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冉闵是个怎样的人?武力比肩项羽,性格刚愎自用,毁了自己

雁芙说历史 2024-02-29 16:02:39

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人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直接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残暴的军阀。

这个人就是冉闵,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开国皇帝。

不过,在我看来,冉闵跟五胡十六国那些枭雄们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也仅仅只是个篡权夺位的枭雄而已。

冉闵是如何发迹的?

说起冉闵的身世,就不得不提一下五胡十六国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汉族流民武装——乞活军。

这是一支由流民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中原战乱不休,民不聊生,加上灾荒不断,大量的农民被迫外出逃难,由此形成流民。

他们唯一的诉求就是在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大量的百姓流亡,连生存下来都要“乞求活命自保”,十分悲壮凄惨,也反映出当时天下大乱已经十分严重。

乞活军的主要成分是流亡的农民,这些流亡的百姓为了活下来,不得不把自己武装起来,以武力的方式寻求活命自保。

而冉闵的父亲冉良就是乞活军队伍中的一员。

当时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已经把中原搅得天翻地覆,西晋由于八王之乱导致元气大伤,被打得节节败退,连晋怀帝都被俘虏。

冉良12岁那年,汉赵政权旗下大将石勒击破乞活军,俘虏了冉良,石勒见他英武帅气,十分喜爱,于是让侄子石虎将其收养,并改名石瞻。

随着冉良渐渐长大,他开始跟着石虎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深受石虎的喜爱。

冉良19岁那年,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但随即分裂,汉赵政权的两员大将,刘曜建立前赵,盘踞关中,石勒建立后赵,盘踞中原以及河北。

328年,刘曜与石勒爆发终极决战,刘曜最终战败被杀,石勒的后赵政权吞并北方。

28岁的冉良也在这场战争中战死,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冉闵。

冉闵当时还叫石闵,是石虎的养孙,并且深受石虎的宠爱,给他的待遇和亲孙子一模一样,而这一年,距离他以武力夺权还有21年。

但接下来这21年里,后赵政权也发生了几次剧变。

333年,后赵皇帝石勒病死,传位于太子石弘。

但手握重兵的石虎先是把新皇帝石弘变成了傀儡,接着以武力镇压了反对派,最终篡夺了石勒的江山,自称居摄赵天王,成为后赵政权的实际统治者。

而此时的石闵已经长大成人,史载,长大后的石闵,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深受石虎重用。

但真正让石虎对这个养孙刮目相看的,是石闵在战场上的表现。

338年,东北一带的鲜卑人崛起,慕容氏鲜卑建立前燕政权,并且联合石虎将段氏鲜卑消灭,但很快,慕容鲜卑和石虎闹翻了,于是爆发大规模战争。

可没想到的是,作为雄踞北方的霸主,后赵军队在和前燕军队的交战中,屡次被打得大败。

尤其是在昌黎之战中,后赵军队更是全线溃败,唯独只有石闵统领的这支军队全身而退,并未受到损伤,可见石闵这个人临战指挥能力很强。

石闵也因此扬名于军中,同时也令石虎刮目相看。

第二年,偏安于南方的东晋有北伐的意图,石虎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发兵7万进犯东晋,石闵也参与此战,并且统率军队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

到了石虎统治的末期,后赵爆发了著名的梁犊起义,石闵与羌族首领姚弋仲、氐族首领苻洪领兵平乱,在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自此以后,石闵在后赵国内威望大涨,无论是胡人首领还是汉族将领,都对他十分畏惧。

这期间,后赵政权内部爆发了十分激烈的权力争夺战,石虎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大打出手,甚至有两个还想弑杀亲爹,然后登基上位,后来被石虎发现后处死。

到了349年,史上著名的残暴君主石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太子之位一直没有定下来。

石虎病情恶化后,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下诏以彭城王石遵为大将军,镇守关西,以燕王石斌为丞相,录尚书事,以张豺为镇卫大将军,三人共同辅佐年仅十岁的小儿子石世。

