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像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贵守清静自学清修悟己躬行,不怎么收徒。老子亲传的弟子被称为玄元十大弟子。
根据散见史书及先秦诸子典籍记载,从学老子的弟子学者亦有多人,其最著名者有十: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瞿、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见《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碑),而得老子授道传经者独为尹喜,尹喜清虚自化,无为而治,传承五千言,著《关尹子》九篇,与道德经道意相承(列御寇师之,著《子列子》之篇)尹喜殁,老子道德经传与从弟尹轨及弟子镐京杜冲,镐京杜冲传彭城彭宗,彭宗传洛阳宋伦,宋伦传骊山冯长,冯长传汾水姚坦,姚坦传太丘周亮,皆为道家,(楼观道传承谱系见《楼观先师传》碑记)需要知道,先秦时的楼观道所尊依秉承,没有其他的内容,唯有代代相传的《道德经》。玄元十大弟子,成就最高的是庄子。但根据散见的史料,应该还有一些散居的修行者杨朱、楚狂接舆、柳下惠、鬼谷子、甘德、石申、邹衍、安期生,羡门高、河上公。其中门下弟子世俗的社会地位最高的是鬼谷子,最受各国元首接见和欢迎的是邹衍。
最后一位有效总结道家思想的散居隐士真人为鶡冠子,正确应写作鹖冠子。《汉书‧艺文志》载“楚人”,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说:“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与汉书相合。
第一:关尹子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又称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较高。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关尹子的贵清思想对中华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第二:文子
文子号计然,春秋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钝,但自小非常好学,通览群书。就像人们常说的大智者若愚。时常观察学习大自然,善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倪端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知道别人的想法。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
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文子的思想后来影响了墨子,主要表现三方面。其一,文一了以无私兼爱释仁,这一点为墨子所接受,兼爱成了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二,知贤、爱贤、尊贤、敬贤、乐贤与尚贤。其三,节用。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总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无疑,与孔子同时年龄小于孔子。他虽学习了各家学说,但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遂别生新义,乃过所承。世称文子勤学苦练,故得道尤高,而卒归本于老子。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推他们推崇备至。著有《文子》十二篇。唐封通玄真人,书为《通玄真经》。
第三:庚桑子
又名庚桑楚、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是道教祖师之一,被尊为洞灵真人,乃老子的弟子,为亢桑子,四大真人之一。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得老子之道,能视听不用耳目。隐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
亢仓子以为,道乃万物本根。《亢仓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就是要达到一种清静无为的自然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道中,从而获得至真之道。
第四:南荣子
南荣趎,姓南荣,名憨,又作南荣畴、南荣俦、南荣寿、南荣帱,庚桑楚弟子。灌县人(今四川都江郾)。著名春秋末期贤士。后向老子求教。在《庄子杂篇庚桑楚》里,庄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南荣趎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第五:尹文子
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合于自身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该书的思想特征承继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为仁义礼乐的根据,变自然法则为与法相联系的社会法则。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尹文子》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其对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等关系的思考,颇值得玩味。
第六:士成子
士成绮,周朝人,听闻老子是圣人,不远千里而来,见老子说道:“先生,我听很多人说您是个圣人,所以我千辛万苦,从很远地方过来。找到了您之后呢,再看看先生,似乎又不是圣人。看您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多余的食物和果蔬,这些都被轻易地丢弃在了一边,积累了这么多的粮食米粟,却没有好好保藏,这些都是为富不仁、不节俭的做法。”老子看也没有看士成绮,话也没有说一句,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拜见老子,恭顺地说,“先生,昨天我说话无礼,伤害了您,昨晚我内心纠结不安,反省自己出言不逊,今天来向您致歉,内心顺畅平和了许多,请您教导我。”
老子慢慢地说道:“他们说我是充满智慧神圣的人,我的内心和这些名分没有什么关系。昨日,你喊我是牛,也只是称谓上我是牛,你喊我是马,也只是称谓上我是马。你说我为富不仁,也只是你口中称谓上的为富不仁。我顺应自然,不排斥所有的外来称谓,所以,这又怎么能影响我宁静的心呢?如果有这种外在的情形,而人们将这种外在的定义加到你身上,而你却不能接受,抗拒它、怨恨它,那么你的内心就会纠结不安,会再次受到这外在言语对你的伤害和影响。我修持自身,顺应自然,应接万物,内心保持恒久安宁,我这样做不是刻意去接受外来名号,只是自然而然地放空心灵,顺应万物罢了。”
士成绮听完这段话,羞愧不已,过了一会,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个问题,“先生,请问如何修身呢?”老子笑了笑:“我看你昨日容貌高傲无礼,你的目光执着贪婪,你的额头桀骜不驯,你的口舌伶俐不正,你的样子阴气炽盛。就好像那烈马被拴住,虽然表面看似平静,刻意控制,但是一有机会就奔腾不肯停歇,你机警而观察着外周,巧利之心,虚荣之心,让你不会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像你这样的人,妄谈修身,若不及时回头,也就永远求不到真道。在很远的边境处,也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为‘窃’。
大道充满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具足道性,先天的道性在我们内心深处,唯有空虚寂静,无为自然地修持,才能合道与真。一个修持有成的道者,柔弱不争,祥和吉瑞,平淡素朴,德行远大而真实不虚。
第七:崔瞿子
崔瞿者,周朝的贤大夫也。曾问道于老子日: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子曰:女慎无樱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愤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樱人心,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不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於是乎,新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庾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樱人心。盖老子愤德下衰,因崔瞿之问而警世云。
第八:柏矩子
柏矩,周之卿士。曾向老子求学,游齐见辜人焉,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日: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天下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物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於谁责而可乎。柏矩之言,得於老子为多。
第九:列子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故有一说: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他的著作《列子》《天瑞》篇,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黄帝》篇,列子认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
《周穆王》篇,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在拥有。
第十:庄子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