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屠刀下的第一个祭品!科技行业泡沫破灭,大衰退可能刚开始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14:07

放水一时爽,加息火葬场。

大家好,我是蓝白。

2008年的梦魇似乎又来了。

美国那边有个银行,叫硅谷银行,听名字就觉得很厉害。

名如其行,这家银行做的就是高净值客户的生意,有一大半贷款都给了PE和VC这些投资机构,还有各种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高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

到现在,已经给包括脸书,推特在内的3万多家初创公司,700多家投资机构提供了支持。

它的模式很独特,投贷联动。

把钱贷给初创企业,等这些公司融到了更多的钱或者被收购了,再把钱还上。

同时,硅谷银行是没有个人储蓄业务的,一般人想存也存不了,负债端都来自风投机构和高科技公司的存款。

所以就显得很特色:

你说它是银行吧,看起来像创投,你说它是创投吧,它做的又是标准的银行生意。

这家科技银行的规模,可不容小觑。

去年底的总资产达到了2090亿美元,存款1754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都是万亿级别,在美国几千家银行里能排到第16名。

这么大的块头,这么光鲜的行业,成立数十年久负盛名的硅谷银行,在过去不到48个小时的时间里,轰然倒塌。

最开始是3月9号晚上,硅谷银行母公司公告说,已经把手里210亿美元的证券亏本卖掉了,亏了18个亿,同时还被迫卖掉普通股和优先股筹资22.5亿美元。

这股子不惜一切代价卖身筹钱的架势,当然会被市场理解成巨大的流动性危机。

然后,硅谷银行一夜之间跌了60%。

同时连累了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集体蒸发了近500亿美元的市值。

欧洲人也被吓的不轻。

德意志银行跌了8%,法国兴业银行和汇丰都跌了5%。

然后,自然而然的,挤兑潮就出现了。

加州一份监管文件显示,就9号这一天时间,储户们就试图从账户里取出来420亿美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四分之一。

合人民币2900亿!取钱也能狂飙。

疯狂的挤兑下,科技圈已经鸡犬不宁了。

第一财经的报道,有公司白天尝试把资金转出来的,晚上显示正在处理中,再后来就显示延迟到周一了。

有400家公司表示有风险暴露,超过100家公司说没办法开工资了。

崩溃只在一瞬间。

到了3月10号,硅谷银行自救失败,竟然又跌了68%。

然后3月11号,光速宣布破产,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了。

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银行暴雷。

最讽刺的一件事,在3月7号,硅谷银行官方刚刚宣布“很荣幸连续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

上海的浦发硅谷银行也赶紧出来发声明撇清关系,说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是独立的。

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看起来似乎还有保障,毕竟美国那边存款保险额度达到了25万美元。

问题是,上面说了,这家银行没有个人储蓄的业务,全都是高科技公司存的钱。

财新的报道说,有九成存款都没有保险,看接下来怎么处理吧。

有趣之处在于,在硅谷银行爆雷前几周,CEO行使了股票期权。

他花钱把期权转成了股票,然后在2月27日立即出售了股票,净赚了227万美元。

公司倒了,自己肥了,这一招金蝉脱壳,深得国内某些房企老板的精髓。

为什么硅谷银行爆出这么大的雷?

10个字总结就是:放水一时爽,加息火葬场。

一切还要从2020年说起。

当时刚发生疫情,美联储放水速度十分夸张,3-8月份,仅仅5个月时间就投放了2.8万亿美元。

直升机撒钱之后,钱都跑哪些行业了呢?

受疫情重创的航空、邮轮、餐饮、娱乐没沾到什么光。

但是,像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自动驾驶这一类科创公司,获得了大量的融资,有媒体激动的喊出口号:

遍地是金的年代又回来了。

他们拿到了钱,当然要把钱存到圈子里鼎鼎大名的硅谷银行里了。

看一组数字:

2019年的时候,硅谷银行负债端是618亿美元。

到2021年底,负债端积累的存款,达到了1892亿美元,翻了3倍。

这么多钱攥在手里,按硅谷银行的模式,应该像搞批发一样再把这些钱贷给风投机构和高科技公司。

问题是,钱太多了,2021年美国VC投资规模达到了3450亿美元,比2020年又翻了一倍。

遍地是金的年代,根本贷不出去。

贷不出去,那就能买国债或者抵押债券。

2020年1季度-2022年1季度期间,硅谷银行增持了800亿美元MBS和12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现在回过头,不带后视镜来看,这么干有问题吗?

