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真是一场“里外不是人”的博弈。10月31日,这项关税政策即将生效,最高税率达45%。而更有意思的是,欧盟的投票结果极具戏剧性: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这什么场面?一半人没投票,摆明了是左右为难,心里打小九九。而最终大力推动加税的,不是别人,正是法国。马克龙为了拯救本土车企,死磕中国车,可这对整体欧盟经济真的是个好招吗?
一场关税战争:法德对立、欧盟撕裂法国在这次加税战斗中带头冲锋,理由很简单——自家汽车产业快被中国车“卷死了”。你想想,中国电动车占全球市场60%,连欧洲人的后院都不放过,仅仅2023年前8个月,市场份额就从7.1%飙升到8.1%。中国车凭借完善的供应链和无敌性价比,打得欧洲本土车企节节败退。法国可急了,尤其是失业率高企,本土制造业撑不住,国家经济压力山大,这时候不保护点自家企业,怕是连饭碗都保不住。马克龙当然心急火燎,一拍桌子就开始推动加税,摆出一副“谁敢动我家门口的电动车,先加个税再说”的架势。
但问题来了,法国的政策想要“护犊子”,德国却相当不买账。德国车企可是全球最知名的巨头,奔驰、宝马、大众个个家底殷实,他们看得远——眼光早不盯着自己后院,而是放眼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你要加税,那就相当于往自家脚上开枪。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强烈反对,说这政策会破坏全球贸易规则,让整个欧盟的汽车产业陷入更大困境。毕竟,即便加税,德国车企面对中国车企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依然毫无胜算。再加上德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非常密切,谁愿意为了区区关税去搅浑自家大生意呢?所以在这次关税博弈中,德法撕裂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欧盟的“团结”,怕是难以为继。
中国电车崛起: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硬实力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扩张可谓惊人,但这背后可不是侥幸得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成熟,从上游的电池原材料到下游的整车制造,整个流程早已打通。产业链齐全,供应链无缝,光是成本就把欧美车企甩了好几条街。再加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在技术上也开始占据优势,尤其是智能驾驶、节能环保等领域,欧洲人几乎找不到反击的切入点。
欧洲车企并不是没看到这股危机,而是他们陷入了一个“降维打击”的死循环——一方面拼不过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技术上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超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车时代,本应是欧美的传统优势,但没想到中国车企硬是在十几年内突飞猛进,从价格到质量全面压制。这下好了,欧洲车企坐不住,开始寻求政府的保护,动辄求助关税壁垒,但这不过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
马克龙的内忧外患:加税背后是法国经济的焦虑有人说,马克龙推动加征关税,图的不是欧盟的利益,而是自家法国的选票。法国失业率高企,制造业倒退,尤其是汽车产业大受冲击,国内已经开始怨声载道。马克龙的“硬汉形象”在国内一直备受争议,他得在国际舞台上找个突破口,证明自己还是那个能“扛事儿”的总统。所以,对外加税,对内保就业,表面上是保护法国制造业,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赌博。
可问题是,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国这种“关门打狗”的政策真的能奏效吗?看上去,表面上暂时挡住了中国电车的迅猛势头,实则是把全球供应链的伤口越撕越大。德国企业反对,欧盟内部分裂,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让法国自己也陷入更深的经济困局。
中国的反击:白兰地成了精准靶子中国不会坐以待毙。欧盟对中国电车征税,那好,中国马上启动反制措施,对欧盟出口的白兰地实施反倾销,尤其针对法国。白兰地作为法国传统的强势出口产品,这一招可谓直击要害。有人戏称,中国是在用白兰地“回敬”法国的汽车税,而这场反制背后,其实也显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战中的灵活与强硬。白兰地不过是第一招,后续可能还会有更精准的反击措施出台,而欧盟特别是法国,能承受住这样的打击吗?
企业私下接触欧盟:短视还是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政府与欧盟艰难磋商之际,部分中国企业却偷偷摸摸开始私下与欧盟接触,试图单独谈判。这就有点尴尬了。中国政府在前方为整体利益奋战,企业却为个人利益私下妥协,反映出部分企业的短视行为。外交部对此也发布了警示,提醒企业不要为了短期利益破坏国家的整体布局。
这种现象其实揭示了企业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企业要赚钱,国家要布局,二者利益虽有重叠,但也存在分歧。如何协调?如何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同时考虑长远的国家利益?这不仅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这场“战争”背后其实是全球供应链博弈的缩影。法国在高举保护主义大旗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经济脆弱的现实。而中国电车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与成本的胜利,更是全球化下竞争力的体现。双方的较量仍在继续,而最终胜负,或许不取决于关税政策,而是谁能更快适应全球化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