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反唐1年后被杀,史思明6年后被杀,为何安史之乱却打了8年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3-11-18 11:39:19

755年12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随即率领15万步骑大军从范阳南下,仅1个月时间,叛军就攻破了洛阳,从范阳到洛阳全长700公里,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安禄山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楚,就是直捣两京。

不久安史叛军又在灵宝之战击败哥舒瀚,紧接着攻破了潼关,潼关一破,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立即向剑南(今四川)逃去,长安随即失守,唐朝两京失陷,天子逃走,士气低落,立国一百余年来,唐朝都城首次被攻破。

为了平定这次叛乱,唐朝用了整整8年时间,安史叛军先后换了四任首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唐朝先后换了三任皇帝(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最终叛乱才被平定下去。

在这8年中,安禄山1年后被杀,史思明6年后被杀,为何安史之乱却打了8年?

安禄山一、叛军组织严密、素质极高、战斗力超强

“擒贼先擒王”这话在唐朝根本不适用,安史叛军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皇帝死了有人顶上,高级将领死了中层将领上,中层将领死了低级将领上,前线士卒全部战死后,预备队上,完全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姿态,不战斗到最后一人,这仗就不会结束。

安禄山占据洛阳之后就开始称帝,一年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作为安史叛军的最高领袖,安禄山之死丝毫没有影响叛军继续跟唐军作战,安史之乱继续进行。

唐军反攻长安时,爆发了香积寺之战,15万唐军对抗11万安史叛军,这一仗的惨烈堪称冷兵器的巅峰,任何一方的计谋都被对方识别,逼得双方进行硬对硬的互砍,双方20多万军队,什么谋略也不用,就是列阵对砍加骑兵迂回。

香积寺之战

前线士兵打光了,基层将领上,将领打光了,预备队上,预备队打光了,战争才结束,硬生生地打成了1:1的消耗战,叛军被斩首6万,被俘虏2万,唐军阵亡7万,在战场上平均1个小时有2万士兵阵亡,最终唐军依靠人数优势取得了惨胜。

冷兵器时期的战争,由于通讯信息不发达,难以指挥,在战场上伤亡达到10%就会溃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彭城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是如此,像唐军与安史叛军这样伤亡超过50%以上还死战不退的,极其罕见,这就是唐军及叛军超强的战斗力、超高的军事素质以及严密的组织能力。

公元759年,史思明在解了相州之围后,杀死了安庆绪,成为安史叛军新的首领,战争继续进行,此时离安禄山被杀已经过去2年了,3年后,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成为安史叛军首领,此时的安史叛军经过一系列的内讧,已经四分五裂,实力大不如前,但是唐朝仍然无法消灭这些人。

史思明

直到763年,史朝义手下的四大叛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投降唐朝,直接把史朝义给出卖了,史朝义走投无路之下自杀而死,到此时安史之乱才真正结束,距离安禄山起兵,已经过去8年了。

安史叛军其实就是唐朝的正规边防军,军队中胡人汉人都有,汉人比率高一些,其军队战斗力与唐军正规军战斗力相当甚至略强,这场战争之所以持续了8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支持:一是兵员的支持,二是后勤的支持,三是民心的支持。

战争打的就是资源,首先就是人力资源,叛军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战争才能持续进行,安史叛军的兵员基本上来自河北,胡人和汉人都有,战争爆发后,安禄山在幽州和营州一带大量招募胡人入伍参战,胡人是不种地,招募过来的士兵都是职业兵,包吃住还有工资,胡人当然愿意参加。

安史叛军

安史叛军还有大量的汉人,多是失去土地的河北流民,打起仗来,根本无法种地,不参军打仗也没活路,只要能生存下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河北人参军打仗,这就是安史政权的兵员源源不断的原因。

安史叛军占据河北三镇及两京后,就能在当地收取赋税,抢掠物资,以维持战争后勤的需求,支持民心的支持就更容易理解了,当地的兵打仗后都有收入,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况且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参加了就很难退出了,只能一直打下去,除非战争结束或者唐朝赤兔所有参战人员。

二、唐朝不断犯错误

但凡唐朝皇帝有一点军事才能,或者不干涉前线作战,安史叛军早就被击败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派崔乾佑攻打潼关,高仙芝和封常清借潼关天险死守,叛军无法攻破,结果唐玄宗听从宦官边令诚的诬陷,杀了高仙芝与封常清,玄宗自毁长城,临阵斩将,岂有不败之理。

唐玄宗杀高仙芝、封常清

唐玄宗命令中了风的哥舒瀚出任讨贼副元帅,镇守潼关,然后又中了叛军的诱敌之计,唐玄宗强令哥舒瀚放弃潼关天险,率军出关作战,结果在灵宝之战被崔乾佑打得全军覆没,20万唐军一战覆没,仅8000人逃走,哥舒瀚随即被俘虏,唐玄宗一下子害死三大名将,导致两京失守。

睢阳之战,先后持续10个月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中,唐朝中央政府居然见死不救,守将张巡派人向驻守临淮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援,贺兰进明居然见死不救,而且没有受到丝毫处罚,唐肃宗时期,这个贺兰进明还能继续升官,仿佛张巡守的不是唐朝城池一样,唐朝这样对待有功之功和为国尽忠之臣,岂不是让天下将士寒心?

