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汽车产业疾驰上链③丨“链”上企业,如何强大脑增肌肉?

湖北日报视频 2024-07-07 12:40:5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新一轮汽车产业“竞速跑”中,供应链建设,如何助湖北汽车“一路疾驰”奔向万亿级?

跳出湖北看湖北,将目光投向同为汽车大省的江苏——

2023年,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居全国第四;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居全国第二。

江苏汽车上“链”的故事,对湖北汽车产业有何启示?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江苏探访。

个头如何长大?

开发拳头产品 锻造竞争力

先看一组数据: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占全省近65%、全国7.1%;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产自常州。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件,当地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我们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动力电池链上的32个环节,常州覆盖了31个。”常州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处长孙志宏介绍,2023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达到1777亿元,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

4月26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研发的电驱产品。该公司去年乘用车电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第三方独立供应商居全国第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汽车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龙头车企发挥着核心作用。

2014年以来,常州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先后引进北汽、众泰、理想、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同时培育和引进了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一批动力电池企业。北有“梦想”(比亚迪)、南有“理想”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在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胡杰看来,湖北汽车转型发展偏慢,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不够,无法很好地拉动零部件企业发展,这是湖北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掣肘。

抓龙头企业转型,壮大链上企业,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4月10日,广汽传祺宜昌基地,550多台机器人正有序协作、高速运转,产能已进入加速状态,日产量近500台。企业1700多名员工正铆足干劲、加紧生产。今年,企业不仅要在产销上创新高,还将竞速新赛道,实现新能源汽车“宜昌造”的目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曙松 通讯员 谭雪姣 摄 )

今年,东风公司推出东风纳米01、东风奕派007、东风风神L7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全速竞逐“新”赛道。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治平透露,年内,东风公司还将新增13款乘用车和7款商用车新能源车型,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00万辆。

链上企业也纷纷跟进。东风零部件集团、东实科技、博世华域等头部零部件企业,深耕车身配件、转向系配件等细分领域,围绕中高端节能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开发拳头型产品。

4月16日,东风鸿泰旗下东风延锋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在加紧生产新能源汽车座椅订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李红雷 摄)

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深耕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生产的短刀电芯产品大受市场欢迎。该公司总经理田东成认为,湖北要解决零部件企业从“引进来”到“强起来”的问题,必须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新型零部件企业乘势而上。深耕智能驾驶计算的亿咖通科技、专注车规级芯片的芯擎科技、车路协同头部企业华砺智行……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机遇,一批“独角兽”企业在武汉经开区崛起。

据悉,预计2024年湖北省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汽车制造与服务业营收突破万亿台阶。

配套如何提升?

融圈上平台 构筑产业新生态

供应链“近地化”,是江苏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理想汽车牵引合作伙伴近地建厂或者进驻产业园,确保供应连续性和供应柔性,近三年,已将江苏省内企业零部件采购金额比例提升至采购总额的50%以上。

通过自建或合资控股等方式,理想汽车还在江苏布局落地理想创新实验室及增程器、电驱动、碳化硅等自研关键总成项目,建成“技术体系、功能体系、应用体系”完备的产业生态。

4月26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代中功率三合一电驱总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这是江苏深化“整零协同”、加速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6月,江苏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规上企业近3000家,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比约为3.3比1,而发达国家为1.7比1。

江苏省工信厅装备工业二处处长熊斌谦表示,“近地化”可以降低企业对远程供应链的依赖,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响应速度;而“自主化”则可以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和资源,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回看湖北,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高,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主要从长三角地区采购。长江汽车、车百链等供应链“天网”“地网”还处于主营业务开拓期,对汽车产业链服务渗透有待加强。一些省内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缺乏供应链思维,“融圈上平台”的积极性还需有效调动起来。

岚图汽车总装车间检测线的员工对车辆进行下线前的检测。今年4月,岚图汽车第1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下线。今年还将奋力达成第二个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年度销量目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围绕链上协同,湖北绵绵发力。

1月26日上线的湖北省汽车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将服务汽车后市场,与车百链汽车供应链平台形成前后端协同,构建湖北省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的数字化闭环服务。

眼下,长江车百链“地网”团队正马不停蹄地在全省开展路演,预计7月上旬完成17个市州覆盖工作。“除了已经对接的市州,我们还将聚焦汽车供应链比较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共同构建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长江车百链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力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汽车跨界发展进入深度融合期,融合发展成为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重要路径,将推动供应链发生重大变革,拓宽产业链边界,多产业互相渗透。

大脑如何变强?

注重协同创新 掌握关键技术

4月26日,在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川联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电磁干扰实验室内,四壁及屋顶被蓝白色吸波材料覆盖,一台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放置在中间,周围接入各类发射器及接收天线。

“在这里,新能源汽车电驱产品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测试、验证,才能正式生产。”工程师周鹏飞说,汇川联合动力是汇川技术的子公司,在苏州总部有60多个类型的实验室。

如今,由该企业生产的电驱产品遍布整车企业。去年,汇川联合动力乘用车电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第三方独立供应商居全国第一。

4月26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研发的电驱产品。该公司去年乘用车电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第三方独立供应商居全国第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从产业生态上看,新能源汽车和尖端技术“深度绑定”。

汇川联合动力总经理助理曹海峰认为,湖北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人才优势明显,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芯片、软件系统等应用大幅增加,对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胡杰认为,湖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缺底气和实力,但新赛道上竞争者众多,唯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方能打造造车新力量。

4月1日,在武汉岚图汽车电动化焊装车间,机器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湖北明确,强化“车谷”“光谷”联动发展,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优势、汽车产业的规模优势,重点抓好核心车用芯片本地配套。支持芯擎科技、黑芝麻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持续巩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产业优势。支持二进制半导体、杰开科技等企业加大车规级MCU芯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力争尽早量产上车。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岚图汽车与武汉光谷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加强技术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圈。按照规划,到2026年,岚图供应链近地化率将提升至60%左右。

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提升新型底盘架构自主化能力、加快推进智能驾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省内众多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入场,驰骋在研发创新的赛道上。

更多报道

深读·汽车产业疾驰上链①丨亿元订单,如何撮合而成?

深读·汽车产业疾驰上链②丨供应链近地化率,如何提升?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