很明显,石虎这是要传位给小儿子石世的意思了。

但石世的母亲刘太后认为石遵和石斌在京城的话,会威胁自己儿子石世,于是趁石虎病重不能理事的机会,发矫诏弄死了石斌。

而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遵当时并不在京城,而是镇守在幽州,按照石虎的诏令,是任命他为大将军,镇守关西的。

石遵接到诏令后,当即从幽州赶赴京城,打算见老爹一面,再去关西走马赴任。

谁知,石遵来了之后,石虎正处于昏迷中,刘太后于是趁机召石遵上殿,拨出3万禁军给他,然后就打发他赶紧赴任去了。

就这样,石虎任命的三个辅政大臣,一个被弄死,一个被撵出京城,剩下的张豺,跟刘太后是一伙的,京城里就形成了刘太后一家独大的局面。

没过几天,石虎终于咽气,年仅10岁的石世登基为帝,朝廷大权落入刘太后和大臣长豺手中。

这两人夺取大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不断排斥异己,对那些能威胁到自己权势的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击报复行动。

当时的司空李农首当其冲,为了保命,李农收到风声后,撒腿就跑,直接逃到广宗,并与当地的乞活军取得联系。

乞活军向来是反对胡人政权的,为了推翻后赵这个胡人政权,乞活军决定接受李农的指挥,随后与李农一起据守上白这个地方。

张豺得知消息后,立马派大将张举率领禁军讨伐,但张举和李农私交很好,他带着大军开赴前线后,并未与李农有实质交战,而是选择了按兵不动。

另外一边,石遵带着刘太后拨给他的3万禁军赶赴关西上任的路上,正好遇到平定梁犊叛乱归来的石闵、姚弋仲、苻洪。

这三人也对刘太后独揽大权、打击异己行为十分不满,非常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打击报复的对象。

石遵和这三人见面,一番商议后,大家一致决定拥立石遵为帝,共同起兵讨伐刘太后与张豺。

而石闵(冉闵)的掌权之路,也从这一刻开始。

石遵本来带着3万禁军,再加上石闵、姚弋仲、苻洪等人手中的平乱部队,总人数大概10万左右,完全足够起兵的资本了。

不久之后,石遵带着大军杀向后赵首都邺城,一路上,大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兵临邺城。

而城中的守将、士兵也不愿效忠于张豺,纷纷出城投降,邺城也很快被攻陷。

石遵入城之后,处死了张豺,不久后又处死小皇帝石世和刘太后,石遵于是宣布登基为帝。

由于石闵在这场夺权行动中有拥立之功,皇帝石遵下旨任命石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

就这样,石闵凭借拥立之功,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地位。

石遵弑杀小皇帝自立为帝的消息传出后,石虎的其他儿子们顿时就不干了,镇守幽州的石冲率先发难,聚众十余万讨伐石遵。

石遵于是派石闵和李农率领十万精兵讨伐,双方在平棘这个地方展开决战,主帅石闵这个人乃是后赵名将,智勇超凡,石冲的军事能力平平,又岂是对手。

很快,一番激战过后,石闵大获全胜,石冲被俘后,被石闵逼着自尽身亡,其手下3万士卒也被石闵一并坑杀。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石冲败亡后,镇守关西的乐平王石苞也想起兵攻入邺城,夺取皇帝之位。

