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还击穿插越北,战士丢弃干粮,炊事班长默默捡起

军楼史书 2024-10-19 04:17:03

对越还击穿插越北,战士丢弃干粮,炊事班长默默捡起

1979年2月,中越边境战火纷飞。42军124师370团8连的战士们正在向越南境内穿插推进。连日来的激烈战斗和艰苦行军让战士们疲惫不堪,有些人甚至开始丢弃身上的干粮,以减轻负重。就在这时,一个默默无闻的炊事班副班长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

他不顾自己已经背负的重担,弯腰捡起战友们丢弃的干粮,将它们一一收进自己的背包。不仅如此,他还捡起了一把砍刀,背在身上。这个看似普通的炊事兵,究竟有着怎样的心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个默默无闻的炊事班副班长又会有怎样惊人的表现?

潘卫国,1958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6年底,年仅18岁的潘卫国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热忱,毅然参军入伍。经过严格的新兵训练后,他被分配到了42军124师370团8连,成为一名普通的炊事兵。

在370团8连,潘卫国很快就以其勤劳踏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战友们的认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生火烧水,为全连官兵准备热腾腾的早餐;训练间隙,他总是主动帮助战友们整理内务;晚上熄灯号响过后,他还要检查厨房的卫生状况,确保第二天的饮食安全。就这样,潘卫国凭借着自己的勤恳和细心,逐渐成长为炊事班的骨干,并被提拔为炊事班副班长。

1979年初,中越关系急剧恶化。2月17日,中国政府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42军124师370团接到命令,要穿插越境,打击越军。作为炊事班副班长的潘卫国,本可以留在后方保障部队,但他主动请缨,要求随军出征。

"我是一名军人,虽然平时只是做饭,但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绝不能躲在后方!"潘卫国坚定地对连长说。连长被他的决心所打动,同意让他随军前进,并将他分配到了战场救护组。

就这样,潘卫国背起了20多斤重的担架,跟随连队向越南境内挺进。虽然他从未经历过实战,但他坚信自己作为一名炊事兵的责任感和细心程度,一定能在救护组中发挥作用。

然而,战场的残酷远远超出了潘卫国的想象。连续几天的急行军,翻山越岭,在密林中穿行,每个人都疲惫不堪。有的战士因为体力不支,开始丢弃身上的干粮,以减轻负重。

看到这一幕,潘卫国心里一紧。作为一名炊事兵,他深知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每一口粮食都是多么珍贵。他不顾自己已经背负的重担,弯下腰来,一一捡起战友们丢弃的干粮,小心翼翼地塞进自己的背包里。

"这些干粮,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救命呢。"潘卫国心里暗暗想着。

就在这时,潘卫国的目光被路边的一把砍刀吸引了。那是一把越军遗弃的砍刀,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潘卫国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弯腰捡起了这把砍刀,背在了身上。

"你身上背的东西已经够重了,还捡这个干什么?"同行的司务长看不下去了,出声问道。

潘卫国笑了笑,回答说:"我没有枪,说不定用这把刀还能砍倒几个敌人呢。再说了,这把刀在丛林里肯定用得上。"

司务长听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潘卫国带着比其他人更重的负担,继续跟随部队向前推进。他不知道前方还有什么在等着他,但他知道,作为一名军人,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1979年2月18日,42军124师370团8连开始了向越南境内的穿插行动。这次行动的目标是深入敌后,打击越军的后方基地。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部队必须穿越复杂的地形,包括陡峭的山脉和茂密的丛林。

行军第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烈日当空,汗水很快浸透了战士们的军装。潘卫国和其他战友一样,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进。他的担架和背包加起来重达40多斤,再加上刚捡起的干粮和砍刀,总重量接近50斤。

尽管负重如此之重,潘卫国仍然坚持跟上队伍的步伐。他注意到,随着行军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战士开始丢弃非必需品。有人扔掉了多余的衣物,有人丢掉了部分干粮。每当看到有人丢弃干粮,潘卫国就会默默地捡起来,塞进自己已经鼓鼓囊囊的背包里。

