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初,朝鲜突然进入国际谷物市场,出人意料地大举购买粮食。
囤积战备粮按理说,朝鲜当时不缺粮。
1972年,朝鲜人均GDP约为我国的3倍,也高于韩国;粮食产量约为700万吨,按1610万人口计算,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70斤,高于人均每年400kg的国际粮食安全线,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略有盈余,能出口几十万吨。
它囤积这么多粮食干啥?
两个原因。
1970~1972年,连续几年的恶劣天气,导致苏联谷物歉收。
1972年底,苏联决定,改变之前屠宰牲畜弥补粮食减产的做法,转而从国际市场买粮。
朝鲜和苏联走得近,得知消息后,提前大举入市。
两国先后出手,引发市场恐慌,叠加第四次中东战争等因素,造成战后30年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
即使和现在相比,扣除通货膨胀后,1973年的粮食价格,也是二战以来最高的。
朝鲜当时从国际市场抢购的粮食,数量巨大,仅次于苏联,其中大部分是战备粮。
抢购这么多的战备粮,是准备打仗。
准备打仗朝方认为,1973年,机会稍纵即逝,千载难逢。
一方面,1973年1月,在国内反战浪潮的巨大压力下,美军被迫签署停战协定,全部撤出越南。
北越人民军势如破竹,实现南北统一指日可待。
朝鲜认为,趁着美军元气大伤,接下来,轮也该轮到自己实现南北统一梦了。毕竟,当时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考虑,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都比越南重要得多。
另一方面,朴正熙当时在韩国搞铁腕政策,解散国会、禁止一切团体活动,引发风起云涌的反对浪潮,韩国局势异常动荡。
因此,朝鲜就想趁此良机,再一次越过三八线,武力统一半岛。
没想到,这一个念头,改变了朝鲜的国运。
当时,苏联正谋求与美国缓和关系,始终对朝鲜的提议不予理睬。
而中美关系刚刚解冻,中方同样不赞成用军事手段解决半岛问题。
精明的朝鲜人,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形势:那就是中苏由于各自的经济困难和战略需要,最终会和美国握手言和。
朝鲜为了统一梦,投下了自己的赌注,确立了“自力更生”的首位原则,不断开荒提高粮食自给率,不断追求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持续保持对军事工业的高投入。
自力更生1974年,由于大举囤积粮食,朝鲜外汇储备枯竭、出现国际支付危机。
这年,瑞典沃尔沃公司向朝鲜首批交付1000辆卡车,时隔49年,至今没有收到朝方付款。
不守信用,没有契约精神,别国就躲开你,不和你做生意。
朝鲜外贸开始大幅下滑。
这下,真的只有自力更生了。
朝鲜大幅提高了七年计划的目标,提出到80年代,粮食总产量要达到1000万吨,到90年代要达到1500万吨。
战天斗地开始了!
全国开展“千里马运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开垦山坡梯田,搞“水稻上山”,用水泵提水灌溉;开发海岸滩涂,搞30万町步(公顷)“水稻下海”;发起土地平整运动,建设高标准农田。
当时,因为完不成上级下达的粮食增产指令,不少基层的郡、里干部,纷纷以自裁谢罪。
最后,大家形成默契,层层虚报,应付交差。
从当时的统计数据看,朝鲜玉米的亩产量,比美国高出35%。
你在山坡上种的玉米,单产要比美国大平原高很多,这可能吗?
