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冠军到教练,剑胆雄心今犹在

星云啊 2024-07-26 08:30:50

1984年,11岁的王海滨开始接触击剑。为啥是84年?因为那年栾菊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拿下了中国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击剑金牌。这一下子让击剑这项运动在国内火了起来,小王也跟着进了南京市公园路体校。

王海滨从11岁开始练击剑,到19岁参加奥运会,这8年里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过,王海滨的奥运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多次与金牌擦肩而过,每次都是差那么一丢丢。但你们听听他怎么说的:"残缺才是美。"这种豁达的心态,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王海滨第一次参赛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那时候奥运村里有很多新鲜玩意儿,保龄球啊,电子游戏啊,玩得不亦乐乎。结果玩多了发现拿不动剑了,赶紧收手。

1994年,王海滨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雅典世锦赛上,他和叶冲、董兆致组成了被称为"三剑客"的梦幻阵容。他们一举拿下了中国男子花剑历史上的第一枚世锦赛奖牌,一下子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男子花剑也是有实力的。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因为翻译出错,他们队晚到了赛场。千里迢迢来参加比赛,结果因为时间搞错差点错过比赛,这得多郁闷啊。不过王海滨他们还是顽强地打完了比赛。虽然没能拿到奖牌,但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真的让人佩服。

1999年,王海滨遭遇了重大挫折,膝关节内侧韧带撕裂。这对一个运动员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但是他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愣是赶上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

悉尼奥运会的那场比赛,简直就是一部大片啊。44平,最后一剑决胜负。王海滨说,当时他一回头,看到队友和教练眼巴巴地看着他,那压力瞬间就来了。

你们能想象那种场景吗?感觉整个中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那得多大压力啊。最后一剑,双方打成了"两可剑",就看裁判怎么判了。结果,银牌。

王海滨说,当时想了很久这最后一剑。后来当了教练,他就告诉自己的学生,决赛最后一剑绝对不能打两可剑,必须干脆利落地解决对手。这就是经验啊,有时候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退役后,王海滨去法国留学,学习法语。就是为了以后在比赛中能更好地跟裁判交流。这也太拼了吧?为了击剑,连外语都去学了。而且他还加入了里昂的一家击剑俱乐部,继续深入研究击剑。这种求知欲和对击剑的热爱,真的让人感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王海滨和他的"三剑客"兄弟们又回来了。那时候他们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身体素质肯定不如年轻小伙子。

王海滨说:"我们知道怎么练,我们会算着打,跨多少个弓步能打到对手。"这不就是所谓的技巧弥补体力吗?高手就是高手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王海滨作为主力,却在最后时刻被换下。但是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问教练:"怎么样能赢,这是最重要的。"这份大局观,这份为团队着想的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后来王海滨转型当教练,带出了奥运冠军。他说最满足的时候,就是看到自己的弟子站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升起来。从运动员到教练,王海滨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传承,什么叫责任。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其实很短暂。从11岁开始训练,到30多岁退役,这20多年里,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汗水。而退役后,如何继续为自己热爱的运动贡献力量,王海滨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乡亲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剑",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学习,也可能是某项兴趣爱好。让我们像王海滨一样,握紧手中的"剑",勇往直前,在人生的赛场上挥洒汗水,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0 阅读:8

星云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