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名称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孙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设想了一个宏伟的蓝图,他提出“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这一比喻从而奠定了“大武汉”这一美称的理论基础条件。武汉是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与它最大支流汉江在这座城市的中心的龟山与蛇山的两山对峙中交汇,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以及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为武汉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运输、流通与交易的基础,而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这块金字招牌也引起了很多其他城市的羡慕嫉妒恨。
武汉市历来就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城市,它距离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和西安等中国的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位居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位置上,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的大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东极版块,以北京天津河北所组成的京津冀北极板块,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所组成的南极版块,以成都重庆为主的经济西极版块。而武汉市正好地处它们四大板块中间的天元中心位置上。
历史上的武汉三镇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在此之前,武汉市只有长江北岸的汉阳城与长江南岸的武昌城,汉江是从汉阳城的南数公里的区域汇入长江的。汉江改道是发生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汉江原是从现汉阳区的墨水湖地区汇入长江的,但因为汉江流域的大洪水长时间的“袭击”汉阳城“,竟然将汉阳城一分为二,从而形成了汉口、汉阳、武昌隔长江与汉江鼎立的格局。从三镇布局的概念上来说,武昌是全省政治行政中心,汉口是商业交易中心,汉阳是工业制造中心,三镇各司其职。
1927年,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年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我党遭遇背叛和清洗。当时,国民政府分裂为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而就在这一年里,武汉国民政府将长江两岸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并,成立了武汉市,由于这一合并的历史事件将原本就是三个城市的武昌、汉口、汉阳合并成一个大城市,这进一步巩固了“大武汉”的共识称呼。此后武汉还经历了抗洪抗新冠病毒等保护大武汉的战斗,所以直到现在,大武汉的名声依然响亮。
湖北省在历史上还有个城市也被称为”大“,它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荆州市。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上,它地处长江咽喉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地势优越,土地肥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诸葛亮曾评价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凸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荆州市有三个历史地理标识:兵家必争之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中心。历史上的大荆州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区,所以历史上的大荆州的范围是真的很大。
就是解放后的大荆州地区也是很大的,它下辖沙市市、荆门县、钟祥县、京山县、天门县、潜江县、沔阳县共13个市县。大荆州地区的面积为33607平方千米,其常住人口总数为1070万人,大荆州地区的这个面积在湖北省无任何城市可以媲美,人口也可以排湖北省第二名,仅次于省会武汉市。但后来的大荆州地区就慢慢地被拆分了,荆州市就只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1.41万平方千米,现有常住人口513.55万人,2023年的GDP只有3151.49亿元,荆州已经不再称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