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2个思维的人不配谈论诗歌!连“入门”都没做到!

国学传播 2024-05-09 01:47:25

引文

罗丹在完成雕像作品“巴尔扎克”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共同欣赏。

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手部说:“老师,这双手惟妙惟肖,太完美了。”

听到学生的称赞,罗丹陷入了沉思,然后,用一把斧头砍下了那双“完美的手”。

看到这一幕,学生们都非常疑惑。

罗丹神色严峻地说:“这双手太过突出了,既然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

罗丹的说法适合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诗歌。

诗歌的整体感最重要

任何文学作品都非常强调“谋篇布局”,因为文学作品的整体感是最重要的,而这也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所以,谈论诗歌时,首先就要从整体去看,主题是否明确,逻辑是否混乱,用字是否恰当,情感是否真挚,这些都是需要优先关注的!

其次,就是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认知,比如下面两个最常见的错误思维!

其一,有句无篇,用名句来衡量诗歌质量。

其二,用创造出的成语来衡量诗歌的质量。

有句无篇,难成好诗

一流好诗都近乎天然而成,整体感很强,且不会有明显瑕疵。

如果诗中的某些名句太过突出,那么,这首诗基本上就很难成为一流好诗了,因为整体感被破坏掉了,诗词鉴赏变成名句鉴赏了!

赠萧瑀 唐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太宗皇帝的这首诗,前一整句还是有些档次的,算是名句吧。

我们都知道“墙头草”这个词,风行草偃,当风经过时,草就会倒伏下来。所以,疾风经过时,可以了解哪种草是可以傲立风中的劲草。

由前半句的自然现象,很自然地过渡到同理可证的后半句的识人问题上,前后半句在逻辑性和形式上都对应地极好,所以,才成为名句。

后一整句就明显很平庸了,完全配不上前一整句。

所以,这首诗最终也只能是二三流的水准。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有句无篇,类似的诗还有很多。名句一旦与整篇脱节,就势必会出现以上情况。毕竟,对于诗歌而言,名句终究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锦”本身,这一点一定要切记!

以点带面,毫无价值

如果说诗歌中的名句对诗歌尚有不小的增色作用,诗歌中创造出的成语则与诗歌质量几乎毫无关系。

网络上常常会有一些奇谈怪论,甚至就有在比较诗歌时将其中所创造的成语作为重要参考标准的奇葩思维,这分明是很文盲的比较方式。

赠项斯 唐 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中有一个成语“为人说项”,且不说这个成语就不是很常用的成语,只说这首诗实在算不得有多好,可见用成语来论证诗歌的优劣确实有些一言难尽,根本是两条赛道的,怎么论证呢?

九日次韵王巩 北宋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是一首苏轼的诗,估计没几个人听说过吧!

这是一首苏轼的诗,估计没几个人听说过吧,可见也什么不是优秀作品,毕竟宋诗中优秀作品大多都不至于让人非常陌生。这首诗里也有一个“明日黄花”的成语,但仍旧改变这首诗不够优秀的事实!

总结

读诗没有门槛,但诗词鉴赏是有门槛的。

诗歌是讲究整体的,断章取义是最大的诗词鉴赏的忌讳!

无论是用名句来衡量诗歌质量,还是用成语来进行比较,都是典型的断章取义,也是诗词鉴赏时尤其要避免的愚蠢行为。

0 阅读:4

国学传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