第二天,部队进入了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这里的地形更加复杂,到处都是藤蔓和倒伏的树木。潘卫国捡起的砍刀此时派上了用场。他走在队伍前列,用砍刀为战友们开路,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突然,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前方侦察兵发现了越军的踪迹。全连立即进入战备状态,潜伏在丛林中。潘卫国和其他救护组成员被安排在后方待命。

几个小时后,前方传来激烈的枪声。战斗打响了。潘卫国握紧了手中的担架,随时准备冲向前线救助伤员。就在这时,他听到身边有人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原来是一名战士因为体力不支,加上长时间没有进食,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潘卫国立即从背包里掏出之前捡起的干粮,递给那名战士。"快吃点东西,补充体力。"他轻声说道。那名战士感激地接过干粮,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战士的脸色好转了,重新有了力气。

这一幕被连长看在眼里。他走过来,拍了拍潘卫国的肩膀,说:"好样的,小潘。你的坚持救了一个战友。"

夜幕降临,战斗暂时平息。连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扎营。潘卫国主动请缨,要为战友们准备热食。他用随身携带的小锅和之前捡起的砍刀,砍来了一些野菜和树枝。然后,他用树枝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灶台,用随身携带的火柴点燃了火堆。

很快,一锅热气腾腾的野菜汤就煮好了。虽然只是简单的野菜汤,但对于连日来只能啃干粮的战士们来说,这无疑是一顿美味的晚餐。战士们排着队,每人分到了一碗热汤。

"谢谢你,小潘。"一位战士喝完汤后由衷地说,"多亏了你捡起那些干粮,还有那把砍刀,我们才能吃上这么香的一顿饭。"

潘卫国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前方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但此刻,看着战友们脸上满足的笑容,他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第三天凌晨,部队继续向前推进。这一天的行军更加艰苦,因为他们要翻越一座陡峭的大山。山路崎岖,到处都是松动的石块和湿滑的泥土。

就在下山的时候,潘卫国脚下一滑,整个人向山坡下滚去。幸运的是,他及时抓住了一棵小树,才没有滚得更远。司务长赶紧跑过来,把他扶了起来。

潘卫国第一反应就是找他的担架。"担架是我的武器,我得把它找回来。"他对司务长说。说完,他就摸黑爬上坡,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了担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爬了下来。

这一幕再次让战友们对潘卫国肃然起敬。一个炊事兵,却把救护担架看得比自己的安全还重要。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一个优秀军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就这样,在艰苦的行军中,潘卫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他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连队,为了即将到来的重要战斗。

1979年2月21日,42军124师370团8连终于抵达了预定的作战地点。这是一个位于越南北部山区的重要战略据点,越军在此布置了大量兵力和火力。连队接到的任务是攻占并控制这个据点,为后续部队的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凌晨4点,战斗打响。8连采取了突袭战术,试图在敌人还没有完全警觉的情况下快速突破防线。然而,越军的反应比预想的要快,很快就组织起了顽强的抵抗。

潘卫国作为救护组成员,被安排在后方待命。但是,随着战斗的白热化,前线伤员越来越多,救护组的人手开始不足。潘卫国看到这种情况,立即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去救援伤员。

连长考虑到潘卫国只是一名炊事兵,没有经过专业的战斗训练,本想拒绝他的请求。但是,看到潘卫国坚定的眼神,连长最终点头同意了。

潘卫国背起担架,拿起之前捡的砍刀,跟随其他救护人员冲向了前线。刚到达战场边缘,他就看到一名重伤的战友倒在地上。潘卫国不顾周围飞舞的子弹,立即冲了过去。

"兄弟,坚持住!"潘卫国大声喊道,同时迅速检查伤员的伤势。伤员的左腿中弹,血流不止。潘卫国立即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为伤员包扎止血。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擦着潘卫国的头皮飞过,带走了他的几缕头发。

潘卫国顾不上自己的惊险,继续为伤员包扎。包扎完毕后,他和另一名救护员一起,将伤员抬上担架,快速向后方转移。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安全地带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惨叫。潘卫国回头一看,发现是刚才和他一起抬担架的战友被流弹击中,倒在了地上。

