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史蒂夫从来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还能在海洋中看到如此奇怪的生物:
外形像个巨长的口袋,大约有8米长,会发出微弱的光,中空管状,前端开口,尾端闭合只留一个小孔,通体半透明果冻状,带点粉色,直径很大,足以容纳一个人进入。
用手轻轻触摸,发现“口袋”还很柔软。
史蒂夫被眼前的这块“纱”深深吸引,为了一探究竟,竟萌生了钻进去看看的想法。
然而同伴立马阻止了史蒂夫的这种莽撞行为,两人围绕着这种生物,前前后后拍摄了一个小时才离开。
上岸后,同伴语重心长解释道:“等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后,再来决定要不要钻进去,我打赌你肯定会感谢我的!”
可大可小的火体虫粉色口袋,其实是由多个单体组合而成的。
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它身上有成千上万个密密麻麻的微小生物。这种生物叫做火体虫,是一种浮游被囊动物。
单个个体非常迷你,只有几毫米,形状有点像铃铛,也是一端开口一端闭合,会发光。
火体虫是滤食生物,因此,它只有通过不断吸入海水,过滤并吃掉其中的食物(浮游生物)才能生存。
一个火体虫在海洋中还是太微不足道了,为了提高生存机率,才进化出群居模式。
火体虫一个连着一个,形成口袋状,在海洋中随波逐流,有时候也会自己缓慢游动前行,这样大量海水就会落入“袋中”。偶尔还会集体发出光线,吸引浮游生物主动入袋。
此时,单个火线虫就能尽情享受海水中的食物了。
根据数量的不同,火体虫可长可短!
像开头那种口袋状火体虫,可达18米,宽度可超1.8米,而最短的火体虫不到1厘米。
火体虫群体的规模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没有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下,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大。
它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也可以有性生殖),不断增加群居居民,以及替补那些死亡的居民。
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火体虫大爆发目前发现的火体虫有4种,群居形状差异很大,可以是开头那种轻薄的口袋,也可以是类似塑料质感的物体。
下面这种透明或者略微粉色的“塑料管”,也是火体虫群体,由几百个大西洋火体虫构成,一个凸起就代表一个单体。因为它的外形,人们还将其称之为海黄瓜、海泡菜,我倒是觉得有点像浅色的海参。
像不像浅色海参?
大西洋火体虫主要生活在250m深度的海洋中,白天是潜伏在海洋里的,只有到晚上才会浮到海洋表面,每天都会进行这样一次上下迁徙。
一般来说,像这样的生物,只有潜水员才有机会看到。
然而,从2017年开始,这种半透明物体频繁出现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附近的海滩上。
住在附近的居民第一次看到这种“果冻状”生物,非常惊奇,不明所以的人还会一筐一筐捡回家。
为此专家还发了警告,大西洋火体虫虽然是无害的,但千万不要吃,也不建议给狗吃。
科学家也很疑惑:大西洋火体虫通常生活在温带水域(北纬 50° 至南纬 50° 之间),为什么会春天出现在寒冷的俄勒冈州海水中,数量还如此之多?
2017年5月下旬,研究船在海下100米处放了一张网,仅仅5分钟,就捕获了大约 60000 只火体虫。
这些火体虫就像失控了一样,大量繁殖,数量多到堵塞了渔网,渔民无法捕鱼的程度。
美国NOAA的科学家猜测:这或许和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有关。
最早见到火体虫是在2012年加利福尼亚的水域中,2013年太平洋经历了一场持久的海洋热浪“斑点 ”,由于水温上升,这些生物一路向北扩散,2017年春天,在俄勒冈州水域爆发了,就连更北的阿拉斯加也发现了火体虫。
火体虫大量出现,让渔民蒙受巨大损失,海洋的食物链也大受影响。
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火体虫,就像进入了营养层级的“死胡同”。
它摄入大量浮游生物,但没有生物愿意吃火体虫,可能是因为它不好吃,或者是能量低,又或者是难以消化的缘故,导致很多生物宁可吃有毒水母,也不吃火体虫。
以前数量不多,就还好,如今数量大涨,导致它所在的区域,大量营养物质被它掠夺了,和它生物链上同一级别的捕食者就有缺少食物的风险,磷虾就是受害者之一,紧接着以磷虾为食的其他鱼类,会因为磷虾的减少而减少。
根据2024年3月1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经过模拟,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没有动物会吃这种奇怪的生物,导致98%的火体虫死亡后会沉入海底。
这意味着,生前被火体虫摄入的营养物质,最终都留在了海底,不会传递给更高一级的捕食者。
科学家还担心,火体虫死亡会在海底形成一个巨大的死亡区,这个区域会因为火体虫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
最后了解完这些,再来回答人可以钻到巨型火体虫口袋里吗?
专家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尝试!
因为单个火体虫之间的连接比我们想象中要牢固,由粘液黏连的。
根据2013年的报道,有人在大型火体虫口袋里发现了一只死掉的企鹅,很明显这只企鹅钻进去后,由于无法挣脱而死亡了。
人的力量比企鹅要大,如果真的钻进去,不至于落得无法挣脱的局面。
但是在挣扎的时候,会“打碎”火体虫群体,单个火体虫有可能进入耳朵、嘴巴等地方,而且也没必要破坏它们辛辛苦苦建立的“王国”。