可他万万没想到,正当自己准备起兵时,偏安于南方的东晋举兵北伐,兵锋直指长安,石苞不得不暂时放弃夺权计划,将兵力集中起来对付东晋。

而远在邺城的石遵、石闵等人其实早就收到了石苞要谋反的情报,于是趁东晋北伐的机会,朝廷以派兵增援长安的名义,命车骑将军王朗率军两万,开赴长安。

王朗抵达长安后,第一时间抓捕了石苞,送到邺城。

就这样,后赵帝国的内乱总算暂时被扑灭。

谁知,关键时刻,皇帝石遵的一个动作直接激怒了石闵,也直接导致石闵开始展开夺权行动。

冉闵篡位,杀胡令的前因后果

原来,当初石闵决定起兵拥立石遵的时候,石遵曾经对他说:你要好好努力,事成之后,我就封你做皇太子。

理论上来说,石闵是石虎的养孙,是石家人,继承皇位也有理论依据,但这只是石遵为了获得石闵的支持,故意这么说罢了。

但石闵显然是把这件事当真了,因为当时这个石遵是没有儿子的,他要传位只能从老爹石虎的后代中选一个,这样一来,石闵当然就有资格成为太子。

可石遵不这么想,他石闵只不过是石虎的一个养孙罢了,并非亲生血亲,怎么可能把皇位传给一个外人呢?

所以,一番权衡后,石遵决定立石衍为太子,这个石衍就是当初被刘太后杀掉的石斌之子,也就是石遵的亲侄子。

石闵知道这事儿后,勃然大怒,心想,他石遵是个什么东西,我能把你扶上帝位,也照样能把你拉下马。

于是,石闵开始利用手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大量提拔宫廷禁军将士,给他们升职加薪,甚至是封侯,还将宫女赏赐给他们,以树立自己的私恩。

当然了,石遵的能力平庸,他是没有看出石闵此举背后逻辑的,所以对于石闵提拔禁军将士的奏章一一照准。

但石闵的这种不臣之心还是被人看穿了,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等人不断劝告皇帝石遵,说石闵权势过大,而且是个有野心的人,建议早点削其兵权,甚至将其诛杀。

石遵一时间难以抉择,于是找来亲兄弟石鉴、石苞、石琨等人一起去见郑太后(石遵生母),商议要不要除掉石闵的问题。

谁知,郑太后似乎太过于感性,对石闵心存感恩之心,当场表示,石遵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都是石闵的功劳,没有他石闵,哪有你石遵的今天,所以绝对不能杀。

就这样,由于太后的极力反对,这场密谋根本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来。

而参与密谋的人中,石鉴这个人留了心眼,出了宫门后,这家伙直接就把他们密谋之事派人泄露给了石闵。

石鉴的目的很简单,他就是要借石闵之手除掉石遵,只要石遵一死,他就可以趁机登上皇位。

石闵收到消息后,顿时大惊,随即决定先发制人,将石遵置于死地。

几天后,石闵用计劫持了朝政重要人物:司空李农、右卫将军王基,逼着他们站队在自己这边,支持他发动政变。

随后,石闵调动3000兵马冲进皇宫,而宫里禁军早已被石闵收买,政变部队根本没遇到抵抗就直接冲到皇帝跟前,将石遵给杀了。

石遵死后,石闵将当初泄密给自己的石鉴立为新皇帝,他本人则被封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李农则升职为大司马,与石闵共录尚书事。

可石鉴登上帝位以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傀儡,所有的朝政大事都是石闵说了算,皇帝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石鉴显然是不甘心当一个傀儡的,于是秘密联系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发动兵变,趁着夜色发兵突袭石闵、李农。

可石闵也不是泛泛之辈,这场突袭不仅没能伤到石闵分毫,反而被打退了回来。

新皇帝石鉴顿时就慌了神,生怕石闵追查下来会查到自己头上,惊慌之下,竟然将石苞、李松、张才三人处死,以达到杀人灭口的目的。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石闵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就是废立了一下皇帝,把持了一下权力,竟然会引发一轮接一轮的反对高潮,逼得自己差点喘不过气来。

在得知石闵废立皇帝,把持朝政的消息后,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祗在襄国(河北邢台)宣布起兵讨伐。

石闵急忙调集7万大军,以汝阴王石琨为统帅,统兵镇压。

与此同时,皇宫里针对石闵的暗杀行动一刻也未曾停止过。

先是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密谋暗杀石闵、李农的行动,结果事情败露被石闵反杀。

紧接着,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又集结3000名羯族士兵发动兵变,试图诛杀石闵、李农,结果又被石闵派兵镇压。