要不是张巡航在睢阳硬抗了10个月,安史叛军早就南下占领江淮了,这里是唐朝的赋税最大来源地,说张巡为唐朝续命10个月也不为过,在此期间,唐军居然不来支持,能不寒心吗?

张巡守睢阳10个月无援助

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唐将在山西及河北与叛军交战,颜杲卿、颜真卿在河北一带反抗安史叛军,相互响应,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结果唐玄宗命令郭子仪与李光弼回军朔方,以便攻打长安和洛阳,导致颜杲卿孤立无援,唐军好不容易在河北占领了一片根据地,随着颜杲卿战死,河北再无唐军。

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皇帝搞了个宦官监军的制度,这摆明了就是不信任前线领兵作战的大将,宦官本来就不懂打仗,又要节制前线将领,这就导致矛盾不断。

香积寺之战,唐军击败叛军,收复长安城,然后继续追击安庆绪,郭子仪在曲沃大败叛军,斩首十余万人,安庆绪继续往北逃到邺城,其部四处溃散,此时正是击败叛军安庆绪部的大好时机,唐肃宗居然忙着迎接太上皇玄宗回长安,没有及时派兵围攻安庆绪,导致安庆绪在期间重新整军并集结部队。

20余万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无主帅

邺城之战,唐朝9节度使率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几十万大军,唐肃宗居然不设主将,然后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结果唐军各节度使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没有统一战略,又受到史思明的攻击,一败涂地,然后各节度使率军回自己的驻地,完全没有统一协调,输得糊里湖涂。

此战之后,宦官鱼朝恩诋毁郭子仪,导致郭子仪被解除兵权,大将当前,唐朝最有威信、最有能力的统兵大将居然被解职,说白了还是皇帝猜忌领兵大将,唐肃宗于是提拔李光弼为副元帅,结果李光弼领兵朔方军将士不服他,还准备发动兵变驱逐李光弼。

李光弼跟另一大将仆固怀恩又不和,唐肃宗命令李光弼率军收复洛阳,李光弼认为时机不成熟,暂时不宜收复,鱼朝恩和仆固情恩认为可以收复,在鱼朝恩的催促下,李光弼不得不出战,仆固怀恩又不听李光弼军令,唐军在洛阳城北邙山被史思明击败。

唐肃宗派宦官监军

从一系列的例子来看,唐军的指挥有很大的问题,论战斗力和实力,唐军与安史叛军相差无几,但唐军有强大的后勤支持,还有道义占据制高点,在屡次大好时机之下,明明能打赢的战役,结果却打成了败仗,错失好几次平定安史之乱的机会,导致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

唐朝内部还有大量的矛盾,皇帝与太子之间有矛盾,将领与将领之间也有矛盾,皇帝还会猜忌统兵大将,胡人和汉人也有矛盾,最后弄得汉人将领不断猜忌胡人,可谓是矛盾重重,叛军几次分裂内讧,唐军都没有抓住机会平叛。

三、安史之乱不是靠武力平定的

严格来说,安史之乱并不是被唐朝武力平定的,而是史朝义手下的将领抛弃了他,准确地说,是唐朝与史朝义手下的实力派将领达成和解的协议,然后战争就结束了,安史叛军成建制地留了下来,成为后期河北藩镇割据的来源。

安史之乱后期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唐朝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田承嗣、李宝臣、薛嵩、李怀仙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的将领,他们的部下也都是安史叛军的主力,唐朝无力消灭他们,只能与他们议和,然后就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直到灭亡。

以双方的实力来看,谁也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只能议和,要是双方没有议和,别说8年了,双方能一直打下去,打到两败俱伤为止,这不是双方所能接受的。

0 阅读:938
评论列表
  • 2024-01-10 17:58

    长江以南几千年基本没有受过大的战乱

  • 2024-01-08 19:28

    还得感谢安庆绪史思明[呲牙笑]崔乾祐蔡希德等大将被杀了,不然还要加2-5年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