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锦州市委书记抗洪一线牺牲,出殡当日万人送别,留下几件遗物让人唏嘘落泪!
1994年,锦州突发严重洪灾。身为市委书记的张鸣歧,在第一时间赶赴抗洪现场,参与到侦查指挥之中。
然而不幸的是,在抗洪过程中,这位亲临一线的书记因公殉职。
在其出殡当天,锦州上万居民自发走上街头,亲自目睹灵柩远去,送这位书记最后一程。而在他的夫人收拾其留下的几件遗物之时,现场众人更是热泪盈眶,感慨张鸣歧书记的高尚品格。
张鸣歧书记为何会如此受到锦州市民的敬爱?他留下的遗物又有何出奇呢?
点个关注,一起追忆人民好书记张鸣歧的人生。
可靠干部1994年锦州市委书记抗洪牺牲,出殡当日万人送别,留下遗物让人落泪!
1945年10月31日,张鸣岐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的父亲张跃宗,在文化大革命前曾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后升迁为副区长,是一个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老干部。
在他的指引之下,自小,张鸣歧便确立了为党为国的理想信念。
在革命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张鸣岐接受了十分严格的革命教育,培养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他此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定基础。
虽说张鸣歧出身干部家庭,按理说家庭情况应该十分良好。但实际上,张父勤政廉洁,日子过的十分拮据。
虽说曾任副区长,但那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抚养众多儿女。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他不得不搬家至乡下地区,降低生活成本。
张鸣歧作为父亲最为看重的孩子,在童年时期便开始为家庭考虑。成绩优异,成功考取哈尔滨重点中学的他,为减轻父亲压力,主动放弃机会,选择到吃住免费的航校就读。
在航校期间,他仍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边勤学苦读,一边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亲维持家用。
1966年,张鸣岐从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毕业,同年参加工作,进入沈阳黎明机械厂。在工作中,他积极肯干,勤奋好学,于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刚进厂之时,张鸣歧也就只是个普通钳工,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分别。但很快,他勤学好问,勤奋踏实的特点便显露无疑。
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张鸣歧却从未有过任何倨傲之色,对工人们十分尊重。平时工作里,他也是勤勤恳恳,有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很快,这位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小伙子,便成为了机械厂里的知名人物。
领导们自然也将他的努力看在眼里,对其十分满意。很快,德艺双馨的张鸣岐,便在沈阳黎明机械厂干出了名堂。
他从普通工人晋升为车间团支部书记,后又被选举为车间党支部书记、公司团委书记、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等职务。
在14年生涯之中,他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机械厂的领导岗位,为厂里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因为在黎明机械厂的突出工作成绩,张鸣岐调到沈阳市总工会任副主席,后担任辽宁团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沈阳市政法委书记等职。
在这一阶段,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领导才能,为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1989年春节前夕,辽宁某地发生了一起火车、汽车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因为此次事故,80余位外来务工人员遇难,留些了许多受伤严重化工的家属。
他听闻消息之后,当即便赶赴事故现场,亲自处理遇难人员后事,安抚逃过一劫的家属们。
也是在这一年,岫岩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现场情况十分危急。张鸣歧不顾危险,仍旧亲自前往现场,安排人员进行疏散、抢救、治理等方案。
1993年,新民地区出现震惊全国的“1·31”恶行交通事故。一辆超载拥挤的大客车,因为擅闯无人看管的铁路路口,与一辆载客火车相撞,造成了60余人死亡、近30人受伤的严重事故。
作为沈阳副市长的他,毫不犹豫奔赴第一线,处理相关事宜。仅仅一周时间,他不仅给出了事故的详细调查报告,还将遇难人员和受伤群众的后续事宜处理妥当。沈阳城,也在他的管理之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993年冬,省委组织做出重大决定,将张鸣歧调任锦州市委书记,让他亲自主政一方。
张鸣歧调任锦州,将会做出怎样的成绩?他又是怎样壮烈牺牲的呢?
壮烈牺牲1994年锦州市委书记抗洪牺牲,出殡当日万人送别,留下遗物让人落泪!