为了震慑那些图谋不轨的胡人,石闵干脆颁布一条十分严厉的命令:内外六夷胆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

谁知,这条命令公布后,京城顿时陷入混乱,胡人有的攻破城门,有的翻墙而出,争相逃离已经戒的京城。

此时的石闵怎么也想不明白,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反对自己?而且一波接一波,反抗从未停止过。

要知道,石虎以及他的儿子们,都是十分残暴、嗜杀之人,石家人残暴的统治是不得人心的。

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出面替石家的人出头,不惜拼上性命也要反对自己?

他们对石家真的有那么忠心吗?他们真的那么有正义感吗?

很显然,不是的。

这些人之所以一波接一波地拼命反对石闵掌权,就是因为石闵是汉人。

而后赵这个雄霸北方的割据政权是一个由羯族人建立的,从石勒开始,再传到石虎,最后传到石世,再到石遵,都是羯族人。

而石闵虽然是石虎的养孙,但他身上没有任何羯族人的血统,实际上是汉人。

这些后赵的旧贵族之所以不顾一切地反对石闵,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担心石闵这个汉人掌权后,他们平时的特权会被剥夺,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

对于这些羯族人来说,谁掌控了后赵帝国的大权,那么谁就是他们的族群领袖。

然而,石闵作为石虎的养孙,如今后赵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羯族人显然是不认可石闵这个汉人作为他们族群领袖的。

所以,为了保住既得的利益,他们必须反对石闵,也必须干掉石闵。

经历了这一连串的突发事件后,石闵也终于明白,这些胡人终究是不愿意拥护自己。

而且石闵还发现,这一连串的变故背后,都有皇帝石鉴的参与,原来这个傀儡皇帝从未放弃要干掉自己的打算。

石闵于是将皇帝石鉴软禁起来,为了试探京城内外的胡人以及汉人的态度,石闵再次发布一条命令:

孙伏都、刘铢等人作乱已经被诛杀,良善的百姓没有一个参与叛乱,从今以后,与朝廷同一条心的,可以留下,不同心的可以自行离去,随便去哪儿都行,京城各大城门也将不再戒严。

谁知,此令一出,京城里的羯族人纷纷离开京城,出城的胡人塞满了城门,而百里之内的赵人(汉人)则纷纷涌进城内。

这一刻,石闵终于明白,这些羯胡终究和自己不是一条心,更不会拥护自己。

于是,石闵下达了历史上著名的“杀胡令”:赵人(汉人)只要斩杀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随着“杀胡令”的发布,胡人遭到了灭顶之灾,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幼,一律被斩杀,死者20余万,军队中的胡人将领和士兵也遭到了大清洗,人数不详。

但是,在中原的这些胡人早已汉化,如何区分呢?

史载,他们是根据面貌特征来判定的,由于胡人高鼻梁、多胡须,所以凡是有这种特征的人都有被杀的可能。

按照这个逻辑,误杀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数字不低,毕竟满足高鼻梁、多胡须这种特征的汉人也有很多,要说没有误杀,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石闵(冉闵)在发布杀胡令之前,原本只是一起后赵帝国内部的权力争夺战。

但是由于石闵是汉人,而后赵的统治阶级是胡人,由此演变成了胡、汉之间围绕着统治权展开争夺战,内部矛盾激化了民族矛盾。

石闵发布杀胡令是迫于当时敌我形势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斗争形式。

他的目的就是通过“杀胡令”对朝野上下可能阻碍他掌握大权的异族势力展开一次大清洗,只有将这些胡人清洗干净后,他才能彻底掌握权力。

然而,石闵实在是低估了后赵帝国内部的反对势力。

杀胡令发布后不久,后赵地盘上的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对石闵。

新兴王石祗在襄国起兵(河北邢台),汝阴王石琨发兵冀州。

此外,抚军将军张沈占据滏山,张贺度占据石渎、建义将军段勤占据黎阳、宁南将军杨群占据桑壁、刘国占据阳城、段龛占据陈留,姚弋仲占据滠头,蒲洪占据枋头,都不愿意归附石闵。

