

如今的海边还有大量的这种盐田。

除了利用太阳晒的方法来获得盐,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人很早就开始“煮海为盐”。福建考古发掘出土多件煮盐工具,证明最晚在8000年前的人们就利用海水煮盐。而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煮盐人则是“宿杀”,也就是山东一带的夙沙氏。

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说文》

当然,在发明煮海盐之前,最早最简单的方式还是在盐田里面晒盐。也就是甲骨文“卤”字呈现出来的样子。

晒盐田这种方法随着有虞氏的迁徙,逐渐传播到内陆地区。

接下来说说古人用这些盐来干啥。

金文里面有个“覃”字,是一个坛子上面画着一个“西”。所以,“覃”的本意就是“墰(坛)”。

“覃”字是个腌酸菜的坛子

看起来很形象,就是在坛子里腌酸菜的样子。

肉也可以腌

由于用盐腌制之后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且风味独特,所以“覃”后来的意思是滋味长久。

覃,长味也。——《说文》

金文里“覃”字的上半部分是个“西”字,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看起来像个卤料包的样子。

但是甲骨文里的“西”字则是长下面这个样子,并不像卤料包。《说文》里面则说这像个鸟巢。但是我们想一想也知道绝对不可能,这肯定是要放到坛子里面腌制的东西。

甲骨文“西”

这么一看,答案就很明显了,“西”字就是一片要腌制的大白菜叶子。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西”字就是一片要腌制的白菜叶子。

“西”字就是一片要腌制的白菜叶子。

“西”字就是一片要腌制的白菜叶子。

我国就是白菜的原产地,古时称“菘”,最早的种白菜的记载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录》:“陆逊催人种豆、菘。”可见上山文化有虞氏所在的浙江一带是最早种白菜的地方。

腌酸菜是为了便于储藏,如今浙江绍兴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着夏秋季节做腌菜的传统。这是为下半年至来年初春做下饭菜的准备。各家各户都把田间种的白菜收割回来,放在太阳下晒瘪,再堆放在墙角边,上面盖上麻袋,让它发酵。最后把发酵好的白菜叶在大陶缸里,洗干净脚来踩腌菜。

腌酸菜,用脚踩

记载了1.1万年以前有虞氏月令传统的《礼记月令》就说:

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

所谓的“畜菜”,就是腌菜,留着过冬吃。这个方法也是脚踩,老坛酸菜牛的正宗做法。

畜菜的“畜”,原本也是腌酸菜的样子,底下是一个“卤”字,表示用盐来储存白菜。

畜是用盐来储存

仲秋之月是建“酉”之月,甲骨文里的“酉”字不仅有尖底酒瓶的样子,也有平底酸菜坛子的样子。

甲骨文“酉”

0 阅读:0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