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来源:解放日报 | 吴晓明 2022年11月09日08:14
近日,严复侄孙严群旧藏、并由其后人珍藏至今的严复评点《古文辞类纂》足本手稿现身沪上,并即将登陆12月朵云轩拍卖30周年庆典拍卖会,这也是严复评点《古文辞类纂》手稿首次以足本原貌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为了近距离观察严复这位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的晚年心迹,朵云轩集团下属博古斋拍卖负责人吴晓明特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富有个人色彩的真实记录
《古文辞类纂》为清代姚鼐所编,主要选取上自先秦两汉,下迄明清,并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经典文章凡七十五卷七百五十篇。1911年6月至1917年2月,严复详尽阅览了《古文辞类纂》并作了400多条批语,这些批语既有对史实的评说,也有对文章行文结构的指点,还有对语义的阐发等。
这部手稿一直由严复侄孙严群收藏,并由严群及其学生整理抄录,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栻主编《严复集》,即依据该抄录本选编了《古文辞类纂》评语。2015年1月,由福建师范大学历时10年主持编纂的《严复全集》在福州首发,其中第九卷亦收录了《古文辞类纂》评点,但在点校说明中写道“严复批语原本现囿于种种因素难以一睹原貌,为此本文选用王栻主编《严复集》为底本,其批语内容不作变动”,可见始终未见足本原貌之遗憾。
此次严复评点《古文辞类纂》足本手稿得以原貌呈现,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严复启蒙思想脉络,特别是关注其晚年经历了时代更替之后的心路变化和现实反思,具有极强的文献史料价值。此次对于足本手稿评语的资料整理耗时两个多月,对照此前的“中华本”有不少新发现,后续将适时围绕这部手稿推出相关资料分享与学术出版。
除了手稿的文献史料价值之外,严复四百多条的手书评语极具欣赏价值。严复评点本《古文辞类纂》分十二册,封面有严复分类题字,通篇朱笔圈点并评点,书法以孙过庭为骨,兼褚遂良雁塔之飘逸潇洒。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严复学贯中西,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近观严复手书真迹,且如此大篇幅细致评点,袒露心声,实属难得。
严复始于辛亥年(1911年)的这次《古文辞类纂》评点,不同于传统的批注,并没有大段移录前人的评语批点,而是在通篇圈点的同时结合时事、政治、哲学、训诂进行了富有个人色彩的真实记录。其评点的时间跨度之大,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此次批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书中有记录的最早评点是在辛亥(1911年)六月廿七日夜,最晚则是丁巳(1917年)又二月。1921年严复写下遗嘱:“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古文辞类纂》的评点更像他对于自己一生思想的总结,批注看似零散,实则全面阐述了严复内里的真实思想理念。
饱含了对自身经历的反思
严复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成绩优异能力自然突出,却不被委以重任。1890年李鸿章虽然任其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实际上则“不予机要,奉职而已”,其原因不外乎年轻人血气方刚,口无遮拦。曾纪泽《出使英法日记》中曾提及:“三月十三日,核改答肄业生严宗光(严复)一函,甚长。宗光才质甚美,颖恰好学,论事有识,然颇有狂傲矜张之气。近呈其所作又三篇。曰,《牛顿传》;曰,《论法》;曰,《与人书》。于中华文字未尽通顺,而自负颇甚。云云。”严复在《古文辞类纂》苏洵(明允)《管仲论》篇的评点中,写道:“此处太武断了。夫文公之臣且皆不及仲,则仲可多得耶?况人臣之于其君,所有以格其非心而繁其手足者,亦岂仅德齐、才匹而已?勋望、地势皆非一日所能致也。故仲死,虽得才如仲者,亦且无效,矧乎其不易及也。”大致意思是官员的选用不单是看道德和才能,还关系到个人的功勋、威望及社会关系,似乎也包含了对青年时期自身经历的反思。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严复回忆道:“不佞年十有五,则应募为海军生,当是时马江船司空草创未就,借城南定光寺为学舍,同学仅百人,学旁行书算其中,晨夜伊毗之声,与梵呗相答,距今五十许年,当时同学略尽,屈指殆无一二存者。”次年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了四篇日后被视为其代表作的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但是严复晚年在《古文辞类纂》评点中所表达的理念却呈现出了较大的转变和差异。
如《辟韩》一文就是专门驳斥唐韩愈《原道》中关于传统君臣关系的论述,严复极力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性。但是在《古文辞类纂》批注中,严复却只对文体大加赞赏,于驳斥只字未提。他评价道:“此篇文最可翫者,莫如转接衔递处。入后几处直接,不用关捩虚字。故笔笔不测,而意境闳奥。”而在柳宗元(子厚)《封建论》篇的批语中,严复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古之时惟强权耳,安所谓就有德断曲直者?就令有此,亦必有力而后有以行其断。”其认知已不同于在《辟韩》中所说的“夫自秦而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彊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之后,在关于秦朝政治制度得失的批语中,他批道:“兼用民权则无虑此。故立宪之制有封建守宰之利,而无其害。”
发表了独特的预见
1896年严复积极参与变法,苦于新法无理论根据,这一年他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在天津《国闻汇编》上刊出。该书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梁启超亦称赞“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戊戌之后严复结束了北洋水师学堂的职务,专心于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穆勒名学》《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陆续出版。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的行为路径,严复更希望通过教育逐渐更新思想,开启民智。
辛亥革命之后,近代中国之于世界的意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复当时任袁世凯公府顾问兼参政院参政,每日阅读外文报刊,并摘录译送袁世凯,日后则编成《居仁日览》。欧战期间严复仍坚持评点《古文辞类纂》,并结合时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预见。