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以及地方将领占据的地方,对石闵所在的邺城形成一个包围圈。

这期间,石闵想彻底消除石氏的影响力,古代人比较迷信,当时的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石闵遂将姓氏改为“李”姓,国号改为“卫”,年号为青龙。

不久之后,石琨及张举、王朗等率军7万讨伐石闵。

谁知,石闵压根不把这群人放在心上,他亲自提着两刃矛,带着一千多骑兵,突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敌军7万之众愣是被他一千多人击溃,还斩杀三千余敌军。

击溃石琨后,石闵与李农决定先解决掉占据石渎的张贺度,于是调集三万大军,前往讨伐。

没想到的是,石闵前脚刚走,邺城内的傀儡皇帝石鉴立马就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他趁石闵率军出战期间,邺城空虚的情况,秘密派人联系屯兵在滏口抚军将军张沈,命令他趁石闵不在,邺城空虚的情况下,发兵攻占邺城。

这原本是傀儡皇帝翻身的绝佳机会,可万万没想到,石鉴派出去的这个传信的宦官没把信送给张沈,而是递给了石闵。

看到信中的内容后,石闵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于是立即率军返回邺城,包围皇宫,杀掉了皇帝石鉴。

随后,石闵再将石虎留在京城里的子孙全部灭门,将石氏家族斩草除根,当然了,京城以外的还活着。

这一年,是350年,清洗掉石家人以后,石闵决定自立为帝,并恢复“冉”姓,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石闵此后的名字,便是大名鼎鼎的冉闵。

然而,称帝以后的冉闵,却昏招频出,很快便败亡。

冉闵的败亡

冉闵称帝后干的第一件蠢事就是在内部搞了一场大清洗,由于对李农等人的猜忌,生怕这些人会威胁自己的权位,冉闵李农、王谟、王衍等人一并诛杀。

李农作为冉闵的搭档和合作伙伴,没想到冉闵刚刚登基,就对昔日的战友痛下杀手,实在是残暴。

最关键的是,李农当初被刘太后迫害时,曾逃到广宗,与乞活军建立了友谊,冉闵将其诛杀,也失去了获得乞活军支持的中间人。

虽然冉闵篡夺了后赵的江山,但石虎在京城外面的儿子以及后赵其他地方诸侯并不买账。

石虎的儿子石祗听说冉闵弑杀皇帝石鉴以后,立即在襄国宣布登基为帝,以延续后赵国祚。

另一边,氐族首领苻洪和羌族首领姚弋仲都拥兵一方,随时都有可能进攻冉闵。

后赵由此变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冉闵占据的地盘只不过是以邺城为中心的中原一大片区域而已,北边是以石祗为首的后赵的残余势力。

其他地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控制的州郡纷纷起兵响应石祗,中原地区由此分裂成冉魏与后赵对峙的局面。

双方都将对方视作死敌,不死不休,一场生死决战,在所难免。

很快,刚刚登基不久的石祗,立即派丞相石琨亲率10万大军进驻邯郸,准备进攻邺城。

冉闵面对这巨大的反对浪潮,萌发了联合东晋共同对付后赵的想法,于是派人照会东晋朝廷,邀约对方出兵共同夹击后赵残余势力。

然而,东晋方面对此并未理睬。

理由很简单,冉闵已经称帝,他现在邀约东晋出兵,东晋方面当然是不能承认他这个皇帝的,而且冉闵的如意算盘就是借助东晋的军事力量帮他自己巩固权位,即便出兵,也只是为冉闵做嫁衣,东晋朝廷是不会傻到干这种事情的。