潘卫国立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担架上的伤员交给其他救护人员,自己则转身冲回战场,准备救援那名倒下的战友。

"小潘,回来!太危险了!"身后传来连长的呼喊声。但潘卫国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像一只敏捷的猎豹,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很快就到达了受伤战友的身边。

这名战友的情况比之前那位更加危急,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潘卫国迅速用随身携带的急救物品为战友止血,然后背起他就往回跑。

就在这时,一队越军突然从侧面杀出。潘卫国背着伤员,无法及时躲避。千钧一发之际,他想起了背上的砍刀。他迅速放下伤员,抽出砍刀,冲向最近的一名越军。

这名越军显然没想到一个背着伤员的人还敢主动攻击,一时竟然愣在了原地。潘卫国抓住这个机会,用力挥动砍刀,砍伤了这名越军的手臂,夺下了他的步枪。

接下来的场面令人难以置信。潘卫国一边用缴获的步枪射击,一边拖着受伤的战友慢慢后退。他的勇气和决心震慑了越军,为其他战友赶来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最终,在其他战友的掩护下,潘卫国成功将受伤的战友带回了安全地带。当他把战友交给医疗人员后,自己也因为过度疲劳和失血过多而昏倒了。

醒来后,潘卫国发现自己躺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连长站在床边,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小潘,你立功了。"连长说道,"你的英勇行为不仅救了两名重伤战友的生命,还鼓舞了全连的士气。这场战斗,我们取得了胜利。"

潘卫国虚弱地笑了笑,说道:"我只是尽了一个军人的本分。"

连长摇摇头,严肃地说:"不,你做得比一个普通军人更多。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是一名炊事兵,也能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你的事迹,将成为我们连队的骄傲。"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炊事班副班长,在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潘卫国的事迹很快在整个团里传开,成为激励所有战士的榜样。而他捡起的那把砍刀,则被连队作为珍贵的纪念品保存了下来,成为了英勇战斗的见证。

1979年2月底,随着战事的推进,42军124师370团8连深入越南境内,已经远离了后方补给线。越军采取了围困战术,试图切断8连的退路,将其围困歼灭。

2月28日清晨,8连接到了突围的命令。连长召集各排长和班长开会,制定突围计划。潘卫国作为炊事班副班长,也被叫到了会议现场。

连长介绍了目前的形势:"我们被越军包围了,补给已经断绝。必须在24小时内突破重围,否则就会全军覆没。"

会议决定,8连将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突围,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潘卫国被分配到了西线突围组,这也是预计敌人防守最薄弱的一个方向。

突围前,潘卫国主动请缨,要求担任突围组的向导。他说:"我在行军途中一直在观察地形,并用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了一些地形特征。我相信可以带领大家找到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

连长对潘卫国的主动性表示赞赏,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晚10点,突围行动开始。潘卫国带领着西线突围组,悄悄地向越军防线摸去。他手持那把立过功的砍刀,在前方为大家开路。

突然,前方传来越军哨兵的声音。潘卫国立即示意所有人停下,趴在地上。他自己则悄悄爬前去侦察。

借着月光,潘卫国看到前方有一个越军哨所,里面有两名哨兵正在交谈。他迅速爬回来,向突围组长汇报了情况。

突围组长决定绕过这个哨所。但是,潘卫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如果我们能悄悄接近,制服这两名哨兵,不仅可以避免打草惊蛇,还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经过短暂讨论,突围组长同意了潘卫国的建议。潘卫国和另外两名战士自告奋勇,承担这个危险的任务。

三人借着夜色的掩护,像猎豹一样悄无声息地接近哨所。当距离缩短到只有几米时,潘卫国突然跃起,用砍刀的钝边狠狠击中了一名哨兵的后脑。同时,另外两名战士也迅速制服了另一名哨兵。

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潘卫国迅速搜查了两名被制服的哨兵,找到了一份越军的部署图。这份图对于突围行动极为重要。

在潘卫国的带领下,西线突围组顺利通过了这个危险地带。然而,前方的路途依然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凌晨2点左右,突围组遇到了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水声掩盖了周围的其他声音,增加了被敌人发现的风险。更糟糕的是,河水湍急,没有桥梁可以通过。