针对当时欧战各国的外交政策利弊,严复认为《苏子说齐闵王》一文至今世犹有可用。他赞同苏子的说法,认为:“小国之情,莫如谨静而寡信诸侯,谨静则四邻不反,寡信诸侯则天下不卖。”
1917年德国向英、法诸国请和。严复又结合《虞卿议割六城与秦》一文评点道:“凡战求和者,必出于不支之败国,唯恐其讲之不成,则于是有割地之事。何则?其祸有甚于割地故也。若出于胜国,则其力已尽甚明。力已尽而以地与之,则政如虞卿之所言。此古今战局莫不如是者也。”同年二月,严复在《公言报》发表论著认为“若察欧洲战势,德人处强弩之末云云”,并主张中国加入协约国。
回顾严复一生,彼时其参与袁世凯称帝,位列“筹安会”名单,一直是后世学者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而其个人的实际见解,又如何呢?在严复《古文辞类纂》中,我们似乎也能找到隐晦的答案。他在苏轼(子瞻)《上皇帝书》中评点:“夫为政,惟问能审时机否耳。刚果固有危者,而以闇懦亡国者,尤比比也。汉高、唐太皆刚果人也。”而严复在欧阳修(永叔)《为君难论》一文“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的内容后面,只批一“深”字,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生的互动全貌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提出了“信、达、雅”的观点,这也成了后世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其语源出自《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三字中,唯有“雅”字没有确切的解释,所以历来被人们公认为是行文流畅、文辞优雅的意思。但从评点本《古文辞类纂》中看来,似乎另有深意。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严复却明确不赞成白话文,他设问:“欲为此者将于文言求乎?抑于白话求之乎,诗之善述情者,无若杜子美之《北征》,能状物者,无若韩吏部之《南山》。设用白话,则高者不过《水浒》《红楼》,下者将同戏曲簧皮之脚本。就令以此教育,易于普及,而遗弃周鼎,宝此康匏,正无如退化何耳!”
严复于《古文辞类纂》的批点书写中大量使用正字,批点中也常做“某字正字做某”。如批:“泊乎无为,澹乎自持。”曰:“泊”“澹”别体作“怕”“憺”。《广雅》:怕,静也。然则“澹泊”因与宁静同意。至武侯《诫子书》乃不得不分为二义矣。亦说明了“澹”为“憺”之俗字。所以“雅”在严复心中,应该是中国传统文言的“雅言”,即所谓“雅者,古正也”。桐城派古文学家吴汝纶在给严复的信中也说道:“论西学以新为贵,中学以古为贵,此两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其独能镕中西为一冶者,惟执事(严复)一人而已,其余皆偏执之论也。”用中学之古文雅言,翻译西学之科学新贵,或为严复所提出的“雅”之正解。
1921年因患气喘病多年未愈,严复在十月三日写下遗嘱:“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二十七日,严复在福州(城内郎官巷)家中逝世。纵观严复一生,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百年来未有之激荡,游历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从最初的冒进喜劝、轻侮老成,到之后包容并蓄、循序渐进。评点《古文辞类纂》原本的出现,则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严复一生思想理论与实践行为的互动全貌。严复在苏洵(明允)《权书·孙武》写道:“言论自当作言论,勘审是非,不得以武之不能自用而遂以其言为不足信也”,也代表了其作为思想家针对自身著书言说所秉持的基本态度。
古今中西交相参照的视野
此番严复评点《古文辞类纂》足本手稿的出现,也为社会公众展现了晚年严复思想的精髓与沉思。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终身教授胡晓明,主持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严复批校本》的出版,在谈及这部手稿时认为:《严复全集》中关于《古文辞类纂》的原300多条批语,主要涉及文章主旨、结构层次、意脉章法、艺术风格、异同比较、价值判断、论点辨析等等。其最可贵处在于两方面,一是在文学批评中展现出古今中西交相参照之广阔学术视野;二是由文学批评引发了对传统社会制度、文化及教育等诸方面的深刻省思。新增百余条大部分为校勘及训诂。校勘方面,多指出原文中脱字、讹字、衍文及颠倒之处,并予以订正;训诂方面,对原文某些艰深难解之字词进行释音或释义,指出通假等用字法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这些批校中,凡有足够把握者则下断语,凡不能完全断定者则提出问题并存疑,体现出严氏治学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由于严氏中西融通的知识背景,除用较通俗之今语释读古语之外,还偶以西文名词连类比物,这是对传统训诂学的突破。正如黄侃所谓:“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此种超越时地性正是严氏批校在今天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原因。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针对严复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结合这部手稿的阅览,认为:严复晚年经常被斥为落后守旧,但其批点《古文辞类纂》又是另一副面目。从古书中求字汇以对译西语,因古人古事论及今人今事,固所在多有,但他也说数千年文士不讲“名学”(不懂逻辑),平视古来名家,且贬多于褒,“梦语”“半边语”“多谬悠之谈”“吾诚不解”“迂腐”“不协事情”“含糊”“想当然”“不可效”,诸如此类,联翩而至,甚至不惜出以白话,喟然长叹“太勉强了!”“到底是怎么讲?”“到底是何物事?”对《古文辞类纂》编者姚鼐也并不特别恭敬,经常认为某某之作“不必选”,笔锋所向甚至包括姚氏本人评点、姚所据程朱理学以及姚伯父和业师姚范。这哪有颓废保守落伍之气?《古文辞类纂》批语有助于推进严复研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辛亥至五四前后文化界的真实面貌。
纵览严复评点《古文辞类纂》的相关内容,自青年时代起,严复关于寻求国家富强问题的探讨,便已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界。而在其晚年的思想回望中,通过梳理评点历代古文经典,以文会意,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我们对于严复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身处其境”的体会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