1993年11月28日,张鸣岐升任锦州市市委书记。
在担任锦州市委书记期间,他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推动锦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关心民生,努力解决锦州人民的实际困难。
自他踏上锦州市委书记的岗位,便立下誓言:以百姓的满意度为尺,衡量自己的工作得失。他深谙改革开放之要义,锐意进取,日夜兼程,只为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上任之初,这位从工人一路走上来的干部,便提出要到锦州各处企业看看,深入到困难企业之中走访调查。
在市委常委班子的带领下,他常往那些经营困难的工厂走,倾听工人们的苦衷,为他们解决生活的燃眉之急。
无论是城内的各类阀门厂、轮胎厂,还是乡镇地区的小型企业,这位市委书记都亲自前往调查。
他希望用自己的双眼、双耳,看看听听真实的锦州发展困境,从而摸索出一条解决之道。
除却对工业企业的关心外,张书记还不忘农村百姓。在走访企业之余,他更是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围炉夜话,嘘寒问暖,让贫困户感受到党的温暖。
锦州各地的乡村、学校、商店都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了市委书记张鸣歧的脚印。
为了解到真实的百姓生活,他常常化身为普通百姓,深入街头巷尾,了解民情民意。对那些影响群众生活的难题,他总是亲力亲为,力求解决。
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为此,他立下“三不”原则:不随波逐流,不夸夸其谈,不制定不切实际的口号。他坚信,只有真正将群众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实际行动,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面对各种庆典和剪彩活动的邀请,他一一婉拒,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为了锦州百姓的生活发展,他不顾病体,在手术还未痊愈的状态下便出院赶赴工作的第一线。
结果,在火灾救援现场,负责指挥的张书记伤口再次撕裂,殷红的鲜血浸透了层层纱布,吓坏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可即便如此,他也坚持完成了指挥。
1994年,锦州代管的县级市凌海,发生了严重的风灾,超过两万多亩蔬菜大棚遭到严重迫害,锦州人民乃至周边省市的蔬菜安全遭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全市百姓的饮食供应,他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亲自组织百姓们回复生产,连夜为老百姓们筹集塑料薄膜,重建大棚。
最终,在他的努力之下,20余万吨塑料薄膜第一时间运到,及时完成了大棚重建,保护了全市百姓的蔬菜供给。
在锦州短短七个月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也书写了为党和人民造福的壮丽篇章。
然而,就在百姓们为拥有这样一位干部而庆幸之余,一场意外却突然到来。
1994年7月13日,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导致大凌河水位猛涨。面对严重的汛情,张鸣岐临危受命。当晚在沈阳开会,打算外出公干的他,连夜赶回锦州布置救灾工作。
为了解灾情,他再一次走上了洪灾的第一线。然而,此刻老天爷却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7月14日凌晨1时许,他在凌海市大凌河镇实地察看灾情时,当地堤防突然决堤,张鸣岐以身殉职,年仅49岁。
身后荣誉1994年锦州市委书记抗洪牺牲,出殡当日万人送别,留下遗物让人落泪!
张鸣岐牺牲后,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他的英勇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
7月17日,朱镕基、胡锦涛等领导同志致电慰问张鸣岐的亲属。8月15日,中共辽宁省委命名张鸣岐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
锦州,这个在解放战争中名震四方的城市,其英勇的篇章仍在人们心中回响。而今,新时代的英雄张鸣歧,以抢救人民财产为己任,英勇献身,再次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尽管时代变迁,斗争的对象也换了一副面孔,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他们如同先锋战士,引领群众,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守护着这片热土,守护着人民的幸福安宁。
张鸣歧,这位英勇的战士,他的事迹再次让这座英雄之城在和平时代熠熠生辉。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个人生活中却简朴地让人心疼。大小便将父亲作为人生榜样的他,一辈子都将勤俭刻在骨子里。
作为多年的省委干部,张鸣歧本该拥有优厚的生活待遇。但他一家四口,却在仅仅11平米的房中挤了整整16年之久。单位每次提出为他换套大房子,他都婉言谢绝,将其让给生活困难的老同志们。
上任锦州后,他更是一个人住到了军分区提供的小房间中。在其殉职之后,他的妻子在军分区领导陪同下,前往房间收拾遗物。
逼仄的房间之中,与张鸣歧个人有关的物品仅有几件。除却那些工作中的报纸、书刊外,房内不过几件已经有些发白的换洗衣物和张鸣歧下乡时的布鞋。
除此之外,也就是两袋未吃完的方便面和几个白梨,以及张鸣歧夫人送给他的电视。此外,屋内别无外物。
看到这简陋的场景,无论是张书记的夫人,还是军分区领导们无不眼含热泪。谁人不怀念这位可敬的干部呢?可惜,他却永远离开了人民!
张鸣岐的英勇事迹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品质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话剧《张鸣歧》
锦州市民为纪念他,创作了歌舞话剧《张鸣岐》,在全国范围内演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张鸣岐的精神品质和英勇事迹永远激励着锦州人民,他是锦州人民的好书记,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坐标。
张鸣岐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所有人学习的光辉榜样。
他的离世,让人们深感痛惜,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火焰,在人们心中燃烧。
全中国优秀干部和所有为国为民的中国人,都是他的精神传承者。他们前赴后继,为了锦州和全国的明天而战斗。相信,张鸣歧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他的精神之火,将永不熄灭。
全心全意为人民,这是我们党的灵魂之所在。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航者,都面临着坚守这一宗旨的考验。张鸣岐同志,便是这场考验中的佼佼者。
在狂风暴雨、洪水肆虐之际,他心中的天平从未倾斜,始终偏向那些风雨飘摇中的百姓。
他舍弃了安逸的办公室,选择了直面险恶的洪峰,只为守护那一份份生命与安宁。他的身影,成为了人民群众心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