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5天破3亿,董宇辉倾力推荐,观众却大骂“难看”
五天时间,三亿票房,电影《长安三万里》这一成绩令人瞠目结舌,远超市场预期。
此外,《长安三万里》在评分方面也收获了巨大成功。淘票票评分高达9.6分,几乎是满分。而豆瓣的口碑评分也出现了明显上涨,达到了8.1分。
不仅如此,连名人和权威媒体也对《长安三万里》做出极高评价。
董宇辉评价《长安三万里》:“拍给每一位中国人的电影,孩子看了新奇,中学生能找到呼应,成年人则能记起初心,一如片中的《将进酒》,画面如梦如幻,但诗句却能让人思考人生的境遇与诗意。”
人民日报评价《长安三万里》:“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风格,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
有网友称:
“前两个小时实在是太难看了,李白被刻画成一个精神小伙子,直到后面才发现这根本不叫《长安三万里》,应该叫《高适传》,把高适塑造得像个圣人一样。而且美工画的东西也很奇怪,人物比例完全不对,上半身长得离谱,下半身特别短,每个人都有吊梢眼。”
“长安三万里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看,第一次碰见不只是无聊而是能让人膈应并怒骂的电影,感觉除了喜欢看肥胖裸男肉搏和中年油腻意淫味的人,任何人都不应该受此折磨。”
“看了20分钟,目前为止,十分难看,作为一个每次有国漫上映都回去支持的人,从没看过这么难看的国漫建模丑,为了表现出李白的不羁,做了个歪嘴地包天?身子长腿短,比例奇怪,导入的很尴尬,贴点边就要加两句古诗,有必要吗。”
说好的是真好,说烂的也是真烂。那么,这部电影难看的地方,究竟被诟病在哪里?
1
“裹脚布”般的又臭又长剧情
《长安三万里》通过高适的视角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整个故事分为“回忆”和“当下”两条叙事线。
战争场面的呈现还算拿得出手,也展现了一定的战场谋略。然而,“回忆线”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实质性的情节冲突和紧张感,只是一味地专注于“怀才不遇”的个人表达。
电影在介绍高适的旅行经历时变得过于流水账,只是简单地呈现知识点,并没有划重点。
另外,电影未能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角和体验,在情节上显得略显单调。观众期望看到更多的转折和惊喜,却只能看到一再重复的故事情节。
诸多史诗级的诗人只是在片中匆匆一瞥,对于诗歌典故的描写也只是走马观花,毫无深入。整体叙事既干涩又松散,既冗长又矫情。
电影想要反映唐朝的历史变迁,却只是蜻蜓点水地展示了一些社会问题,缺乏深入的剖析。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虽然有一些亮点,但在呈现高适传记和塑造李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
2
单薄的人物塑造
然而,本片在人物塑造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人物塑造显得有些脸谱化,缺少深入的细节,对于李白的塑造极为脱相。
李白作为主要角色,电影未能很好地展现他对政治的渴望,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技能点存在一定的错位感,也没有深入探讨李白是否具备政治才能的问题。
李白的人生重大事件,只能通过台词来弥补,导致李白的形象显得十分单薄。
与此同时,对于历史政治背景的描绘也显得不够充分,观众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衰败的原因所知甚少。
对于衰败的缘由和文人们如何努力生活的情况,电影并没有展现得足够详细。这让人觉得整个故事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3
结语
但这部影片就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了吗?还是有的。
片子的运镜和音乐确实出色,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尤其是水墨动画和《将近酒》的魔幻呈现,更是将视觉奇观展现到了极致。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在硬件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软件方面稍显乏善可陈。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整体上叙事干涩、松散而冗长。观众需要过多的耐心来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
因此,在观影时,可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对片子的期望过高。
真的难看,相扑在唐朝叫相扑??不用刻意把唐朝女人画成那样子吧!人物两条腿就像株努一样
全是刻意吹捧
故事讲的不太好,近三个小时的时长,除了刻画了李白和高适,其他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杜甫,岑参,王昌龄,张旭,丹丘生等等,他们出现毫无特点,换成路人甲乙丙丁也没有影响,感觉像是看了一期中国诗词大会
面由心生,看那嘴角
今天刚看了,三个小时,嗯,有点失望吧,看网上评分很高才去看的
看的一头雾水,没看明白,一点精彩的剧情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