虽然没有取得东晋的支持,冉闵依然不惧后赵这些残余力量,他亲率大军轻而易举地就将这十万大军击溃,斩杀敌军过万。

谁知,战事刚刚结束,后赵的几个地方实力派又联合起来进攻冉闵。

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等人组建一支联军向邺城进发,冉闵亲自披甲上阵,作为一员悍将,冉闵的骁勇善战是出了名的。

很快,这支联军被冉闵打得大败,战死两万八千人。

自此以后,冉闵实力大增,加上新收降的部队,冉闵的兵力达到30余万人。

350年11月,冉闵集结10余万大军,讨伐后赵残余势力,试图一举将其攻灭,没想到冉闵犯下致命错误,险先丧命。

谁知,冉闵的军队对后赵都城襄国展开围攻后,敌军的顽强程度超乎想象,冉闵围攻了一百多天,愣是打不下来。

而此时的后赵皇帝石祗,面对冉闵的猛攻,也开始吃不消,于是同时向东北的慕容鲜卑以及羌族首领姚弋仲求援。

昔日石虎对姚弋仲有厚恩,姚弋仲于是派儿子姚襄率军3.8万人驰援,而慕容鲜卑那边则是因为石祗主动去帝号,改称赵王,并且以献出传国玉玺为条件,说动慕容儁出兵。

不久之后,姚襄与石琨合兵一处,援兵迅速抵达襄国附近,冉闵派出两路军队拦截,均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此时的冉闵,手下的军队长期围攻襄国,已经是疲敝之师,而敌军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形势是很严峻的。

冉闵原本想亲自率军继续进攻的,但部将王泰意识到了危险,急忙劝阻,说此时如果贸然进攻的话,敌军现有三路大军,很容易腹背受敌,最后遭到灭顶之灾的。

所以,王泰建议,应该先固守己方阵地,再寻找机会歼敌。

冉闵本想采纳这个建议的,没想到身边一个叫法饶的道士竟然跟冉闵说:太白星行经昴宿,当杀胡王,一战百胜,不能失去这个时机。

听完此话,冉闵顿时改变了主意,决意亲率大军进攻襄国。

没想到,冉闵发起进攻后,遭到石琨所部、姚襄所部、鲜卑军队的三面夹击,石祗在这关键时刻抄了冉闵的后路,一战击溃冉闵的军队。

此战,冉闵几乎全军覆没,连他的儿子都被俘虏后送到襄国,后被石祗处死,冉闵仅仅带着十几个骑兵逃回邺城。

冉闵返回邺城后,石祗抓住机会,立即派刘显率军7万进攻邺城。

石祗显然是低估了冉闵的实力,虽然在襄国损失了十余万人,但冉闵在邺城老巢还有十余万大军,他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很快,冉闵亲自披挂上阵,将刘显打得大败,杀敌三万。

刘显败逃后,冉闵一路紧追不舍,而此时的刘显认为自己已经战败,即使逃回襄国,也得被治罪,可继续打的话,又打不赢。

于是,刘显干脆投降冉闵,并且以石祗以及后赵贵族的人头向冉闵换取高官厚禄。

冉闵听完之后,欣然答应,不久之后,刘显返回襄国,发动兵变,一举诛杀了后赵皇帝石祗、丞相石琨以及众多大臣,将他们的首级送到邺城,献给冉闵。

至此,曾经称霸中原的后赵政权宣布灭亡。

自从石虎死后,后赵内乱频发,中原争战不休,四分五裂,而盘踞在东北的慕容鲜卑看到了进军中原的机会。

前燕皇帝慕容儁于是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冉闵地盘上的关键要塞,兵锋很快抵达冀州一带。

冉闵再次统率大军亲征,但他手下的大将持不同看法。

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劝谏说,鲜卑人挟胜利之威,兵锋正盛,不能与之硬碰硬,应该先避敌锋芒,再寻机破敌。