潘卫国再次站了出来。他说:"我可以先游过去,然后用绳子在两岸之间搭一条简易的'桥'。"

突围组长犹豫了。这个任务太危险了,如果潘卫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不仅会丢掉一个勇敢的战士,还可能打草惊蛇。

但是潘卫国坚持道:"我是游泳好手,在老家的时候经常在湍急的河流里游泳。请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

最终,突围组长同意了潘卫国的请求。潘卫国脱掉了上衣和鞋子,将一根长绳系在腰间,然后慢慢进入了河水中。

河水比想象中还要冷。潘卫国咬紧牙关,奋力向对岸游去。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击着他的身体,几次差点将他冲走。但是,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泳技,潘卫国最终成功地到达了对岸。

他迅速将绳子系在岸边的一棵大树上,然后用力拉紧。突围组的其他成员借助这根绳子,一个接一个地安全渡过了河流。

天快亮的时候,西线突围组终于突破了越军的包围圈,到达了预定的集合地点。在那里,他们与其他两个突围组会合。

连长看到潘卫国时,惊讶地说:"小潘,你怎么浑身湿透了?"

潘卫国简单地汇报了渡河的经过。连长听后,再次对这个年轻的炊事兵刮目相看。

"小潘,你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炊事兵,更是一个出色的战士。"连长说,"这次突围行动的成功,你功不可没。"

潘卫国微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能为连队的安全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就这样,在这次危险的突围行动中,潘卫国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气、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表现不仅为突围行动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进一步赢得了全连官兵的尊重和爱戴。

1979年3月16日,中越边境冲突正式结束。42军124师370团8连随其他部队一起开始撤回国内。在这场历时不到一个月的战争中,8连取得了多次重要战果,而潘卫国的英勇事迹更是成为了连队乃至整个团的骄傲。

3月20日,8连返回驻地后,立即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会上,连长郑重宣布,鉴于潘卫国在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决定向上级推荐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全连官兵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潘卫国表示祝贺。

潘卫国站在台上,面对全连战友的掌声,显得有些腼腆。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8连,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就在这时,团长亲自来到了8连驻地。他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上级已经批准了对潘卫国的表彰决定,不仅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还破格提拔他为排长。

团长亲自为潘卫国佩戴了荣誉勋章,并说:"潘卫国同志,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战场上,每一个岗位都同样重要。你从一名普通的炊事兵成长为英勇的战士,是我们全团学习的榜样。"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师,潘卫国的事迹成为了各连队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许多战士纷纷表示要向潘卫国学习,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全力以赴,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

4月初,师里召开了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潘卫国作为代表,向全师官兵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的经历。他特别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每个战士都应该具备的全面素质。

报告会结束后,一位年轻的战士走上前来,激动地对潘卫国说:"潘排长,听了您的事迹,我觉得很惭愧。以前我总觉得当炊事兵没什么出息,现在我明白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成为英雄。"

潘卫国拍了拍这名战士的肩膀,说:"同志,你说得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保卫祖国的一分子,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管是炊事兵还是战斗兵,都同样重要。"

5月1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群众大会上,潘卫国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向全国人民介绍了他的战斗经历。他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典型案例。

许多地方的学校纷纷邀请潘卫国前去做报告。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中学生问道:"潘排长,您是怎么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的?"

潘卫国回答说:"首先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保持冷静。其次,平时的训练也很重要。我虽然是炊事兵,但一直坚持参加体能训练和军事技能学习,这些在战场上都派上了用场。"

潘卫国的事迹不仅影响了军队内部,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工厂、学校都开展了向潘卫国学习的活动,强调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

1979年底,潘卫国的事迹被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和话剧,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

1980年2月,在中越边境冲突一周年之际,潘卫国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他,称赞他是新时期军人的楷模。

会后,一位记者问潘卫国:"您有什么想对全国青年说的吗?"

潘卫国思考了一下,说道:"我想说的是,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岗位,不要轻视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我们的祖国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奋斗!"

潘卫国的话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从一个普通的炊事兵到战斗英雄,潘卫国的经历证明了在和平年代,英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同样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0 阅读:52

军楼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