完全没问题。

美国国债几乎是世界上流动性和安全性最好的资产。

MBS虽然叫住房抵押债券,但是跟2008年时候的次级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美国政府接管两大住房贷款机构之后,MBS已经有了国家信用担保,安全系数非常高。

收益率虽然不到2%,但负债端的存款成本也很低,算下来是稳赚的生意。

把大量的存款投向安全的资产,似乎没什么毛病。

但这里存在一个隐患:

绝大部分的债券剩余期限,都在5年以上。

如果低利率环境能一直维持下去,债券价格不暴跌,那就不会出问题。

但随着美国通胀飙到了20%以上,达到了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从左满舵到右满舵,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架势疯狂加息。

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1年时间累计加息了450个基点,一切都变了。

一方面是资产端,利率急剧上升导致债券价格暴跌,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投资MBS和美国国债的浮亏高达93.49亿美元和25亿美元。

另一方面是负债端,激进的加息导致大量初创公司融不到钱,当融资速度跟不上花钱的速度,只能争着抢着从银行里把原来的钱取出来,硅谷银行的存款开始不断流失。

这个时候就很尴尬了。

局部挤兑已经发生了,要维持存款的稳定,你得高息揽储才行。

但资产端持有的长久期债券全是亏的,再进一步挤压息差空间,迟早还是个死。

这个时候,就出现开头那一幕的公告,忍痛把MBS亏损割肉,来应付流动性危机。

金融市场是特别情绪化的,都已经把刀放到脖子上了,再不赶紧把钱取出来就没机会了。

于是,全面挤兑发生了。

刚开始咱们说了,这家银行不做个人储蓄业务,存款都来自高科技公司的融资。

这些公司挤兑起来,比居民小额存款的挤兑要疯狂的多。

聊到这,就很清晰了:

新冠导致放水,放水导致存款暴增,钱多了就大量增持长久期低收益的美债。

大水漫灌的时候没有把浮盈兑现,浪过头了。

没想到加息如此疯狂,科技融资遇冷,存款流失+债券大幅亏损。

负债端和资产端双管齐下,出现流动性危机,导致批发式的挤兑潮,最终被揍得鼻青脸肿。

搞了半天,还是得疫情背锅。

接下来,会不会重演15年前的金融危机?

尽管硅谷银行从挤兑到破产,表面上各种特征很像,但不可能重演2008年。

硅谷银行的体量远远算不上系统性重要银行,而且它的模式也太特殊了,跟一般的银行不一样。

高科技公司既疯狂又脆弱,大起大落的货币环境,造成存款暴增又急速流失,恰好持有的又是账面亏损严重的长久期债券,BUFF叠满了。

还要就是上面说的,MBS和国债的资产质量,跟2008年的次贷有本质区别,就算破产了,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迅速接管后,还是容易处理的。

虽然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低,但科技危机的到来却是肉眼可见的。

中金宏观的报告说,初创企业自我现金流造血能力较差,但是现金流支出强度(包括人员工资、研发费用)非常高、又没有其他的抵押产品。

没有被存款保险覆盖的现金发生减值,也会出现大量科技公司,跟随硅谷银行的脚步,裁员破产。

有人说,硅谷银行的倒闭,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将是“灭顶之灾”,会让科技创新倒退10年以上。

还有,事件发生后,代表科技的纳斯达克指数反而下跌更多,比银行金融占比高的道琼斯指数表现更差。

这只能说明:

市场更担心的不是金融机构本身,而是科技行业的前景。

所以,美联储的屠刀下,令人担忧的不是飞流直下的集体爆雷危机,而是一场覆盖全球,持续时间漫长的大衰退。

有业内人士说,虽然SVB主要服务于美国客户,但由于很多在中国投资的美元基金也将托管账户开立在硅谷银行,势必会将风险外溢到中国本土的投资市场。

科技泡沫破掉的话,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找工作(主要指好工作)可能更难了,心疼今年的千万毕业生,尤其是985211的,熬到了春暖放开,行业又遇到寒冬。

我们的降息空间也越来越窄了,当然肯定不会像美联储那样急转弯,但低利率的环境不可能永远持续的。

去年11月份的“债灾”,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戒。

美联储刀下的亡魂还会接着出现,做好外需长期低迷的准备,外贸上半年可能不太好过。

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匹配,非常非常重要。

放水年代拿到的便宜钱,并不真正属于你。

一些看似安全的决策,在利率急剧变化的环境里,会从糖果变成毒药。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蓝白侃楼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