但冉闵根本听不进去,把这俩人数落一顿后,亲率大军开赴前线,与鲜卑大军展开决战。

开战之后,冉闵连胜十战,但士卒已经逐渐疲惫,冉闵的军队多是步兵,骑兵虽有,但不多,而鲜卑人则以骑兵为主,所以再战下去,冉闵会比较吃亏。

所以,冉闵直接将军队带进附近的树林里,这样鲜卑人的骑兵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关键时刻,慕容恪的参军高开认为树林不利于骑兵作战,建议派轻骑兵佯装战败,诱惑冉闵追击出树林,再一举将其歼灭。

慕容恪当即同意,并且说了一句非常中肯,而且十分符合冉闵性格的话:

冉闵此人有勇无谋,生性轻敌冒进,他看到我军战败,必然会拼命追击,而他的兵力又少,这次一定会死在我手里。

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资治通鉴》

随后,慕容恪将军队分成三部,并且单独挑选了5000名善骑善射的骑兵,用铁索将战马互相连接,结成方阵,用于冲击冉闵的军队,这种冲击力和战术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紧接着,慕容恪派出一队人马攻击冉闵所部,然后佯装战败,冉闵果然中计,一路追杀出树林,来到外面空旷平地。

谁知追着追着就迎头撞上鲜卑人那五千个用铁索连接的方阵,没办法,冉闵只好带着军队血战。

只见冉闵骑着一匹名为朱龙的战马,手持双刃矛,左冲右突,厮杀一阵之后,他一个人竟然斩杀了300余名鲜卑骑兵。

如此生猛,除了他,估计只有西楚霸王项羽能做到了。

但冉闵再怎么勇猛也没有太大意义,很快,鲜卑的两路骑兵突然从两侧杀入战场,冉闵所部瞬间陷入重围。

不久之后,冉闵全线溃败,基本全军覆没,冉闵本人也被俘虏。

冉闵被俘虏后,前燕皇帝慕容儁责问他:你区区一个奴才,为什么胆敢妄自称帝?

听完此话,冉闵也算条汉子,直接回应道:如今天下大乱,你们这帮夷狄,人面兽心,都敢称帝,我乃中土英雄,为何不能称帝?

慕容儁听完大怒,随即命人将冉闵鞭打三百后,送至龙城宗庙献捷,不久之后,将其处死。

冉闵被俘后,鲜卑人很快攻破邺城,并且一举占领了中原。

谁知,冉闵在龙城被杀后,前燕帝国就爆发了严重的旱灾,蝗虫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

慕容儁十分震恐,以为是冉闵的鬼魂作祟,于是下令祭奠冉闵,将其追封为“武悼天王”。

但这肯定是没啥用的。

冉闵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了。

说实话,冉闵的杀胡令虽然短暂地帮他清除了反对势力,但也孤立了他自己。

杀胡令一出,他虽然借此掌控了京城,但也引起了其他各族的恐慌,为了不被杀掉,后赵帝国各地的实力派纷纷起兵反对冉闵。

要知道,当时在中原的胡人,不止是后赵的羯族人,还有匈奴、氐、羌、鲜卑等族群,他这么做非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彻底激化了矛盾,各族之人觉得没了活路,必然引发各族起兵反抗,使他自己陷入孤立中。

其实在石虎统治的时代,除了羯族贵族以外,匈奴、氐、羌等民族属于被统治阶级,也是受压迫的一部分,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却被冉闵推向了对立面。

后来冉闵又杀了自己的战友李农等人,自断臂膀,进一步陷入孤立中,连东晋朝廷都不认可冉闵这个人。

这样一来,冉闵注定了会孤军奋战,得不到任何外部支持。

从本质上来看,冉闵和昔日的石虎没太大区别,都是残暴、嗜杀之人。

从性格上看,冉闵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襄国之战、与前燕的大决战,都是因为不听忠言,固执己见,轻敌冒进,导致的失败。

第一次不听忠言,导致在襄国之战全军覆没,死十万余人,第二次不听忠言,直接葬送了自己和冉魏江山。

这样一个人,注定是要失败的。

参考文献:《晋书》、《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荤著。

本文已经9600多字,就不把史书原文引用出来了。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8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