水稻的亩产,也比日本同期高出不少。
违背自然规律其实,朝鲜并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农业。
朝鲜的国土面积,虽然有12万平方公里,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只有18%,这个比例放在世界上,也是最低的之一。
而且,可耕地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坡度大,不利于开垦和灌溉;平原少,而且分散狭窄,土地贫瘠,耕作层浅。
加上春季寒冷干旱、夏季降雨集中、秋季台风频发的半岛气候,都是造成朝鲜农业极易减产的原因。
大同江下游流域,是朝鲜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号称朝鲜的粮仓和饭碗,过去频繁发生海水沿大同江倒灌,咸潮甚至远及平壤。
为了阻止咸潮入侵,大幅增加大同江流域可耕地,朝鲜举全国之力,耗资40亿美元,在大同江的入海口,修建全长8公里的西海水闸,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些战天斗地的壮举,反而引发了粮食危机。
根据卫星影像分析,1972年,朝鲜的森林覆盖率为74%,2016年降到39%,占国土面积31%的森林,被开垦成了山坡地。
大量植被消失,使得上游山林的自然蓄洪、缓洪能力降低。
随着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强降雨一来,就会形成山洪泥石流,不光使辛辛苦苦搞出来的那些梯田颗粒无收,还导致下游平原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毁于一旦。
而且,每一次洪灾过后,都会造成河床泥沙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灾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这时,西海大闸的副作用显现了。
大闸造成了大同江泥沙入海不畅,水位抬升,造成大同江两岸,这一朝鲜最主要的粮仓,土地盐碱化,水稻病虫害频发。
在朝鲜最大的粮食主产区黄海南道,每年都有成片的土地,因为盐碱化而退出耕种。
另外,在干旱年份,由于失去海潮的顶托,大同江的水位又比正常年份低很多,反而加剧了旱情。
人类盲目地改造自然,就会把水利工程变成水患工程。
大难临头从1990年,朝鲜粮食大幅减产。按官方的说法,是从1000万吨降到680万吨。
粮食危机出现短缺苗头,但无人觉察到大难即将临头。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朝鲜的粮食配给制。
这种配给制,由于决策者是优先保证供应,对下面的情况毫不知情,加上失去了市场对粮食供求的价格预警机制和调节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剧了粮荒。
而且,由于配给制支付给农民的报酬非常低,当粮食减产,农民开始想方设法囤积食物、减少上交时,系统崩溃了。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终于在1995年~1997年酿成大祸,粮食产量跌到260万吨左右(官方数字为350万吨),上百万人挨饿而死,朝鲜经济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
直到今天,朝鲜的粮食产量还一直在500多万吨徘徊,只有1972年的70%%,不到奋斗目标的三分之一,每年短缺150万吨以上。
1972年,朝鲜的人均GDP略高于韩国高,而到今天,两国的差距,天壤之别。
原因何在?朝鲜一直把90年代的粮荒归结为三个成因:一是苏联解体,二是美帝封锁,三是自然灾害。
其实,这些都不是造成朝鲜粮荒的主要原因。
第一,苏联解体对朝鲜的影响被夸大了。
苏联解体后,和朝鲜之间的贸易确实出现了锐减,但是你还可以和别国进行贸易啊,死了张屠夫,就非要吃浑毛猪?
当时,隔着鸭绿江,边境贸易、民间贸易、地下贸易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几乎填补了苏朝贸易的缺口。
苏联优惠提供的1500万桶原油没有了,你也可以买呀,1990年代是世界原油价格最低的时期,甚至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比饮用水还便宜,关键是你把钱用到哪里去了。
说到农业机械化问题,朝鲜从苏联进口的那几万台农业机械,和自己生产的那些插秧机,其实都是赔钱货,样子货,帮倒忙。一是朝鲜土地耕作层较薄,机械耕作经常把贫瘠土层翻上来。二是插秧机的插秧质量很不理想,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化肥的使用对产量有一定提高,但负面作用也不小。朝鲜正是在70年代大量进口苏联优惠提供的化肥,化肥滥用非常严重,土壤长期酸化板结,导致现在的亩产量很低。
第二,美帝封锁的说法,也是罔顾事实。
1990年代,实际上是朝美关系最好的时期,美国奉行对朝接触政策,采用“经济援助换和平”的办法,和朝鲜签订了核框架协议。
1995年至1999年,美国对朝鲜提供了3.65亿美元的紧急食品援助。
第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被夸大了。
从气象记录来看,1995年鸭绿江流域确实发生了特大洪水。
但从横向对比来看,朝鲜粮荒最严重的1995至1997年,吉林省只在1995年粮食产量略有1%的下降,1996年出现特大丰收,比1995年增产17%。
粮食主产区与朝鲜仅隔着一条三八线的韩国,1995年粮食产量比上年略有5%下降,1996、1997年也是历史上的大丰收年,比1995年增产12%以上。
朝鲜的粮荒为什么持续3年呢,唯一的解释是,人们出现了恐慌,失去了自组织能力,失去了自救的意识,流民化了。
所以说,朝鲜从1990年延续至今的粮荒,是朝鲜1973年投下的赌注,是战天斗地的后遗症,是一场早就注定的危机,是自愿吞下的苦果。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你选择了方向,也就锁定了路径,注定了结局。
可惜,人性不会改变,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地重复历史。
朝鲜粮荒这样的杯具,并没有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